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精辟阐述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可谓字字珠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具体的、纲领性指导。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应该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的谈话精神,大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明确荣辱观教育的重点是基础
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荣”指光荣或荣誉,“辱”指耻辱。知耻是道德认知之基础,是个体道德建构的内在心理机制,是道德素质之底线,也是法纪素质之基点,是德法同源的主要交汇处和整合点。人一旦不知羞耻,做人便难以做好人、办事难以办好事、从政就不会当好官。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有着强烈耻感意识的民族。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从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从耻为亡国奴的文天祥,到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无数铮铮傲骨的人物,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但改革开放至今,耻感意识却受到普遍的解构与腐蚀。正如有些学者所言,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中国文化中底线伦理的普遍崩溃。底线伦理崩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们内心深处耻感和罪感意识淡化以至消失:没有了羞耻感、知耻感、耻辱感,什么不要脸的事都干得出来,对任何羞辱的事情也无所谓;没有了负罪感、内疚感、忏悔意识,就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干。面对违纪学生,我们在剖析学生违纪的心理动因时也发现,有些学生之所以“恶习”难改,并不是他不想学好,而在于他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及美丑观等方面认知的失误;在于自我中心,情感冷漠,不明荣辱,不知感恩,失却了道德建构的底线。
所以,“知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际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中心点和突破口,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效性就要从“知耻”教育抓起,以知耻心培养构建大学生人格教育之大厦,通过唤醒大学生的知耻心,进而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纪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实现荣辱观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是保障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效性,必须改变道德教育靠专设课程传授的片面做法,建立班级各学科教育、校内外各组织指导、全社会各新闻媒体共同参与、各种道德教育网络纵横交错的道德教育模式,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讲授知识上,而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离不开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高校各级团学组织应根据大学生的性格、行为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例如,“诵名言,承传统”读书活动,“学榜样,正气节”读讲故事活动,“定标准,辩是非”主题班(团)会,“论世情,识美丑”知耻感恩辩论会,“知善恶,积善行”知耻感恩实践活动,“记进步,谈收获”知耻心与感恩心培养评价活动,还可以从社会现实或者报刊传媒上精选一些典型案例,发动学生进行互动式讨论等。通过设计一系列载体进行知耻心和感恩心的培养,极力营造一种富有道德感染力的校园氛围。
强化道德实践。德育是心育,贵在感应和共鸣,而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育环节,有助于受教育者准确、全面地认识自我,唤起自我的教育意识,进而主动完善自我、塑造自我,实现思想品质的提升和道德境界的升华。实施荣辱观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不能一味把学生圈在教室里耳提面命、苦口婆心地说教。思想的转变源自心灵的震颤,心灵的震颤源自生活的体验,与其喋喋不休徒增学生的厌烦,不如让他们投身到生活当中去感受、去领悟。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完成行为养成,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施网络德育。现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互联网不仅是青年学生学习知识的新天地,更是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将网络应用于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上是新时期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益尝试和途径。高校可利用校园网,在校园网上开设“荣辱观”专栏,精选德育素材进行教育;挖掘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通过网络选择适合自己的德育内容进行自我教育,培养道德认知;开设“心连心”信箱,让学生倾诉心声,反映问题,老师也能够直观透彻地、更便捷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开放荣辱观论坛,动员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见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辩论之中增强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和教育效果。但在开放校园网时,学校要加强管理和引导,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便捷的网上绿色空间。
三、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核心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中,对于自省、改过、慎独等都非常重视,要求人们“日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君子慎其独”,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但我们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远离现实生活,远离接受对象的实际。在引导人们追寻崇高理想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只注重了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这样一来,造成的一个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生活在世界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许多学生在学校与家庭社会中出现截然不同的“两面派”行为,正是这个原因。在大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辨别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他们主动的人生追求。挖掘出学生的这种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化为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积极整合校内外各方教育资源是根本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校的老师、课堂;家庭的家长、亲属;社会的环境、风气,都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就高校而言,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还需要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形成合力。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课程育人的效果。如社会科学教师可结合教学,讲授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讲祖国雄伟壮丽的美好河山,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讲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自然科学教师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可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文体教师则可以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行政、后勤人员应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在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
同时,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后勤社会化,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变为与社会密切互动的开放环境,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想,都会给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已达不到高校教育的应有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局限于校园教育的不足,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关系的研究,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和优势,避免出现互相矛盾的宣传或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过分渲染。另一方面,要从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出发,动员广大家长配合和参与高校教育过程,共同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而努力;高校也要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家长合作,沟通交流。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期、变革期,新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健全,许多黑白颠倒、价值混乱的言行便会利用各种大众传播渠道趁虚而入,而价值观处于成形期的青年大学生容易在这种环境中迷失。大众媒体对大学生成长所起的影响越来越大,担当传播功能的各类媒体,不能因为图求卖点,就大量刊载血淋淋的凶杀、暴力新闻,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不能因为追逐与自己利益挂钩的所谓“主流群体”,就把笔触和镜头始终对着财富英雄、社会精英、企业老板,助长大学生的发财梦;不能因为人们对生活追求高了,就把奢侈挥霍贴上“高尚”的标签,让“笑贫不笑娼”可以振振有辞;不能因为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树起了几个“超女”,就裹挟着无数青少年热衷此道,幻想一夜成名;更不能因为当今社会有腐败和丑恶现象,就大肆炒作渲染,把整个社会描绘得一团漆黑……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自己激浊扬清的神圣使命,以坚定的声音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让有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歪言邪行沿“沉默的螺旋”下潜,让嘉言善行进入上升通道,使沉渣归底、正气昂扬。当然,青年大学生的特质是喜欢追慕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但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影响大学生方面,媒体必须注意避免语言乏味、抽象说教,不能把潜移默化的道德浸润,变成让青年大学生逆反的硬性灌输。
总之,要扩大教育覆盖的时间和空间,调动社会各界的教育力量,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统一的“大”教育机制,形成对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合力,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素养。
五、教师荣辱观教育是关键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正人,先正己。学生道德成长和思想进步与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关系极大,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关键在于教师从自己做起。号召学生做的事,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要求学生抵制的事,自己决不染指。教师不仅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技能,更要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和为人师表的优良品德。但是,教师的道德境界也是有差别的,且很长时间以来,作为教育者,我们始终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地位,把握着对学生教育评判的“生死大权”,似乎不管一个人以前是干什么的,一旦成为老师,或是到某个领导岗位,此人的学识、修养等一夜之间就会提升很多,就一定能够来教育别人,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自觉加强“自省、自审、自律”,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调整、完善、充实、提高自己,以饱满的激情和认真的态度,改造主观世界,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思想境界,增强人格魅力,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真正做到以渊博的知识储备熏陶学生,以高尚的思想情操感化学生,以优秀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
教师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而职业道德教育、廉洁自律教育、民族美德教育等都是其重点内容。要使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教师的继续教育除了专业业务进修、提高外,更应注重提高道德意识和道德教育的能力,注重青年学生心理的研究,能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六、强化典型激励是支撑
激励是对人们良好行为或成果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它将促使人们对这种行为和成果保持或增强。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比较大,客观上需要典型引路、榜样示范。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同样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校应强化激励措施,发现和宣传大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例如,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典型,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典型,遵纪守法、关爱集体的典型等。对大学生身边的各级、各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要及时表彰、奖励,授予“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然后,经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人人学习先进、个个争当典型”的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对照先进找差距,围绕典型定目标,尊荣弃耻、见贤思齐,把先进典型的高尚精神内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从而增强自己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性和道德观。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药学院)
一、明确荣辱观教育的重点是基础
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荣”指光荣或荣誉,“辱”指耻辱。知耻是道德认知之基础,是个体道德建构的内在心理机制,是道德素质之底线,也是法纪素质之基点,是德法同源的主要交汇处和整合点。人一旦不知羞耻,做人便难以做好人、办事难以办好事、从政就不会当好官。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有着强烈耻感意识的民族。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从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从耻为亡国奴的文天祥,到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无数铮铮傲骨的人物,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但改革开放至今,耻感意识却受到普遍的解构与腐蚀。正如有些学者所言,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中国文化中底线伦理的普遍崩溃。底线伦理崩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们内心深处耻感和罪感意识淡化以至消失:没有了羞耻感、知耻感、耻辱感,什么不要脸的事都干得出来,对任何羞辱的事情也无所谓;没有了负罪感、内疚感、忏悔意识,就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干。面对违纪学生,我们在剖析学生违纪的心理动因时也发现,有些学生之所以“恶习”难改,并不是他不想学好,而在于他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及美丑观等方面认知的失误;在于自我中心,情感冷漠,不明荣辱,不知感恩,失却了道德建构的底线。
所以,“知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际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中心点和突破口,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效性就要从“知耻”教育抓起,以知耻心培养构建大学生人格教育之大厦,通过唤醒大学生的知耻心,进而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纪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实现荣辱观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是保障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效性,必须改变道德教育靠专设课程传授的片面做法,建立班级各学科教育、校内外各组织指导、全社会各新闻媒体共同参与、各种道德教育网络纵横交错的道德教育模式,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讲授知识上,而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离不开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高校各级团学组织应根据大学生的性格、行为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例如,“诵名言,承传统”读书活动,“学榜样,正气节”读讲故事活动,“定标准,辩是非”主题班(团)会,“论世情,识美丑”知耻感恩辩论会,“知善恶,积善行”知耻感恩实践活动,“记进步,谈收获”知耻心与感恩心培养评价活动,还可以从社会现实或者报刊传媒上精选一些典型案例,发动学生进行互动式讨论等。通过设计一系列载体进行知耻心和感恩心的培养,极力营造一种富有道德感染力的校园氛围。
强化道德实践。德育是心育,贵在感应和共鸣,而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育环节,有助于受教育者准确、全面地认识自我,唤起自我的教育意识,进而主动完善自我、塑造自我,实现思想品质的提升和道德境界的升华。实施荣辱观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不能一味把学生圈在教室里耳提面命、苦口婆心地说教。思想的转变源自心灵的震颤,心灵的震颤源自生活的体验,与其喋喋不休徒增学生的厌烦,不如让他们投身到生活当中去感受、去领悟。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完成行为养成,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施网络德育。现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互联网不仅是青年学生学习知识的新天地,更是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将网络应用于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上是新时期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益尝试和途径。高校可利用校园网,在校园网上开设“荣辱观”专栏,精选德育素材进行教育;挖掘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通过网络选择适合自己的德育内容进行自我教育,培养道德认知;开设“心连心”信箱,让学生倾诉心声,反映问题,老师也能够直观透彻地、更便捷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开放荣辱观论坛,动员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见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辩论之中增强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和教育效果。但在开放校园网时,学校要加强管理和引导,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便捷的网上绿色空间。
三、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核心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中,对于自省、改过、慎独等都非常重视,要求人们“日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君子慎其独”,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但我们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远离现实生活,远离接受对象的实际。在引导人们追寻崇高理想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只注重了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这样一来,造成的一个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生活在世界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许多学生在学校与家庭社会中出现截然不同的“两面派”行为,正是这个原因。在大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辨别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他们主动的人生追求。挖掘出学生的这种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化为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积极整合校内外各方教育资源是根本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校的老师、课堂;家庭的家长、亲属;社会的环境、风气,都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就高校而言,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还需要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形成合力。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课程育人的效果。如社会科学教师可结合教学,讲授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讲祖国雄伟壮丽的美好河山,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讲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自然科学教师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可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文体教师则可以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行政、后勤人员应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在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
同时,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后勤社会化,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变为与社会密切互动的开放环境,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想,都会给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已达不到高校教育的应有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局限于校园教育的不足,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关系的研究,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和优势,避免出现互相矛盾的宣传或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过分渲染。另一方面,要从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出发,动员广大家长配合和参与高校教育过程,共同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而努力;高校也要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家长合作,沟通交流。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期、变革期,新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健全,许多黑白颠倒、价值混乱的言行便会利用各种大众传播渠道趁虚而入,而价值观处于成形期的青年大学生容易在这种环境中迷失。大众媒体对大学生成长所起的影响越来越大,担当传播功能的各类媒体,不能因为图求卖点,就大量刊载血淋淋的凶杀、暴力新闻,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不能因为追逐与自己利益挂钩的所谓“主流群体”,就把笔触和镜头始终对着财富英雄、社会精英、企业老板,助长大学生的发财梦;不能因为人们对生活追求高了,就把奢侈挥霍贴上“高尚”的标签,让“笑贫不笑娼”可以振振有辞;不能因为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树起了几个“超女”,就裹挟着无数青少年热衷此道,幻想一夜成名;更不能因为当今社会有腐败和丑恶现象,就大肆炒作渲染,把整个社会描绘得一团漆黑……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自己激浊扬清的神圣使命,以坚定的声音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让有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歪言邪行沿“沉默的螺旋”下潜,让嘉言善行进入上升通道,使沉渣归底、正气昂扬。当然,青年大学生的特质是喜欢追慕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但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影响大学生方面,媒体必须注意避免语言乏味、抽象说教,不能把潜移默化的道德浸润,变成让青年大学生逆反的硬性灌输。
总之,要扩大教育覆盖的时间和空间,调动社会各界的教育力量,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统一的“大”教育机制,形成对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合力,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素养。
五、教师荣辱观教育是关键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正人,先正己。学生道德成长和思想进步与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关系极大,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关键在于教师从自己做起。号召学生做的事,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要求学生抵制的事,自己决不染指。教师不仅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技能,更要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和为人师表的优良品德。但是,教师的道德境界也是有差别的,且很长时间以来,作为教育者,我们始终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地位,把握着对学生教育评判的“生死大权”,似乎不管一个人以前是干什么的,一旦成为老师,或是到某个领导岗位,此人的学识、修养等一夜之间就会提升很多,就一定能够来教育别人,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自觉加强“自省、自审、自律”,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调整、完善、充实、提高自己,以饱满的激情和认真的态度,改造主观世界,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思想境界,增强人格魅力,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真正做到以渊博的知识储备熏陶学生,以高尚的思想情操感化学生,以优秀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
教师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而职业道德教育、廉洁自律教育、民族美德教育等都是其重点内容。要使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教师的继续教育除了专业业务进修、提高外,更应注重提高道德意识和道德教育的能力,注重青年学生心理的研究,能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六、强化典型激励是支撑
激励是对人们良好行为或成果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它将促使人们对这种行为和成果保持或增强。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比较大,客观上需要典型引路、榜样示范。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同样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校应强化激励措施,发现和宣传大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例如,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典型,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典型,遵纪守法、关爱集体的典型等。对大学生身边的各级、各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要及时表彰、奖励,授予“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然后,经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人人学习先进、个个争当典型”的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对照先进找差距,围绕典型定目标,尊荣弃耻、见贤思齐,把先进典型的高尚精神内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从而增强自己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性和道德观。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