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远离艾滋病?等

来源 :新闻世界·健康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sgx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远离艾滋病?
  
  艾滋病(AIDS) 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但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13年。感染艾滋病后,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感染者:
  艾滋病人 指艾滋病毒抗体阳性,临床上出现条件性感染或恶性肿瘤者。
  艾滋病感染者 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无症状或尚不能诊断为艾滋病病人者。
  传播途径它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传播:血液、不正当的性行为、吸毒和母婴遗传。
  易感人群以下几种人被认为是易感人群:①与多个男性有性关系的女性。②处于流动状态的青少年,以及辍学和无业青少年、流浪人。专家认为,我国尚未被确认的大部分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的。
  预防 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首先是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其次是正确使用避孕套。使用避孕套不仅可以避免怀孕,还可以预防性病和艾滋病。
  倡导科学生活习惯:①不要与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②勿与他人共用注射器。③医疗时使用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及检查、治疗器械。
  艾滋病监测管理对象 ①艾滋病人。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③疑似与艾滋病及前二项所指的人员有密切被接触者。④艾滋病病毒污染或可能造成艾滋病传播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毒株,生物组织,动物及其他物品。
  艾滋病管理规定:①凡隐瞒病情不申报,逃避查验的。②已知是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感染者,有传播艾滋病行为的。③瞒报携带被艾滋病病毒污染或可能造成艾滋病传播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毒株,生物组织,动物及其制品的。
  将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罚款并强制采取预防,治疗和消毒措施。对于违反本规定,引起艾滋病传播,或者有引起艾滋病传播严重危险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摘自《中华医药》)
  
  你的性生活安全吗?
  
  虽然目前经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的比例仅为8.4%,然而这个比例正在逐年扩大,艾滋病正处于由吸毒、卖淫嫖娼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临界点。
  亲吻和艾滋病目前,全世界公认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是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而握手、上公共厕所、使用公用电话、游泳、淋浴、谈话,同室办公、同乘一辆车、同桌进食、拥抱等,一般来说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也可能会传播艾滋病。如,艾滋病患者与健康人握手拥抱时,如果双方的皮肤都有破损,且两处破损部位互相接触,就有可能造成感染;接吻时牙龈、舌或口腔黏膜有血或组织液渗出,病毒就有可能通过破损的黏膜或舌头进入。
  安全套和艾滋病通常情况下,使用质量过关的安全套,把体液交换的环节隔断,就能大大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但由于安全套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因素,它并非百分之百安全。因此,只有洁身自好,不卖淫嫖娼,杜绝多伴侣,与无HIV感染的性伙伴进行健康的性生活,才是预防艾滋病最稳妥的办法。
  同性恋和艾滋病由于男性同性恋性行为的特殊方式很容易损伤出血,如果对方含有病毒的精液经破损的地方进入体内,就会造成感染。而且,男性同性恋者的性伴侣常为多个,因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也就更高。
  消毒剂和艾滋病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外是非常脆弱的,很多消毒剂都可将其杀灭。但对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却没作用。所以,性生活前对性器官的消毒只能杀灭表面的艾滋病病毒,性生活时排出的艾滋病病毒照样可引起感染。
  包皮手术和艾滋病科学家发现男性若接受割包皮手术,可大幅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因为艾滋病毒主要经由包皮内部表层的感官细胞进入人体。此外,包皮特别容易受到炎症伤害,为艾滋病病毒侵入体内开启大门。研究人员曾对187名感染艾滋病病毒妇女的丈夫进行调查,结果其中50名割过包皮的男性都没有感染艾滋病,而137名没割包皮的男子中,有40人感染了艾滋病。 (摘自三九健康网)
  
  男性预防艾滋病的三点提醒
  
  提醒一:男性有着天然的易传性妇女由于没有能力决定是否发生性行为以及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因此处于对艾滋病特别易感的危险之中。与女人相比,男人却更有可能从事危及健康的行为如酗酒、滥用非法药物或鲁莽驾驶。男人还不太注意自己的性健康和性安全,更有可能因注射毒品而处在着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感染的危险之中。
  提醒二:男性拥有的性伴比女人多一般而言,男人拥有的性伴数比女人多。而且,艾滋病更易于经性行为从男人传给女人。另外,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静脉吸毒者大多数为男性,他们既能将病毒传给他们的吸毒伙伴,也能将其传给性伴。
  提醒三:为男人“量身”制定防护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为某些社区的男人专门制定了适于他们的减少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的方法。例如,在非洲、中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地区,提醒长途卡车司机减少性伴数量以及坚持安全的性行为。泰国军队在入伍的新兵中成功地开展预防项目。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中,年轻人开始延迟性行为的发生并坚持使用安全套。
  (摘自大众网)
其他文献
摘要:如今,新媒体环境的多变性对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影响颇深,我国加強和改进思政工作的任务也已提上议事日程,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为视角,研究分析当今媒介对大学生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影响,从中探索可用于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思政教育;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农产品品牌化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农产品品牌化有利于推动农产品营销以及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本文分析西江苗寨小作坊米酒的发展现状,讨论如何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依靠西江苗寨建立起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方向以及路径,通过对西江苗寨酒品牌的品牌塑造探讨,为西江苗寨的农产品提出品牌建议和对策。为西江苗寨的农产品品牌化过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化;品牌塑造;西江苗寨  中图
期刊
摘要:本文对新闻图像的评价研究从语境分析切入,结合视觉语法和评价理论,分析图像符号在多模态新闻语篇的表意机制及其与语境的关系,挖掘图片在意义生产中的可供性和意向性倾向。通过对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德国《明镜》周刊对华为企业的新闻图片和报道例证分析,发现更改图像情境、语境或增减语境线索既能更改图像意义的表达又能引起图像理解的偏差,更好地渗透作者观点并影响读者态度。《明镜》周刊呈现的华为形象反映了隐匿在媒
期刊
摘要:2008年,媒体和广大受众在“5·12”汶川地震当中了解了地震救援的“黄金72小时”概念,这个时间概念对媒体遇到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报道、传递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媒体在传递信息、传播资讯、传承文化和提供娱乐的传统功能认知上,增添了突发事件应急功能。经过了“5·12”汶川地震的报道历练后,2010年“4·14”玉树地震则呈现出了媒体平台全方位调动、合理报道的共融态势,电视、网络媒体冲击下
期刊
摘要:媒体深度融合是当前传媒行业的核心话题。如何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推进传统主流媒体积极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加强现代传播能力建设,占领新型传播阵地,是当下媒体的重要课题。娄底日报社在探寻契合自身实际的融合发展之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关键词:全媒体矩阵;全媒体人才;全媒体表达;现代传播能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48-
期刊
摘要:2021年7月,河南郑州等地暴雨成灾,一名网友自发组织在线文档,帮助3000多人获救。本文剖析该在线文档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探讨新媒体新技术参与社会动员和社会治理的具体路径,以此论证在某些特定境况下,极简化沟通模式是信息传播的最优选择,科技向善背后的原始驱动力是人心向善。  关键词:在线文档;信息聚合;社会动员;极简化沟通;科技向善  中圖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期刊
摘要:航拍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拍摄手法,给电视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很多便利,用航拍进行电视新闻直播也是时代发展的一大趋势。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播出的《今日中国·江苏篇》直播节目中,航拍镜头在电视屏幕上多方面展示出江苏风采,本文对此次节目中电视新闻直播的航拍方式和运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直升机航拍;无人机航拍;电视新闻直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
期刊
摘要:头版通常用于刊登最为重要的新闻,本文通过对比人民日报头版在里约奥运会和东京奥运会两届奥运会期间的新闻报道,得出内容更加突出国家意识、简明扼要、以人为本的媒介话语转变。  关键词:人民日报;奥运新闻;新闻报道;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95-03  头版又称要闻版,通常用于刊登最为重要的新闻,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深度评论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党报,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在新媒体铺天盖地的今天吸引读者的目光,进一步扩大党报的读者群,从而更好地发挥党报的政治引领和舆论引导作用?这要求党报编辑不断增强读者意识,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出发,苦练内功、提高本领,掌握更多“点睛”之术,让标题抢眼抓人、报道出新出彩、版面鲜活灵动,把党报打造得既有“颜值”又有“气质”,读来如食
期刊
摘要: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当代中国人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健康科普期刊的热度因此持续走高。基于此背景,本文从健康传播学的理論视角出发,以中国知名的健康科普期刊《家庭医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情况、内容设置、经济效益、渠道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健康传播理论分析以《家庭医生》为代表的健康科普期刊在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上所面临的发展障碍,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本文旨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