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转移与承接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内容,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创新中求变,在求变中创新,通过全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利他平台”、推进“三三”创新驱动体系、制定准入“负面清单”、完善区域产业规划,打造最佳投资洼地,营造最佳发展环境,推动企业主动疏解,确保产业转移与升级同步,在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案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7)04-0089-04
近年来,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运用互联网“聚焦思维”打造循环经济架构,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互融互通“利他平台”、推出“三三”创新驱动体系、设置准入“负面清单”、优化完善产业承接平台,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基地,首开全国药品生产异地监管之先河,实现了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质性突破,成为京津冀产业转移先行区和示范区。
一、运用互联网“聚焦思维”,打造最佳投资洼地
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河北省东部沿海地区,控制面积36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分为西区和东区。其中,东区4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大型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合成新材料等产业;西区2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药包材、大健康等产业。目前,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石油炼化、PVC、TDI、合成氨、尿素、烧碱为龙头骨干产品的石油化工产业链框架和生物医药、高档染料、农药中间体、香精香料、涂料等新型化工材料近百种产品的生产能力。
(一)互联网大企业发展的“聚焦思维”
互联网大企业发展的“聚焦思维”,即互联网大企业在创业之初,就确定用有限的精力去做最值得做的事情,并花最大的力气将其做到最好,做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超级航母”腾讯用最初6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QQ即时聊天工具,360只做免费杀毒软件,百度只做搜索,等等。
(二)全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1. 摒弃急功近利心态,用好“聚焦思维”。开发区的主要工作就是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许多开发区成立之初,对入区项目不加筛选,总认为“挖到篮子都是菜”,对一些投资额比较大的项目,更是“倾其所有”甚至是违规操作,通过牺牲公众和社会利益来换取项目落地,以期短时间内获得“好看”的经济数据和“亮眼”的工作成绩。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不仅会因为没有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导致缺乏发展后劲,甚至会因为单一环保事件的后续连锁反应断送整个开发区的“生命”。而成立于2003年的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15年来也只做了一件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打造最佳产业承接平台。开发区成立第二年完成区域环评,第三年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第四年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2010年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的化工园区,2012年成为河北省唯一的“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3年连续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大气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试点”,成为国内少有的集四块“国”字号“金字招牌”于一身的开发区。
2.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构建以“三圈”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体系。“三圈”,即企业内部工艺流程间的微循环圈,企业之间产品交换的中循环圈,开发区与周边资源回收利用和协调发展的大循环圈。15年来,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按照主导产业上下游关系选择引资对象,以产业链招商为主。如今,区内8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产品和副产品的交换和循环利用,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吃干榨净”,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销售收入。形成了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氢元素和氯元素综合利用等多条典型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了循环经济体系框架。
二、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利他平台”,营造最佳发展环境
近年来,开发区在继续完善循环经济体系的同时,还正在建设独具特色的线下线上互融互通的“利他平台”。
1. 以“智慧城市”为建设理念,搭建线上智能服务平台。所谓“利他平台”线上部分,即为开发区正在建设的智慧园区指挥中心。通过该平台,既可以展示项目建成后的立体影像和地下管网的走势,也可以实现各路段以及企业重要生产节点的画面实时传递,还可以在发生险情时,第一时间直观了解现场情况,帮助决策层实时指挥、调整救援行动;同时,可以根据项目的产品、用地需求,以及区内相关上下游企业位置等因素,做出最优的用地决策,实现“网上选址”;可以自动生成开发区物质流、水流、能流的“三流图”,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企业用户还可以发布产品、能量和副产品交易信息,以及大型仪器设备的租借和交易,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还可以避免设备的闲置浪费,降低小企业的科研成本,激发其科研积极性。
2.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构建线下全方位服务平台。开发区将线下企业服务平台定义为企业的“保育员”“参谋员”“技术员”“指导员”和“安全员”。在项目前期手续跑办阶段,开发区就安排骨干力量担任项目“保育员”,提供“管家式”服务。无论企业去哪个部门办事,都由这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协助企业准备需要提交的资料,确保企业办理前期手续时“办事有人陪、问题有人答、困难有人解”。企业投产后,开发区安排专业人员担当企业的“参谋员”,结合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帮助企業剖析经营中远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协调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创新发展是一个企业能否壮大的根本因素,作为易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的化工行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产品的升级改造更是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一些中小型企业,因为自身的原因在科技研发上没有精力和实力。开发区科技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企业的“技术员”,他们建立了“创新科技储备库”和“入区企业科研需求库”。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配比选择”,并根据“配比”的百分数,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作为专业的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为此开发区安排环保和安监部门工作人员担任企业“安全员”,他们既要负责企业的日常检查和巡视,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隐患;还要定期邀请省、市专家对区内企业进行“巡诊”,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提出解决方案,由“安全员”负责解决方案的落实和技术指导。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发区每年都会选派精兵强将到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他们到企业后,不但要工作、生活在生产一线,听取、了解企业职工的诉求,还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和工会,并协助企业职工维权。 如今,开发区凭借“循环经济”和“利他平台”在招商引资中屡战屡胜,好项目、大项目签约不断。
三、推出“三三”创新驱动体系,推动企业主动疏解
1. “诊疗”北京企业不愿疏解的“症结”,构建“三三”创新驱动体系。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产业转移到哪里成为北京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产业,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企业搬迁后必须在当地药监部门重新申请办理《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批准文号、GMP认证等手续,既付出大量人力和财力,也延长了新厂区的投产时间,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失去“北京药”品牌效应的结果,还可能让企业丢失部分客户。这既是北京企业不愿疏解的根本“症结”,也是产业转移能否成功的关键。开发区推出了“三三”创新驱动体系,即以京冀两地共建、共管、共享的“三共”原则为引领,以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市场向导的“三导”理念为路径,以北京主动作为为推力、沧州积极承接为引力、企业追求发展为动力,“三力”叠加为合力。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药品生产异地监管的政策突破。现在,北京药企只需要出示北京市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即可在开发区办理工商登记注册。项目建成通过验收后,只需通过北京食药监局的GMP认证,就可以正式运营。而且,新厂区生产的药品还可以继续使用“京字号”药品批准文号,并享受北京的各项优惠政策。
2.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不断扩大,产业转移的“蝴蝶效应”已经显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从最初的8平方公里扩大至15平方公里,大健康产业园、高端原料药产业园、制剂产业园和中药产业园“四位一体”的产业生态系统初显。已签约入驻京津冀医药企业77家,总投资260余亿元。已开工企业24家,竣工项目6个。其中,签约北京生物医药项目59家,总投资175亿元。上市公司6家,高新技术企业41家,拥有国家化学药品1.1类新药的项目5个。同时,“蝴蝶效应”开始显现,河北省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将投资40亿元建设“石四药产业园”,沧州市最大的制药企业天成药业已签约入驻,“长三角”地区的国内500强企业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也将投资60亿元建设生产基地,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将投资12亿元建设“斯利安产业园”。原来预计“十三五”期间,吸引生物医药企业100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 000亿元、税收100亿元的目标有可能提前实现。
四、制定准入“负面清单”,确保产业转移升级同步
作为以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开发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是两条不可触摸的“高压线”。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共识,工业聚集区的环保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1. 制定准入“负面清单”,减量控制污染源头。“产业转移也意味着工艺和环保水平的升级改造。”为此,开发区在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之初,就邀请北京经信委、北京医药商会,参考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理念,共同编制了《污染防控技术指导意见》,从生产物料管控、生产工艺装备、废水废气排放、固体废物管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入手制订了严格的准入标准。要求入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必须坚持“源头控制和终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分类收集、分质排放、均衡输出、流程匹配、稳态运行”的治理理念,在污染源头上减量控制,降低“三废”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2. 启动“一厂一管”工程,提高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开发区于2017年启动了“一厂一管”工程,即由开发区投资给每个企业单独建立一条工业污水排放专用管线,企业自行将工业污水处理到国家二级标准后通过管线输送至工业污水处理厂,由其处理至国家一级A标准后再外排。如果企业排放的污水没有达到标准,在线监测系统将立即报警,并将相关数据上传至开发区环保部门的数据库,自动关闭阀门。为提高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开发区2016年启动了生物医药企业专用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工程。经过一年多对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多家环保治理企业的考察和评估,最终开发区与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达成合作意向,由其投资建设一个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3. 构建企业环保评级机制,推进环保工作规范化和专业化。开发区还正在筹划建立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定机制,按相关标准和参数进行综合评定。信用等级直接与企业新项目审批、融资等关联起来,在行政、执法、审批、融资等方面全方位限制环保信用等级差的企业,进一步增加企业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提高整个开发区环保工作规范化、专业化的目的。
五、打造全产业承接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完善区域产业规划,打造全产业承接平台。开发区在生物医药产业园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将北京大道以北区域规划为大健康产业园、高端医疗产业园及配套服务区,将经六路以东区域规划为医药制剂园和中药产业园,逐步形成大健康、原料药、制剂、中药“四位一体”产业生态系统。同时,在发展医药市场需要的普药的基础上,加快开发生产临床重大需求的治疗性抗体、治疗性疫苗、高端化学制剂、特色创新中药等生物制品和创新药物,积极推广个性化、绿色化制药生产技术,支持企业开发应用基因测序、靶向和长效释药等先进技术,利用自身优勢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合作,以化学制药为先导,协同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和中药等相关产业,积极发展各类技术平台和配套设施,用10年的时间构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将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
2. 弥补第三产业发展短板,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第三产业发展欠缺的短板,开发区正在加紧建设集餐饮、住宿、商超、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及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同步建设仪器设备测试中心、器材高压消毒中心、实验器材供应中心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未来,开发区还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构筑一个融网络交流互动、远程诊断、资源共享、个性定制等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建立企业创新信息服务数据平台、专利服务平台和检测服务机构,建立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和上市培育等业务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期通过打造全产业承接平台,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园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曹华青
关键词:产业转移;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案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7)04-0089-04
近年来,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运用互联网“聚焦思维”打造循环经济架构,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互融互通“利他平台”、推出“三三”创新驱动体系、设置准入“负面清单”、优化完善产业承接平台,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基地,首开全国药品生产异地监管之先河,实现了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质性突破,成为京津冀产业转移先行区和示范区。
一、运用互联网“聚焦思维”,打造最佳投资洼地
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河北省东部沿海地区,控制面积36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分为西区和东区。其中,东区4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大型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合成新材料等产业;西区2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药包材、大健康等产业。目前,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石油炼化、PVC、TDI、合成氨、尿素、烧碱为龙头骨干产品的石油化工产业链框架和生物医药、高档染料、农药中间体、香精香料、涂料等新型化工材料近百种产品的生产能力。
(一)互联网大企业发展的“聚焦思维”
互联网大企业发展的“聚焦思维”,即互联网大企业在创业之初,就确定用有限的精力去做最值得做的事情,并花最大的力气将其做到最好,做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超级航母”腾讯用最初6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QQ即时聊天工具,360只做免费杀毒软件,百度只做搜索,等等。
(二)全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1. 摒弃急功近利心态,用好“聚焦思维”。开发区的主要工作就是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许多开发区成立之初,对入区项目不加筛选,总认为“挖到篮子都是菜”,对一些投资额比较大的项目,更是“倾其所有”甚至是违规操作,通过牺牲公众和社会利益来换取项目落地,以期短时间内获得“好看”的经济数据和“亮眼”的工作成绩。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不仅会因为没有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导致缺乏发展后劲,甚至会因为单一环保事件的后续连锁反应断送整个开发区的“生命”。而成立于2003年的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15年来也只做了一件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打造最佳产业承接平台。开发区成立第二年完成区域环评,第三年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第四年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2010年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的化工园区,2012年成为河北省唯一的“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3年连续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大气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试点”,成为国内少有的集四块“国”字号“金字招牌”于一身的开发区。
2.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构建以“三圈”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体系。“三圈”,即企业内部工艺流程间的微循环圈,企业之间产品交换的中循环圈,开发区与周边资源回收利用和协调发展的大循环圈。15年来,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按照主导产业上下游关系选择引资对象,以产业链招商为主。如今,区内8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产品和副产品的交换和循环利用,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吃干榨净”,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销售收入。形成了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氢元素和氯元素综合利用等多条典型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了循环经济体系框架。
二、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利他平台”,营造最佳发展环境
近年来,开发区在继续完善循环经济体系的同时,还正在建设独具特色的线下线上互融互通的“利他平台”。
1. 以“智慧城市”为建设理念,搭建线上智能服务平台。所谓“利他平台”线上部分,即为开发区正在建设的智慧园区指挥中心。通过该平台,既可以展示项目建成后的立体影像和地下管网的走势,也可以实现各路段以及企业重要生产节点的画面实时传递,还可以在发生险情时,第一时间直观了解现场情况,帮助决策层实时指挥、调整救援行动;同时,可以根据项目的产品、用地需求,以及区内相关上下游企业位置等因素,做出最优的用地决策,实现“网上选址”;可以自动生成开发区物质流、水流、能流的“三流图”,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企业用户还可以发布产品、能量和副产品交易信息,以及大型仪器设备的租借和交易,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还可以避免设备的闲置浪费,降低小企业的科研成本,激发其科研积极性。
2.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构建线下全方位服务平台。开发区将线下企业服务平台定义为企业的“保育员”“参谋员”“技术员”“指导员”和“安全员”。在项目前期手续跑办阶段,开发区就安排骨干力量担任项目“保育员”,提供“管家式”服务。无论企业去哪个部门办事,都由这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协助企业准备需要提交的资料,确保企业办理前期手续时“办事有人陪、问题有人答、困难有人解”。企业投产后,开发区安排专业人员担当企业的“参谋员”,结合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帮助企業剖析经营中远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协调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创新发展是一个企业能否壮大的根本因素,作为易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的化工行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产品的升级改造更是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一些中小型企业,因为自身的原因在科技研发上没有精力和实力。开发区科技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企业的“技术员”,他们建立了“创新科技储备库”和“入区企业科研需求库”。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配比选择”,并根据“配比”的百分数,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作为专业的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为此开发区安排环保和安监部门工作人员担任企业“安全员”,他们既要负责企业的日常检查和巡视,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隐患;还要定期邀请省、市专家对区内企业进行“巡诊”,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提出解决方案,由“安全员”负责解决方案的落实和技术指导。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发区每年都会选派精兵强将到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他们到企业后,不但要工作、生活在生产一线,听取、了解企业职工的诉求,还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和工会,并协助企业职工维权。 如今,开发区凭借“循环经济”和“利他平台”在招商引资中屡战屡胜,好项目、大项目签约不断。
三、推出“三三”创新驱动体系,推动企业主动疏解
1. “诊疗”北京企业不愿疏解的“症结”,构建“三三”创新驱动体系。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产业转移到哪里成为北京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产业,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企业搬迁后必须在当地药监部门重新申请办理《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批准文号、GMP认证等手续,既付出大量人力和财力,也延长了新厂区的投产时间,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失去“北京药”品牌效应的结果,还可能让企业丢失部分客户。这既是北京企业不愿疏解的根本“症结”,也是产业转移能否成功的关键。开发区推出了“三三”创新驱动体系,即以京冀两地共建、共管、共享的“三共”原则为引领,以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市场向导的“三导”理念为路径,以北京主动作为为推力、沧州积极承接为引力、企业追求发展为动力,“三力”叠加为合力。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药品生产异地监管的政策突破。现在,北京药企只需要出示北京市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即可在开发区办理工商登记注册。项目建成通过验收后,只需通过北京食药监局的GMP认证,就可以正式运营。而且,新厂区生产的药品还可以继续使用“京字号”药品批准文号,并享受北京的各项优惠政策。
2.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不断扩大,产业转移的“蝴蝶效应”已经显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从最初的8平方公里扩大至15平方公里,大健康产业园、高端原料药产业园、制剂产业园和中药产业园“四位一体”的产业生态系统初显。已签约入驻京津冀医药企业77家,总投资260余亿元。已开工企业24家,竣工项目6个。其中,签约北京生物医药项目59家,总投资175亿元。上市公司6家,高新技术企业41家,拥有国家化学药品1.1类新药的项目5个。同时,“蝴蝶效应”开始显现,河北省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将投资40亿元建设“石四药产业园”,沧州市最大的制药企业天成药业已签约入驻,“长三角”地区的国内500强企业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也将投资60亿元建设生产基地,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将投资12亿元建设“斯利安产业园”。原来预计“十三五”期间,吸引生物医药企业100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 000亿元、税收100亿元的目标有可能提前实现。
四、制定准入“负面清单”,确保产业转移升级同步
作为以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开发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是两条不可触摸的“高压线”。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共识,工业聚集区的环保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1. 制定准入“负面清单”,减量控制污染源头。“产业转移也意味着工艺和环保水平的升级改造。”为此,开发区在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之初,就邀请北京经信委、北京医药商会,参考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理念,共同编制了《污染防控技术指导意见》,从生产物料管控、生产工艺装备、废水废气排放、固体废物管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入手制订了严格的准入标准。要求入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必须坚持“源头控制和终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分类收集、分质排放、均衡输出、流程匹配、稳态运行”的治理理念,在污染源头上减量控制,降低“三废”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2. 启动“一厂一管”工程,提高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开发区于2017年启动了“一厂一管”工程,即由开发区投资给每个企业单独建立一条工业污水排放专用管线,企业自行将工业污水处理到国家二级标准后通过管线输送至工业污水处理厂,由其处理至国家一级A标准后再外排。如果企业排放的污水没有达到标准,在线监测系统将立即报警,并将相关数据上传至开发区环保部门的数据库,自动关闭阀门。为提高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开发区2016年启动了生物医药企业专用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工程。经过一年多对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多家环保治理企业的考察和评估,最终开发区与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达成合作意向,由其投资建设一个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3. 构建企业环保评级机制,推进环保工作规范化和专业化。开发区还正在筹划建立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定机制,按相关标准和参数进行综合评定。信用等级直接与企业新项目审批、融资等关联起来,在行政、执法、审批、融资等方面全方位限制环保信用等级差的企业,进一步增加企业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提高整个开发区环保工作规范化、专业化的目的。
五、打造全产业承接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完善区域产业规划,打造全产业承接平台。开发区在生物医药产业园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将北京大道以北区域规划为大健康产业园、高端医疗产业园及配套服务区,将经六路以东区域规划为医药制剂园和中药产业园,逐步形成大健康、原料药、制剂、中药“四位一体”产业生态系统。同时,在发展医药市场需要的普药的基础上,加快开发生产临床重大需求的治疗性抗体、治疗性疫苗、高端化学制剂、特色创新中药等生物制品和创新药物,积极推广个性化、绿色化制药生产技术,支持企业开发应用基因测序、靶向和长效释药等先进技术,利用自身优勢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合作,以化学制药为先导,协同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和中药等相关产业,积极发展各类技术平台和配套设施,用10年的时间构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将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
2. 弥补第三产业发展短板,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第三产业发展欠缺的短板,开发区正在加紧建设集餐饮、住宿、商超、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及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同步建设仪器设备测试中心、器材高压消毒中心、实验器材供应中心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未来,开发区还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构筑一个融网络交流互动、远程诊断、资源共享、个性定制等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建立企业创新信息服务数据平台、专利服务平台和检测服务机构,建立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和上市培育等业务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期通过打造全产业承接平台,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园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曹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