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市场与员工紧密联结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奥创建于1989 年,曾长期侧重于单纯的城市燃气分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市场竞争压力增大,20年间,新奥以主动的战略转型,完成了由单纯的城市燃气分销到多品类清洁能源的制造与分销的角色转换,而今日,新奥引以为傲的已然是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在新奥“轻资产”的能源服务之路越走越宽的背后,推动其迅速前进的动力之源是前瞻的战略眼光和不断完善的高效管理体系。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企业转型发展是对现状的变革与突破,不仅要拥有实现战略转型的人才梯队,应对新领域挑战的创新团队,长远规划、擅长谋略的管理团队,更需要一支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的执行团队。在新奥众多的“兵法”中,其个人平衡计分卡的实践对整体团队素质及能力的提升可谓功不可没。
  
  变革起点:新奥转型与平衡记分卡引入
  随着新奥产业的持续升级、经营规模和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张,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员工人数快速增长和员工结构日趋复杂,同时,随着企业产业链延伸,内部流程控制和管理日益重要,内部分工也日趋复杂,部分岗位与外部价值创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日益间接。面对管理挑战,经过反复探索,新奥开始探索通过平衡记分卡连接内部流程与外部价值创造。
  一项调查表明,虽然高达2/3的美国公司采用了平衡记分卡,但只有20%的公司真正取得了实效。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平衡记分卡仅停留于高层决策层面,而不能层层传递到基层员工;二是涉及指标过多,导致重点不突出。
  针对上述两大障碍,新奥集团在组织平衡记分卡下创新性的扩展出个人平衡记分卡,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个人平衡记分卡带来了如下几个积极变化:首先有效确保了组织平衡记分卡指标能够层层传递到员工自身;同时相对于组织平衡记分卡,个人平衡记分卡所涉及的指标数量大幅减少,重点更加突出;个人平衡计分卡同样涵盖财务、客户、流程和学习四个维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关注财务或运营指标,从而更利于员工的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
  
  平衡记分卡:从组织到个人
  新奥的个人平衡记分卡适用范围为各级组织部门主任及以上人员,因为这些关键岗位人员的绩效对于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对于关键岗位员工,新奥认为其价值创造主要体现在出思路、解难题和带队伍三个维度。出思路主要是指员工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能力;解难题主要指员工解决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带队伍主要指团队能力提升、绩效考核和后备人才培养等能力(见图1)。
   在界定了各类员工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之后,新奥进一步根据各类岗位特点,从价值贡献、客户、价值创造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构建个人平衡记分卡,以便将个人行为与价值创造更为紧密连接,同时也有助于个人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在个人计分卡的设计过程中,新奥以“攻心为上”,系统梳理了员工的需求,并归纳和提炼出三个主要需求:一是有明确的事业发展方向,二是得到持续的能力提升,三是能实现价值回报。新奥将这三个关键需求纳入个人平衡计分卡,并通过明确员工个人对组织的价值贡献、需要的资源支持和能力提升的途径,以及个人价值共享和职业发展的目标等,将这三个需求进行有效安排,实现“上下同欲”。
  其次,个人平衡记分卡都紧密围绕个人工作目标制定,从而通过平衡记分卡四个维度的考核,有效保证个人年度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三,由于各个维度的重要性不一样,为了更凸显重点,新奥对个人平衡记分卡的四个维度做了区分,有些属于考核项,与绩效考核和薪酬紧密挂钩,有些则属于考查项,因此较好兼顾了平衡指标与重点突出之间的矛盾。
  当然,不同层次的个人平衡记分卡也存在一些区别。首先,层级越高,考核指标越综合、宏观;层级越低,则指标越少、越具体。同时,新奥把关键岗位员工分成两类:直接接触客户人员;职能管理人员。直接接触客户人员,其价值体现在为外部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获得收入。职能管理人员,其价值体现在为最终客户提供支持和资源保障。
  个人平衡记分卡的实施过程,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沟通和考评。在沟通环节,新奥要求在制定个人平衡记分卡时,部门一把手必须参与沟通,沟通小组由上级领导、直接主管、市场与战略绩效管理部门、人力资源总监(或部门负责人)等构成,沟通内容涉及工作目标、年度重点工作、绩效达成情况及改进、团队建设与个人能力提升、次年绩效承诺等。在考评环节,为了避免考评误差,新奥实行两级考评制,除了由直接主管进行考评外,同等级别人员还必须由统一终评人(通常是间接主管)进行终评,若终评成绩与初评成绩偏差过大,双方则需再次沟通。
  自从2004年开始引入平衡记分卡,并制定相应的个人平衡记分卡以来,新奥取得了迅猛发展。2010年与2004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7.8倍,利润增长5.8倍,截至2010年底,集团拥有员工2.7 万余人,总资产近400亿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新奥成功实现了持续的产业扩张与战略转型。
其他文献
根据斯坦福商学院Jennifer Akor教授等人的研究,能够使人快乐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包括主体的年龄、时间观以及其关注的是现在还是未来。另外,快乐有两种形式。一些消费者认为,快乐就是一种振奋人心、令人激动的情感;另一些人则认为快乐是一种沉着、平静的感觉。基于某个特定时刻所偏向的快乐观,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在研究中,研究者招募了一些年轻的成年志愿者,并预期他们会认为快乐是一种兴奋的感觉。研究
期刊
由家族控制或经营的上市公司风靡全球,在美国,他们占到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三分之一。哥本哈根商学院(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的Haoyong Zhou在其论文中指出,这些公司在经济衰退期间能够比非家族企业表现出色,这提供了在未来面临经济动荡时可以应用于一般公司的经验教训。  论文探讨的是一些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在2006年到2010年间的表现。在此期间,全球经济危机形成
期刊
乔布斯的传记在太平洋的彼岸大卖了300万册。为什么一位企业家会如此让人怀念?  网上开玩笑说只有美国那种鼓励创新的环境才能产生乔布斯,如果乔布斯生在中国,大概会当选青年创业楷模,然后接待一批又一批的政府官员考察,被推举为全国人大代表,有出版社怂恿他出传记,到处讲成功学,时不时还当选一些“共和国脊梁奖”,最后会转型做房地产,死后一个礼拜就被人忘记。  这是玩笑,但却质疑着国内企业家的所作所为。当然,
期刊
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从改革开放开始,只用了15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使很多行业开始从初级竞争逐步走向垄断竞争。但是随着中产阶级的大量涌现和充分竞争的买方市场形成,纵横交错的小众化市场开始出现,用不了多久中国就会进入市场经济的下一阶段:丰饶经济时代。此时无论是市场营销理念还是操作方法都与过剩经济时代完全不同。 
期刊
Internet的迅猛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和网络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和个人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Internet的虚拟企业不再需要传统物理环境下企业所需的实体投资,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等建立起更为直接的联系,电子商务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个性化推荐。  由于供应链和物流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的虚拟环境下,商家在网上所能提供的商
期刊
受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向来重视自已的面子与形象,在商业文明盛行的今天,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成了中国人挣面子和标榜自己为“人上人”的重要工具。消费者经过知名品牌广告长期和强力的洗脑以及品牌“偶像化”的熏陶,已经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品牌崇拜的现象。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不支持个性张扬的社会,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也导致了中国人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反应,比较注重公共场合下自身行为举止的
期刊
近日,《财富》(中文版)正式公布了2012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并由财富中文网(www.FORTUNEChina.com)第一时间独家在线发布。经过长期调查与观察给出了这份具有分量的榜单,这也是是《财富》中文版第二次推出该榜。今年的上榜者:京东商城CEO刘强东(37岁)荣登榜首,盛大集团董事长兼CEO陈天桥(38岁),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兼CEO江南春(38岁)分列亚军、季军宝座
期刊
清华EMBA十周年 “支撑企业成长的力量”论坛于2012年5月19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伟伦楼国际报告厅隆重举行。300位清华EMBA校友、学子们和多家媒体精英济济一堂,共同关注清华EMBA的发展,探讨支撑企业成长的力量。  此次论坛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主办,清华EMBA媒体同学会承办。学界、商界、媒体界等多方人士就企业的成长与学习、企业的成长与创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清华大学经济管
期刊
根据贝恩公司在过去10年间对12个发达和新兴经济体中超过2,000家公司的最新研究,创造价值持续超越资本成本的企业几乎(95%)都是各自核心业务领域内的市场领导者,调研对象中仅有十分之一(242家)的公司是持续价值创造型企业。该研究也进一步说明,市场领导者能够实现良性增长循环。  贝恩预计就业率很难在未来几年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而全球三分之二的行业目前仍处于风雨飘摇中,因此即便是最好的公司也难
期刊
团队建设很重要,不管什么版本的组织行为学,都会花比较大的篇幅介绍团队问题。在中国现实管理实践中,虽然很多时候没有使用团队这个名称,大凡做管理工作的人都面临着圈子、班子、兄弟伙、中心组等团队建设方面的问题。  多年主讲组织行为学、领导艺术、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笔者发现主流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在介绍不同的西方管理学流派对团队的解读。然而,西方管理理论主张的一些观点解释不了中国现实中的公司治理结构、高管团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