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学生的“口袋”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sw3_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日益富裕起来,孩子们的零花钱便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到了让人膛目结舌的地步。就拿我们学校说吧!有些学生对于穿着打扮,那是“行家” “BALENO”的上衣,“NIKE”的鞋子,“adidas”的书包,“SONY”的MP3……真可谓集名牌于一身。还有一些男生,每天口袋里都会有上百块的零花钱,用于所谓的“吃喝玩乐”,泡网吧,打游戏,看色情录像、结交不良少年;有的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手机……这种例子在如今的校园中已不再是凤毛麟角了。这种超前消费意识是不适合中学生的, 结合思品课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它会给中学生带来以下不良影响:
  首先,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如:吃零食的习惯,尤其是初中学生,一旦身上有了钱,见到喜欢吃的零食便会毫无节制地购买。人们把那些在校门口做生意的小摊贩称为“校门商风”。这种“校门商风”的亮相,都是为了赚钱。诚然,我们并不反对用合法的手段去赚钱,但也应该遵守做生意的道德!难道这些小贩们为了塞满自己的“腰包”而置别人的利益于不顾就对吗?难道不能考虑一学生的利益吗?学校门前卖的廉价的冰棒、棉花糖、油炸等食品,甚至一些是三无食品。对于购买的学生来说,不但浪费了金钱,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身体健康。那些整天用零花钱买小零食的同学们,也该醒醒了,不要成天沉醉于那些食品当中,它们只会给你身体带来害处。再则,浪费的习惯。在中学生当中,穿要名牌、喝要矿泉水、零食当饭吃、随身带手机的现象并不罕见,在目前的家庭中,不少孩子的零花钱已经固定地列入许多家庭开支计划的一部分,而家长给的零花钱,大部分用于购买零食,再就是人情交往,这样花钱既有损健康,又浪费钱财,也影响学习。许多学生自以为有的是钱,所以对很多东西都不珍惜。比如,买了丰盛的午饭一句“没胃口”就原封不动地“回收”了;早餐的馒头咬了一口就慷慨地留给了“垃圾桶”等等。他却没有意识到,他潇潇洒洒所花的钱凝聚了父母多少的血汗。
  其次,学生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会引发一些学生的心理失衡。一比吃喝;这次你吃麦当劳,下次我就吃肯得鸡,你吃一次,我就吃两次。你喝一元的矿泉水,我就喝三元的冰红茶。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家长给的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到一个星期全部花光,远远超出一个中学生和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于是向同学到处借钱。但借钱毕竟是要还的,久而久之就发展为偷,成为一个品德败坏的学生。这种现象在同学之中时有发生,最后还得有老师来处理,家长来买单,害己又害家庭。二比穿戴;当今的中学生从头到脚可谓是被名牌全副武装,你穿“李宁”,我就要穿“耐克”,你弄了一身“华伦天奴”,我就弄身“船王”。其实这样的名牌与我们中学生的身份和年龄很不相符,名牌在身很容易招来别人的嫉妒,中学生身体长得快,今年的衣服明年就不能穿了,浪费极大。三是比时髦。很多中学生都有手机,而且是一个比一个新潮,一个比一个高档。据我的了解很多学生并非完全看中手机的方便,更重要的是因为拥有手机是一种时尚。不是用来打电话,更多的是用来做mp3和mp4,更为严重的是用作考试作弊的工具。四比排场;张三同学过生日花了三百元,请了一桌,七八个同学吃了一顿;李四同学过生日就请两桌,大吃大喝后还要请同学唱卡拉OK;五比玩乐。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不少人总是把玩字放在第一位。比着上网吧,比着去蹦迪,比着上歌厅。最后不堪负重的是自己的父母。
  再次,会给他们的父母带来压力。有的孩子由于心理还未成熟,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看到别的同学有那么多钱用,于是也向父母索取。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钱。现在很多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人也一般,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甚至维护他们的“尊严”,他们只好省吃俭用地挤出一点来给孩子。可孩子并不心疼,钱花到不该花的地方,还嫌不够。
  第四,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金钱观,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知道应认真学好知识,不懂得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咛嘱咐,老师的教诲当成“耳边风”,只懂得吃喝玩乐,腹中却空空如也。更是忘却了将来有独立生活,赡养父母,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
  最后,可能会导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对富裕的,但谁也不能保证将永远富有,倘若已经养成了奢侈的习惯,将来要如何面对贫穷呢?,金钱是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伤人家长们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在处理孩子的零花钱问题上,家长首先要牢记:零花钱,也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
  如何对待“钱”,是人生道德大厦中一根重要的支柱。孩子对零花钱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成年后道德的形成。作为父母,绝不能在经济上放纵孩子,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消费与分配零花钱,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一句话,要使孩子合理使用“口袋”里的零花钱。最重要的是,家长给钱要有度,不能超过孩子在这个年龄的支配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应对此加强主题教育,不能把追求成绩放在首位,而是首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作良好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学生品德与道德的修养,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行素质,注重课堂内外教学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一、体检式化学实验评价的提出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因此,教师在
【摘 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 发展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造性思维,就是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最佳”,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早已能够把语音、图象、视听技术完美结合在了一起,悄然进入了我们的中小学课堂。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快速地改变着广大教师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使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多媒体技术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它的出现重组和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教师的教法,也改变了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习兴趣顿然提高,对提高课堂
【摘要】“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平面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图形性质的基础,而且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时有出现,新课标的要求是“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因此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及运用方法对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笔者针对三角形全等的证明给出实例并进行解答,谈谈解三角形全等问题的策略,以便给同学们提供一种思路上、技巧上的指导。  【关键词】全等三角形证明运用方法指导    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的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记叙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主要分为图画、音乐以及表演三个主要部分。  关键词:记叙文 阅读教学 语文学习  记叙文的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抒情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的一种文本,在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日常文本中记叙文的比重是非常大的。记叙文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之间有更好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并且可
【摘要】书面表达是英语听、说、读、写技能中重要一环。本文就如何审题和遣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做了探讨。阐述写出有文采的作文的一些基本技巧,以提升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档次,从而取得高分。  【关键词】课标;英语作文;审题;构思    书面表达在高考英语中占有16.7%的比例,是语言的输出技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对高中生的英语写作技能确定了明确的标准: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变革学习方法,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方法考核是检测一个学生综合素质有效手段,这样,在中考中探究型试题比重就会加强。  探究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未认识的科学规律的过程。探究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探究学习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下面通过具体试题予以介绍。  一、实验规律型  实验规律型探究题是课改区物理实验题的主角。实验规律型探究题是通过实验过程的探究获得实验规律或方法。  例1物
自从生物恢复高考以来,试卷模式均为“5+2”型,即5个选择题,分值30分,简答题2个,分值42分,总分72分。但选择题占了约42%的分。所以每次高考结束后,学生总是对选择题缺少信心,因为它题量小,但分值大,6分/个,做得学生胆战心惊,的确如此,选择题能否得到高分(甚至满分)是生物科学家科能否取胜的关键。  选择题答案说来是简单,只需从4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就可以了。但要保证选出正确答案,就不那么容易
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题侧重对中学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考查,且选择的分数约占总分的40%~50%.由此看出,选择题在高考考查中占有重要地位,属高考试卷中稳定,成熟的题型.这些题目创设的情境平和,设计的难度平衡,设问平实,有利于稳定学生的考试心理,有利于学生发挥出正常水平.  下面探讨高考试卷中常见选择题的通用解题方法。  1. 筛选法。筛选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
应用均值定理求最值,要注意满足三个条件:正值、定值、等号成立。在有的题目中不能直接使用均值定理,主要是因为应用定理后,和或积不是定值(常数),所以必须要将题目先进行一些适当变形。    点评:在推导中用到了凑配技巧,以使得“积、和”分别为定值,这是常用的解题策略。另外,M4中,等号不能成立,也值得注意,否则推出MN , 结论不正确。    利用判别式法可求得xy的最大值。但因为x有范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