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运表现论中国竞技体育项群的发展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4022489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运动员在23届至29届奥运会中各项群项 目的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竞技体育项群项目中,技能类项目中的难美、准确 性、隔网对抗性项目,及体能快速力量项群中的举重、110 m栏项目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 有较大的优势;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目有较大的进步;田径、游泳、划船项目有一些突破, 但绝大多数体能项目仍毫无起色,成为拖累中国走向世界体育强国的绊脚石。
  关键词:中国;竞技体育;项群项目;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 编号:1007-3612(2010)05-0114-04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group from the P erspective of China’s Performance in Olympic Games
  CHEN Zuixin
  (Sports and Health Departmen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 ua 321004,Zhejiang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 ic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sportgroup from 23th to 29t h Olympic Games. It finds that in the sportgroup, the technique events featuri ng by difficulty degree, beauty and accuracy, the net confrontation events, weig htlifting in rapid strength event and 110mhurdle take the lead in the world.The technique combat event develops greatly. Track and field, swimming, boat ev ents make a breakthrough. But most sportevents stay at the same level and beco me obstacle for China to become a sport power.
  Key words: China; competitive sports; projects of group; development
  
  
  中国代表团以史无前例的51枚金牌,毫无悬念地首次登上奥运会金牌榜的榜首,它让国 人心潮澎湃。毫无疑问,这是中国竞技体育长期发展积累的历史性突破,在惊喜之余,面对 这“金牌榜第一”,我们还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它并非是终点,而只是另一个起点,从 竞技运动项目的整体上看,我国虽然有6个优势明显的大项,但也有严重滑坡的项目及不入 流的项目,在项目结构上表现为非均衡性。本文试图从中国代表团在历届奥运会上的表现, 来评价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在总体上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分析研究优势项目发展的成功 之处?滑坡、落后项目的因由何在?从项目发展状况分析讨论竞技运动项目训练理论与方法 的科学性与指导价值,进而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真正成为世界体育强国。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网络资料查找有关中国代表团 参加奥运会的相关数据、资料。
  1.2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简单的统计学处理, 制成图表以简明的数据进行分析。
  1.3 逻辑分析法
  中国代表团参加23~29届奥运会的具体 表现进行归纳、分析。
  
  2 分析与讨论
  
  2.1 中国代表团参加23~29届奥运会的表现
  从图1中可以发现中国代表团参加23~29届奥运会中[1],金牌数呈逐届增加的趋 势 。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17个大项中获得51枚金牌,创下了金牌总数排名第一的辉煌成绩 ,达到历史的最高峰。银牌与铜牌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稳,在一个较窄的区间内波动,呈稳中 有升之势。奖牌数的曲线变化说明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之路,是比较准确的具有较大的 成就,说明部分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水平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些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理 念、训练理论与方法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并做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兴奋之余,我们应清楚 地认识到“119”工程项目,仍是我国成为真正的世界体育强国的绊脚石,还需继续努力。
  2.2 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表现按项群进行分类分析
  首先,把中国代表在历届奥运会中的表现按项群理论进行体能类、技能类项目进行统计(表 1)。其次,把技能主导类的难美、准确性、隔网对抗及举重项目定性为“强优势”类项目 ,把技能主导类的格斗对抗性项目、游泳定性为“优势”类项目,把有突破性的拳击、击剑 、曲棍球、田径(女子投掷、竞走、中长跑)、等项目划称为“潜优势”项目,并对 它们进行针对性分析。
  投稿日期:2009-12-24
  作者简介:陈最新,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学。 表1 历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表现
  项群届次项目奖牌23金 银 铜24金 银 铜25金 银 铜26金 银 铜27金 银 铜28金 银 铜29金 银 铜技能难美类跳水111231311301550621713竞技体操542101242141323102914技能准确类射箭010000000000100010112射击303011220221323423521羽毛球0141124133113 23技能隔网对抗类乒乓球22132143043 1311422排球100001000010000100001网球000000000000000100001技能格斗对抗类柔道000000102101211113301摔跤000000001002001100111跆拳道0000001001002 00101拳击000000000000000001211击剑100000100000011030110体能类田径0010011120210 00200002自行车00000000000000 1010001游泳000031450132000110132举重420014022211511530810皮划艇00000000000000 0100100图1 中国代表团参加23届至29届奥运会中获奖牌数的曲线图2.2.1 对“强优势”类项目的总体表现分析
  从表2中简单的数字可以说明强优势项目的权重很大,金牌数、奖牌数在总体上呈逐届 增加的趋势(虽然27届奥运会比28届奥运会多2块金牌,但这由于是竞技体操出现全面滑坡 的结果,而在2008年的29届北京奥运会上,在全方位都得到巨大的收获)。“强优势”类项 目在23~29届奥运会上所得的金牌对中国代表团的贡献率,最低的是25届奥运会达62.5% ,最高的是24届奥运会达100%,而它们对7届奥运会金牌贡献率的平均数也达79.4%,这对 中国代表团的作用是如何的巨大。通过分析研究,这些强优势项目的发展有几个共同的特点:1) 有优秀的高水平教 练的准确指导,充分发挥教练员执教的技艺水平,充分利用教练团队的智慧;2) 项目训练 有自己的特色,能准确把脉项目的内存规律,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提炼 训练实践经验完善一 整套科学的训练方法。例如举重有兵败汉城、竞技体操有折翅汉城、巴塞罗那的惨痛经历( 表1),但是经过教练团队与运动员的共同努力,去糟粕留精华,与国际接轨,它们再次走 上世界竞技体育的先列;3) 有国家人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支持,训练管理严格,训练分级 体制健全,有完善的梯队输送机制和合理梯队建设,有广泛的项目人才资源基础;4) 科 技对项目的支持作用,高科技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能促进运动技术的完善,运动器材 、运动设备的发展,通过高科技技术数据的监测,能提高运动训练的工作效能。要继续保持 发扬这些强势项目,还需体育人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不断总结,完善项目的训练体系 。
  2.2.2 对“优势”类项目的表现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国代表团在这些项目上获得的奖牌金牌),呈逐年提高的态势, 并有一定的贡献率。它们的成功表现有以下几个特征:1) 从突破到稳定增长。虽然这些 子项在本大项中获得的奖牌数比较少,对中国代表团金牌的贡献率也不高,但这些项目已连 续在几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奖牌),说明这些子项在各自的竞技项目中确立了自己的优势 。2) 以技术、战术的发挥决定比赛的结果。除500 m皮划艇外,它们都属于技能类项目, 需要合理地运用技术与战术,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极高的意志品质,沉着冷静灵活应付 对手的变化。3) 有优秀的高水平教练执教。这些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良好发展,说明我 们的训练理论、理念、训练水平已与国际接轨,并走到世界竞技体育的前沿。这有着本国教 练团队的艰辛努力,也有外国教练的无私奉献。对于这些洋为中用的宝贵实践经验,以及自 我训练的成功经验要善于总结,使之上升为训练理论与方法,使训练效能的可复制性,并进 行推广实施,促使我国形成多个强优势竞技项目。
  表2 强优势技巧类项目”在历届奥运会上表现
  项目奖牌 届次23242526272829强优势类跳水、竞技体操、射击、羽毛球、乒乓球、举重金银铜13765781012101311624141122 9836913金牌贡献率/%86.710062.581.385.768.770.9奖牌贡献率/%81.371.459.3608361.958中国代表团获得的总奖牌数金
  银铜158951112152216162212281615321714512128表3 “优势”类项目在历届奥运会上的表现
  项目奖牌 届次23242526272829优势类柔道、摔跤、跆拳道、皮划艇、射箭金银铜010001103103412323725中国代表团获得的总奖牌数金银铜158951112162216 1622122816153217145121282.2.3 对“潜优势”项目表现的分析
  击剑、拳击、帆船的金牌,女曲、花样游泳银牌,让中国代表团出现了很多惊喜的突破 。仔细分析这些突破,除了运动员自身的努力和勤奋外,还有几个共同点:第1、教练员的 技艺水平,促进项目的突破性发展。其中高水平外籍教练的无私奉献。如女曲的韩国教练金 昶伯,仲满的法国击剑教练鲍埃尔,女子花样游泳的日本“教母”井村雅代,张琳的澳大利 亚游泳教练丹尼斯等等,这些外籍教练都无私地拿出了自己生平所学,为中国运动员水平的 快速提高立下汗马功劳。我们绝大多数的“突破”项目,是很多落后于国际水平的小项,这 也说明只有交流才能发展,否则只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我们需要“走出去,请进来”, 让世界级的高水平教练来执教,这是短时间内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最快好省的办法。这些项目 的突破证明,只要能把握训练实践的内存规律进行科学的训练,我们照样可以挑战世界最高 水平。同时这么多的“突破”给了我们包括优势项目在内的其他项目不少启示及经验借鉴。 第2、训练比赛紧跟世界潮流。如女子网球的成功,女子网球28届奥运会夺得女子双打金牌 ,29届奥运会更是历史性突破,勇夺女子单打铜牌。它与引进优秀的外国教练参与日常训练 ,把世界的先进技术、训练理念、训练方法手段运用于她们的训练与调控中有关;其次,让 网球“金花”们不断走出国门,参加各种高水平的世界网球比赛,以求通过比赛来促进运动 员对各种技术的合理、准确运用,提高战术的准确使用能力与战术思想贯彻的坚决、彻底性 ,增加比赛经验,提高参加大赛的心理承受能力。再次,这一批实力强劲的“金花”们通过 日益竞争,实践的磨炼,迅速提高了她们的竞技实力(郑洁在温布尔登公开赛上,获得过双 打金牌,单打的银牌),具有争夺锦标的实力。女子网球的成功,对传统的训练模式提出了 严重的挑战,它打破了传统的训练理念格局,打破了传统训练理论中的分期概念,也是以“ 赛促练”、以“赛代练”的成果。
  2.2.4 落后及滑坡项群项目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分析
  2.2.4.1 对游泳项目的分析
  游泳运动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庄泳、林莉、钱红、杨文意等中国泳坛“4朵金花 ”夺得4金5银,震惊世界,中国游泳队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短暂之后,中国游泳队开始沉 寂,并逐渐淡出世人的视线;2000年后随着罗雪娟的出道,2004年取得蛙泳金牌,让国人有 许安慰,但自她退役后,中国游泳队尚未找到领军人物,随着本届奥运会刘子歌在女子200 米蝶泳的夺金,焦刘洋的夺银,两名女将的横空出世填补了罗雪娟退役后留下的空白,至少 在下个奥运周期内,女子200米蝶泳将是中国游泳队手中的一张王牌。还有男子张琳的游泳 银牌让低潮中的中国游泳界受到极大的鼓舞,这场胜利也预示着中国游泳有了新的希望。但 在事实面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训练方法上的某些环节需要总结,与国际接轨 ,向世界学习新的技术与新训练理念、方法、手段,才能回到过去的辉煌时代。
  表4 落后及滑坡项群项目在奥运会上的表现
  项群届次项目 奖牌23金 银 铜24金 银 铜25金 银 铜26金 银 铜27金 银 铜28金 银 铜29金 银 铜体能类田径0010011120210 00200002游泳000031450132000110132技能类女篮0010000100000 00000000女足100000000000 00排球100001000010000100001 2.2.4.2 对田径项目的表现分析 1) 对田径项目的总体评价 。从中国田径队在7届奥运会上的表现可以发现如下特点(表5)。
  (1) 从总体水平上看,我国的田径运动水平有逐渐向好的趋势。本届奥运会由于刘翔 的意外受伤,少了1个夺金点;另外,在统计表中可以发现我国的女子50 km竞走、女子铁饼 、女子马拉松、男子20 km竞走(共获4个第4名,)有夺牌的机会与实力。
  (2) 中国田径运动的优势项目经历了男子领先、男女相当,到阴盛阳衰的演变过程。 在第23届奥运会田径比赛中,中国男选手取得了21分,而女子选手仅得7分;而进入90年代 后,特别是在第26届奥运会上,中国田径队共获41分,而男子运动员竟然没有1人冲进奥运 会田径决赛的前8名,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中国田径队男子又是全军覆没,汗颜无存, 女子田径运动的一些传统优势项目,也出现较大的滑坡。
  表5 中国田径队在历届奥运会的表现[2]
  项目奖牌
  届次23242526272829田径金0011120银0012000铜1121202前8名中的4,5,55,74,5,5,55,7,87,84,6,6 4,4,4,4具体名次7,7,88,8,6,8,87,8,85,7,8总得分排名15911322613
  (3) 中国田径的优势项目经历了由男子跳高向女子铅球、竞走、中长跑和男子高栏的 转变。自朱建华后男子跳高无人能冲上2.30 m以上,女子铅球自李梅素、隋新梅、黄志红 后也后继乏人,铅球运动成绩一直在19 m左右徘徊,无力冲上20 m大关;女子竞走小步高频 的技 术得不到国际裁判的认可,经常泪洒赛场;女子中长跑在1993年、1997年屡破世界纪录,继 孙英杰、邢慧娜这后,女子中长跑同样也是后继无人。
  (4) 整体实力依然不强,能向奖牌发起冲击的项目很少,赛前具有向奥运金牌发起冲击 的仅剩男子110 m栏和女子长跑,因此需重视传统体育强项的攻关训练。
  (5) 参赛能力不强,特别是在世界大赛,特别是在奥运会比赛中,我国田径运动员在 多数项目上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我国田径队。例如,在2000年的悉 尼奥运会上,在参加田径比赛的26人中,只有参加50 km竞走的2名运动员和参加10 000 m的 李季外,其余23人均未发挥出应有水平。雅典奥运会田径比赛中我国共有52名运动员参加了 31 项比赛,只有3名运动员提高了个人最好成绩;有4名运动员表现出当年个人最好成绩,有7 名运动员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水平。
  (6) 田径队依然呈现阴盛阳衰的现象,虽然有男子高栏的崛起,男子竞走的进步,但 仍然比不上女子田径队的地位。中国自参加1984年的23届奥运会,到2008年的29届北京奥运 会以来,在奥运田径比赛中共获得5枚金牌,其中的4枚金牌都在女子竞走和女子长跑上产生 ,而唯一的1枚男子金牌,是刘翔的男子110 m栏;在29届奥运会中,仅有的2块铜牌都出于 女子马拉松与女子链球项目,男子只有1人挤进前8获得第4名(表4)。
  2) 对田径运动项目的发展性评价。(1) 强优势项目高栏,刘翔向世人证明黄种人也能在直道项目上获得好成绩。成为中 国田径的领军人,孙海平教练的“孙家军”名响全宇。刘翔在男子高栏项目上的突破,打破 了黑人霸占直道比赛天下的魔咒,打破了国内所谓“人种论”的谬论。刘翔的成功是在于孙 海平教练对跨栏项目内在规律的准确把脉,对跨栏运动训练的精心钻研与领悟;是上海市体 育科研团队(国家田径攻关团队)斥巨资,经多年艰苦的科技攻关所取得的成果。孙海平教 练以刘翔为实验对象实施新型训练方法的训练实践,对刘翔训练实践的成功,并以科技攻关 的技术数据库为依据,不断总结完善训练实践,使跨栏运动训练形成一套系统的训练理论与 训练模式,提炼出一系列适合于跨栏运动专项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从史冬鹏、冯云、谢文骏 等运动员成绩的迅速提高,说明孙海平教练的一整套训练方法是经得住考验的,并可具对刘 翔的复制性,更体现出他的训练技艺水平。教练员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最为重要,因为“千里 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事实上,基层及上层高级教练员执教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中国 田径发展的瓶颈。[3,4]
  (2) 田径传统优势项目(投掷项目、竞走、中长跑)滑坡后,仍无起色。女子铅球:曾经是 中国田径引以自豪的项目。20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中国有近10名女选手投出过20 m以 上的高水准,其中李梅素、黄志红、隋新梅的最好成绩均超21 m。竞走:20纪80年代中后期 ,中国竞走女将独领风骚,陈跃玲、阎红、徐永久、王妍、 刘宏宇、王丽萍等一批名将在世界赛场叱咤风云,多次将奥运会、世锦赛金牌收入囊中。中 国男选手黎则文与赵永胜分别摘得男子20 km和50 km两枚世界杯金牌。但随着黎则文、赵 永胜的淡出及女子竞走进入奥运殿堂后世界体坛格局的变迁,中国竞走的人才优势不复存在 。中长跑:随着“马家军”的内哄解体,孙英杰、邢慧娜昙花一现后,也后继无人。导致我 国田径传统优势项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① 高水平的优秀教练缺乏,训练理念落后。目前我国在这些优势项目的训练手段和 观念上基本还是停留在20世纪70或80年代的水平,仍然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 训 练和科研结合不够紧密,主动迎合国际竞技体育发展新动向的觉悟不高,造成中国田径一线 教练员大多是训练经验丰富而理论水平不高的局面,甚至为了各自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和保持 国内的竞争优势,一些教练员把先进的训练手段、方法及经验相互保密,导致训练理念得不 到及时的验证和传播。
  ② 训练理论方法跟不上世界潮流。在训练实践中,受传统的训练周期论的束缚,在 冬训的准备期开始就采用那种大周期、长桔奏、低质量、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人为地追求 一个阶段(如训练准备后期)训练负荷的特大刺激和另一个阶段(如比赛期)训练负荷的大 幅度调整,人为地分割训练周期,抑制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走向,年复年地进行低水平的重复 训练。如女子竞走曾是中国田径品牌,男子竞走也有过世界杯两度夺金的辉煌。但近年来, 中国竞走屡屡在大赛中出现期望大、收获小的尴尬局面,根本原因就在于先进的训练理念没 有与国际接轨,小步高频的技术得不到国际的认可,仍一意孤行,训练中只注重大运动量的 积累,致使运动员到赛前出现严重的疲劳现象,因此,它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5 ]特别是投掷项目可以向举重队学习取经,借鉴他们的成功之道。
  在训练实践中,我们应采用小周期、快节奏、多课次、高质量的安排方法,避免进行那 些低效的重复训练,使机体通过高质量的训练得到足够的恰当的刺激,使运动员从冬训开始 就保持较高的竞技状态。我们传统体育强项的训练理论与方法要进行改革创新,与国际接轨 是我国田径运动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准确发展的根本。如果不打破旧训练理论的框架, 抛弃旧训练理念中的保守思想,克服闭门造车的做法,要恢复中国田径传统优势项目的地位 ,一切只是空谈。
  ③ 利益驱动性影响田径运动的全面发展。例如:教练与运动员的翻脸事件,导致高 水平教练与优秀运动员的分道扬镳,致使项目运动成绩的滑坡。各省市教练员、运动员为己 利益,暗藏私心,对参加国际大赛有偏误。“以赛代练”是国际田坛(多数职业比赛项目) 成功的经验,世界田坛的各路高手和新秀都是通过比赛来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而我国运动 员对此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甚至出现偏差(有的主观认为参赛多会影响正式比赛)。客观 上条件不允许所有运动员能多次出国参加大赛,因参加国际大赛都是由田管中心选派,运动 员基本上不能自主参加国际大赛,只有刘翔等少数运动员有机会连续参加大赛,可能会挫伤 一些运动员的积极性;全运会比赛的利益驱动对地方队影响较大,而出国比赛不能获得利益 ,导致省市运动员对参加世界大赛的重视程度不足,时常会出现抵制或消极比赛的现象。因 此,如何增加运动员出国比赛的机会,如何调动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的积极性(利益的体现 ),是重振田径传统优势项目雄风,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④ 科研成果私密化,信息交流平台不畅。虽然国家每年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体育科研 项目攻关,但科研成果仅限科研组、验收部门获悉,或成为“资料”堆积在仓库中,使人民 大众的资源变为个人的私产。应建立网络平台提供体育人士进行小到经验、心得交流,特别 是国家教练员的训练技艺的无私推广,大到学术、训练理论的畅谈与争论,只有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不应搞权威,以至于孤步自封,阻碍训练理念、理论、训练水平与国际接轨[6~7]。
  
  3 结 论
  
  1) 中国竞技体育的决策与发展已取得巨大的成就,为国扬威,体现了祖国的政治、经济地 位。2) 中国竞技体育的技能类项目上发展突出,这些“强优势”和“优势”项目,所占权重较 大,金牌数、奖牌数总体上呈逐届增加的趋势;而大多数体能类项群项目比较落后,这就需 着重解决如何在专项训练理论、专项训练方法手段上进行重大突破。3) 田径及其他项目的落后,应借鉴强优势项目及突破性项目的成功经验,改进训练理念、 训练方法手段,提高训练与比赛的认知,并要与国际接轨。4) 我国 “一般训练学” 的发展位于世界先列,但大多数体能项目类的“专项训练学”处 于停滞不前的状况,训练实践与训练理论相互脱节,训练理论的指导作用被忽视,使竞技运 动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致使在奥运会中出现落后和滑坡趋势。5) 需加强体育网络交流平台与体育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查询网络平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http://www.beijing2008.cn/.
  [2] 李春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田径目标定位、对策及可持续发展[J].武汉体育学 院学报,2007(4):7-11.
  [3] 赵鲁南,孙晋海.2008年奥运会我国田径运动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报,200 5(10):23-25.
  [4] 田麦久,石岩,等.论我国2008年奥运会潜优势项目的确定与超常规发展策略[J].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2):1585-1592.
  [5] 茅鹏.迎北京奥运训练方法紧急献策[J].体育与科学,2007(1):1-13.
  [6] 刘颖,肖洪钧,马策.辽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84-87.
  [7] 王广楠,翟丰. 奥运会男子短跨项群发展轨迹与动力因素考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2008,27(2):85-88.
其他文献
摘 要: 创新运动项目是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体 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以三步球运动项目的开发为案例,在对其开发背景、过程、思 路及实施成效进行深入探讨之后,给予我们以启示:体育课堂是体育课程创新的实验田:学 生的智慧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应得到重视;体育课程改革应充分发挥共同体的作用;体育课 程创新不仅来源于体育课程实践,而且还要有理论的指导。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
(1.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 国家艺术体操队, 北京 100084)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创伤的现 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探索了艺术体操优秀运动员常见运动创伤部位以及 导致伤病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艺术体操;优秀运动员;运动创伤;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4.53 文献标识码:
摘 要: 实验确证了恢复阶段驱动时相段的存在,但对踏蹬处于恢复阶段中的技术本质提出了 新的认识,认为有效的骑车技术,提拉踏板并不是为了产生驱动力,而是确保下肢环节链稳 定快速的跨越上下死点区域的需要;在高功率输出下,前蹬阶段增加峰力矩比恢复阶段减小 负力矩对增加功率输出肩负更多的责任;不同组合下前蹬阶段的平均作用效率、左右两腿用 力是否均匀是衡量踏蹬技术两个重要动力学指标;实验发现自行车运动员“大
(1.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2. 长沙理工大学体育 部,湖南 长沙 410067)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以近百年中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历程为脉络,回 顾历史,审视现状,并以此为依据探讨其发展前景,以推动21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育;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回顾;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
(重庆工商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067)    摘 要: 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在现象学上主要表现为自动性、强健性和抗干扰性等特征。以基 底神经节、联合区、额叶、海马等部位所组成的自动加工域可能是其产生的生理基础,对人 感宫接受的信息以无意识的形式被阈下知觉所“凝聚和沉淀"是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内隐学 习在外显学习系统机能产生之前就已存在,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关键词:运动技能;内隐学习;外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