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突破口。为此,本文从理解“学案”与“导学”的涵义,探索学案的编写要求,再通过融合学案在小学数学高年段教学实践中经历导思、导探、导构、导练,以发挥“导学”的最大课堂效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案导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不断挑战,课堂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而学案导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了生命发展的真谛。正好与学校教学理念一致,于是,笔者决定在小学数学高年段试行“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探究能力,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理解“学案”与“导学”的涵义
据资料显示,“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学案”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起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导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引导、疏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
二、探索“学案”的编写要求
1.系统性,即学案的设计包含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前置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巩固应用、拓展提升等系统的环节,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2.预知性,即编写学案时,要善于换位思考,把自己假设成学生,预想一下怎样才能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等等,特别是在了解自己本班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更应该要有预设的习惯。
3.探索性,即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态势,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善于用实验验证猜测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积极参与自主探究过程。
4.层次性,在学案中设计练习题时,要考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所以基础题与拓展题要有所区分,同时对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达标要求。
三、发挥“导学”的最大课堂效益
现将“学案导学”的模式融入到小学数学高年段课堂中,正是利用“学案导学”让学生参与知识建构和实践探讨过程中,以便发挥其潜在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导“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思维来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即通过逐一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倒数》一课,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例题:第一组
第二组
引导观察:① 这些算式的积都等于1。
② 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
引出问题1:像这样的两个数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通过预习会知道是倒数关系。
引出问题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什么是倒数吗?
学生思考: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出问题3:什么是“互为倒数”?
学生思考: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其中一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引出问题4: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思考: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与 互为倒数。
就此,通过逐步提问,层层深入,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从中认识和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习效果显著。
2.导“探”——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信展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开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互相质疑、思维互补,更利于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一课,
出示探究内容:①用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并完成下表:
② 通过上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探究过程: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分工,明确每人的角色:操作员、记录员、展示员、补充发言人等,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合作。
然后根据内容,学生分组开展探究活动,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等,合作探究长方体体积公式,有利于学生从感知到认知的升华。教师在巡查中适时点拨。
最后,小组展示探究过程,即展示员上前汇报小组意见,展示上表,并通过整理表中数据,探索发现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间互相质疑、解疑,也可多组展示,加深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以及公式的适用性和普遍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3.导“构”——引导学生知识梳理、建构导图
在学案导学中,笔者还尝试引入思维导图,即引导学生绘制简易知识导图,在新授课中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在复习课中对整个单元进行知识梳理,将新旧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网络结构图,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这一单元,笔者是通过以下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本单元所学内容。
4.导“练”——引导学生基础训练,知识延伸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练习正是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如何导与练,从而提高“导练”的实质,笔者认为:
首先,练习设计要合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练习题要适量且有一定的梯度,应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拓展题面向中上等学生,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能力的提高。
其次,练习时间要保证。基础题保证独立完成,拓展题可在经过独立思考后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在旁指导,适时点拨。
还有,练习讲评要精细。“精”就是指绝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的习题不需集体评讲,而对于共性问题(即易错题、典型题或不足之处)则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活动。“细”就是要讲解透切,引导和组织学生分析题目、理解思路、渗透方法、解题过程等,而不是只讲解答案。同时,教师要乐于展示学生的一题多解,也要善于设计一题多变,发散学生思维,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通过实践探究,学案与导学相结合,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徑,在小学数学高年段课堂教学中同样适用。学生能养成课前自主预习的好习惯,课中能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活动,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得以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案导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不断挑战,课堂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而学案导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了生命发展的真谛。正好与学校教学理念一致,于是,笔者决定在小学数学高年段试行“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探究能力,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理解“学案”与“导学”的涵义
据资料显示,“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学案”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起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导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引导、疏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
二、探索“学案”的编写要求
1.系统性,即学案的设计包含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前置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巩固应用、拓展提升等系统的环节,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2.预知性,即编写学案时,要善于换位思考,把自己假设成学生,预想一下怎样才能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等等,特别是在了解自己本班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更应该要有预设的习惯。
3.探索性,即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态势,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善于用实验验证猜测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积极参与自主探究过程。
4.层次性,在学案中设计练习题时,要考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所以基础题与拓展题要有所区分,同时对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达标要求。
三、发挥“导学”的最大课堂效益
现将“学案导学”的模式融入到小学数学高年段课堂中,正是利用“学案导学”让学生参与知识建构和实践探讨过程中,以便发挥其潜在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导“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思维来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即通过逐一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倒数》一课,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例题:第一组
第二组
引导观察:① 这些算式的积都等于1。
② 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
引出问题1:像这样的两个数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通过预习会知道是倒数关系。
引出问题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什么是倒数吗?
学生思考: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出问题3:什么是“互为倒数”?
学生思考: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其中一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引出问题4: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思考: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与 互为倒数。
就此,通过逐步提问,层层深入,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从中认识和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习效果显著。
2.导“探”——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信展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开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互相质疑、思维互补,更利于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一课,
出示探究内容:①用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并完成下表:
② 通过上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探究过程: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分工,明确每人的角色:操作员、记录员、展示员、补充发言人等,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合作。
然后根据内容,学生分组开展探究活动,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等,合作探究长方体体积公式,有利于学生从感知到认知的升华。教师在巡查中适时点拨。
最后,小组展示探究过程,即展示员上前汇报小组意见,展示上表,并通过整理表中数据,探索发现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间互相质疑、解疑,也可多组展示,加深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以及公式的适用性和普遍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3.导“构”——引导学生知识梳理、建构导图
在学案导学中,笔者还尝试引入思维导图,即引导学生绘制简易知识导图,在新授课中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在复习课中对整个单元进行知识梳理,将新旧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网络结构图,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这一单元,笔者是通过以下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本单元所学内容。
4.导“练”——引导学生基础训练,知识延伸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练习正是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如何导与练,从而提高“导练”的实质,笔者认为:
首先,练习设计要合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练习题要适量且有一定的梯度,应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拓展题面向中上等学生,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能力的提高。
其次,练习时间要保证。基础题保证独立完成,拓展题可在经过独立思考后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在旁指导,适时点拨。
还有,练习讲评要精细。“精”就是指绝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的习题不需集体评讲,而对于共性问题(即易错题、典型题或不足之处)则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活动。“细”就是要讲解透切,引导和组织学生分析题目、理解思路、渗透方法、解题过程等,而不是只讲解答案。同时,教师要乐于展示学生的一题多解,也要善于设计一题多变,发散学生思维,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通过实践探究,学案与导学相结合,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徑,在小学数学高年段课堂教学中同样适用。学生能养成课前自主预习的好习惯,课中能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活动,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得以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