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巴慰祖摹刻《刘熊碑》双钩本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在整理馆藏古籍时,意外发现了一部清代《刘熊碑》巴慰祖双钩摹本,为白棉连纸印刷,一册,长26厘米,宽15厘米,共刻18版页,前11页面,栏框内双钩字2行10字,字高3厘米,宽3.5厘米,是为《刘熊碑》残文,共计217字,后有碑释文1页,残文核对1页,后跋5页。此本双钩精细,书法遒丽流美,内有巴慰祖、翁方纲的跋文数则,现惜有虫蛀。
  巴慰祖(1744—1793),清代著名篆刻家。字予藉、子安,号隽堂、晋堂、莲舫,安徽歙县渔梁人。官候补中书,富收藏,工书善画。书法劲险飞动,有建宁、延熹遗意。尤擅长篆刻,技法工整挺秀,构思精妙绝伦,为后世所推崇。人称歙中四子(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之一。尝摹刻《顾氏集古印谱》,将其中部分秦汉印辑成《四香堂摹印》二卷,精心细作、几可乱真,卒于扬州,年五十。《广印人传》、《画友录》、《中国艺术家徵略》、《歙县志》、《述学》等都有记载。
  翁方纲(1733—1818),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书法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长于考证金石,富藏书。对书画、金石、谱录、诗词等艺,靡不精审,其书法尤名震一时。书学欧、虞,谨守法度。尤善隶书,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翁、刘、梁、王”。亦有以其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齐名,称“翁刘成铁”。马宗霍《霋岳楼笔谈》称“覃溪以谨守法度,颇为论者所讥;然其小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亦非石庵所能到也。”著有《两汉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石州诗话》等。
  《刘熊碑》为传世著名汉隶碑刻之一,全称《汉酸枣令刘熊碑》,又名《刘孟阳碑》。碑主人刘熊,字孟阳,广陵(今江苏扬州)海西人。系东汉光武帝刘秀之玄孙,做过酸枣县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酸枣城(故城在今河南延津县北十五里)有县令《刘孟阳碑》”,是关于《刘熊碑))最早记载。此后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相继著录。南宋洪适在《隶释》中详记了碑之全文(只有少数字残缺),据洪氏所记,原碑共23行,行33字。南宋以后原碑断毁,残存两块,明代以后残石也已不存。1915年金石家顾燮光访得碑阴残石一块,存字8行,计63字;残石侧面有宋人题记,此残石现存河南省延津县文化馆。《刘熊碑》结字规矩整饬,书法古逸秀劲,布局疏朗清爽。清翁方纲谓“是碑隶法实在《华山碑》之上”,风格略近《史晨》、《曹全》。传世旧拓有范氏于一阁本、巴慰祖本、江秋史本、汪容普本、刘铁云本、范懋政题签本等, 其中刘铁云本和范懋政本为全本,余皆残拓。
  歙县博物馆所藏这部《刘熊碑》摹刻本首缺十五字,且文中缺字较多,是为残本。现将此碑全文比照南宋洪适《隶释》内容抄录如下,以慰读者。
  君諱熊,字孟□,廣陵海西人也。厥祖天皇大帝,垂精接感,篤生聖明,□仍其則,子孫亨之。分源而流,枝葉扶疏,出王別胤,受爵列土,封侯載德,相繼不顯□□□□□光武皇帝之玄,廣陵王之孫,俞鄉侯之季子也。誕生照明,岐嶷逾絕,長□□□□柴守約履勤,體聖心睿,敦五經之瑋,圖兼古業,覈其妙行,修言道□□□□宜京、夏莫不師仰,六藉五典,如源如泉。既練州郡,卷舒委隨,忠贞□郊官□□□出省楊土,流化南城。政猶北辰,眾星所從。三祀有成,來臻我邦。循東里之惠抑□禮官賞進厲頑,約之以禮,博之以文,政敦始初, 慎徽五典,勤恤民殷,□心顧下□□仁恩如冬日,威猛烈炎夏。貪究革情, 清修勸慕, 德惠潛流,鬯芳旁布。尤愍縣□濟濟之儀,孜孜之逾,帥厲後學,致之雍泮。草上之風,莫不嚮應。悅誨日新,砥□□素。七業勃然而興,咸居今而好古,雖未盡道善,必有所由。處民之秉彝,實我劉父其人。魯無君子,斯焉取旃。允我劉父,言善誘人,講禮習聆,匪徒豐學,屢獲有年,□載克成,神民協欣,雨不相傷,故德友歸焉。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洪勳則甄,盛□刻表,德諸來世,垂之罔極。褒賢表善,揚幽拔微,式序在位,量能授宜,官無曠事,□□為正以卒為更,湣念蒸民,勞苦不均,為作正彈,造設門更,富者不獨逸樂,貧者□順四時。積和感暢,歲為豐穰,賦稅不煩。實我独父,吏民愛若慈父,畏若神明,悔□令德,清越孤竹,德牟產奇,誠宜褒顯,昭其憲則,乃相□咨度諏詢,采摭謠言,刊□詩三章。其辭曰:清和穆鑠,實惟乾坤。惟嶽降靈,篤生我君。服骨睿聖,允鐘厥醇。誕生岐嶷,言協□塚。懿德震耀,孝行通神。動履規繩,文彰彪繽。成是正服,以道德民。有父子然後有君臣,理財正辭,束帛戔戔。□夢刻像,鶴鳴一震。天臨保漢,實生□勳。明試賦授,互夏已親。嘉錫來撫,潛化如神。其神伊何,靈不傷人。猗歟明哲,秉道之樞。養□之福,惟德之偶。淵乎其長,渙乎成功。□暇民豫,新我□通。用行則達,以誘我邦。賴茲劉父,用說其蒙。澤零年豐,黔首歌頌。
  从所录全文来看,碑刻内容是简述刘熊生平,如“君讳熊,字孟阳,广陵海西人也。光武皇帝之玄、广陵王之孙”等,同时对刘熊的政绩也大加称颂。如“□□为正,以卒为更。湣念蒸民,劳苦不均,为作正弹,造设门更。富者不独逸乐,贫者不独顺四时。积和感暢,岁为丰穰。赋税不烦,实我独父。吏民爱若慈父,畏若神明”等。从书中的题跋,我们可知巴慰祖曾从武林(今杭州)寻得一部《刘熊碑》的原拓本,他将原拓本与《隶释》做了详尽的比对,发现少了410字、计217字,同时又多出3字(循东下“里”字、贫者下“不独”字),从而断定此本是另外一种珍稀拓本。欣喜之下,他亲自摹刻数本赠送友人,翁方纲在收到摹钩本后,写下数篇跋文,对《刘熊碑》做了极为详尽的考究,并对其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书中跋道:“今以隽堂中翰双钩本核之南原所録,则笔画搘拄者凡二十余字,以隶法论之,皆以此本为正”;又说:“得此双钩本,使天下学人,复见前人之所未见;且所存字已倍莚于谷口藏本,何快如之”。指出此摹本字数比顾南原本多一倍还多,是一部前人所不曾见的善本。之后,巴氏又将摹钩本与翁方纲和自己的题跋一并收录其中,由张次公刻字,于乾隆癸卯(1783)年正式对外刊刻发行,以广其传。
  双钩之法又称“笔拓”,就是用笔墨于字画外勾勒,此法源于唐代,盛兴于清。在拓本流传稀少甚至失传的情况下,钩摹碑文的价值就显得极为重要,它为古人碑学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今数百年过去了,巴慰祖曾寻得《刘熊碑》的旧拓本现已不见,有幸的是他的摹钩本现还有少数留存于世,因而十分珍贵。
  歙县博物馆所藏的这部双钩本,让我们有幸一睹汉碑那疏密结构、顿挫用笔的“古隶”神采,同时被巴慰祖那精湛的篆隶功力所折服,它的确是一部今人学习隶书的优秀范本。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