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那么,这种关系究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呢?其实两千多年前孔圣人已经给我们上过一堂示范课。在这里,我想就《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以下简称《侍坐章》为例谈谈:
一、创造语言交流的和谐氛围
课堂教学就是对话,而且这种对话只有在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下方可进行,但我们过去一贯的做法是:总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是黑着一张脸,就是动辄大声呵斥,甚至有时“拳脚相加”,深信“不打不成才”的古训。长此以往,师生之间就形成了猫鼠关系。
学生见了老师避之惟恐不及,哪还有课堂上发表意见之勇气?现在,我们不妨学学孔圣人的做法,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侍坐章》开头孔子有一席导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你听,先生多么平易近人啊!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就不敢回答问题,畅所欲言了。你们平常老埋怨别人不了解你,现在有人很想了解你们,你们就说说今后打算干什么事呢?。你瞧,孔老先生毫无倚老卖老之态,既能完全放下架子,和学生平起平坐,又能如此努力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顾虑,积极的鼓励他们畅所欲言。不用说,在这样和蔼可亲的师长面前,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气氛里,谁都愿意倾吐心声,诉说衷肠。不是吗,无论耿直轻率的子路,还是谦逊温恭的冉有,公西华,以及有点谨小慎微的曾皙都能各抒己见,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而不是越俎代庖让他们被动的接受,也不要漠视他们的思维创造,让他们的身心受到束缚。只有学生有表达的自由,有个性张扬的机会,学生才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搭建师生心灵对话平台
课堂上师生的讨论,交流不是像有的人那样挂出几道题目,让学生或集体,或分组的“自由”讨论去,教师只是悠闲的转来转去。真正的讨论,交流,需要的是教师耐心的正确引导和充分的铺垫搭桥。孔子曾在《论语·述而》中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他早就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的兴趣和动机。的确,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就要努力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要倾听,又要敢于发言,师生间彼此的心灵向对方相互敞开,《侍坐章》在谈话中,除了主动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外,又通过不断扮演一个成功教师的多元角色来推动师生平等对话的有效进行。虽然孔子认为“为国以礼”应该谦让,但面对子路过于自信自负的谈吐,只是包容的一笑了之;对曾皙的顾虑迟疑能循循善诱、适时鼓励:“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正是先生的那种包容、尊重、激励,才使师生心灵的情感上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整个过程中,先生既以平和亲切的语气交流自己的志趣,但并不曾“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压制学生,又以一个长者、智者、朋友的身份,不断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设计渠道。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师生心灵对话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多元角色;在课堂上既是平等的合作者,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又是成功的导演,要统揽全局,运筹帷幄;既像一个热情开朗的导游,兴致勃勃地带领“游客”观赏一个个胜景,又像一个机智聪明的节目主持人,时时刻刻吸引着观众的心;既是组织者,又似乎是访谈家宾。只有充分扮演好这个多元角色,才有可能在课堂上拨响学生心灵的琴弦,奏出师生共鸣的心曲。
三、创建对等欣赏的亲和磁场
现在有许多人依然过分地强调课堂纪律,认为“纪律是效率的保证”(即使在课堂讨论中也严格要求学生几不准:即不准大声说话,不准有较大的动作,不准发出笑声等等。)弄得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像戴了脚镣手铐的囚犯在放风一般。课堂上面对一个个个性不同的主体,面对他们依据自己的生活,陈述自己的见解时,老师所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侍坐章》里孔子的做法吧。你看,孔子与学生讨论中竟然默许曾哲“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出格行为”,让他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自由自在地回答。面对四个弟子,孔子能把他们看成一个个不同的个体和特例,对于他们的观点无一不是耐心地倾听,必要时才做适当的引导。先生明白,学生是一个需要爱的群体,在对话过程中,或许老师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一句话,都可能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这种交流出现阻塞甚至冷场。看来,今天我们要让学生“爱屋及乌”(因为爱你敬你而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幸福快乐),就首先要平视学生,要尊重他们。另外,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倾听,学会赏识你要懂得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能够帮助他扬其所长,促进其他方面进步;要对学生的思维火花抱有欣赏之态,鼓励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焕发他们烂漫、真诚、创新的魅力,才能让你感到来自学生的鲜活,才能使课堂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总之,孔子,《侍坐章》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教师要建立师生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沟通,就要以课堂中完全平等的一员,扮演起多元的身份角色,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碰撞,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真正用自己的心灵去说,畅达的陈述自己,凸现甚至张扬其个性。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工贸中专文峰校区)
一、创造语言交流的和谐氛围
课堂教学就是对话,而且这种对话只有在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下方可进行,但我们过去一贯的做法是:总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是黑着一张脸,就是动辄大声呵斥,甚至有时“拳脚相加”,深信“不打不成才”的古训。长此以往,师生之间就形成了猫鼠关系。
学生见了老师避之惟恐不及,哪还有课堂上发表意见之勇气?现在,我们不妨学学孔圣人的做法,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侍坐章》开头孔子有一席导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你听,先生多么平易近人啊!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就不敢回答问题,畅所欲言了。你们平常老埋怨别人不了解你,现在有人很想了解你们,你们就说说今后打算干什么事呢?。你瞧,孔老先生毫无倚老卖老之态,既能完全放下架子,和学生平起平坐,又能如此努力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顾虑,积极的鼓励他们畅所欲言。不用说,在这样和蔼可亲的师长面前,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气氛里,谁都愿意倾吐心声,诉说衷肠。不是吗,无论耿直轻率的子路,还是谦逊温恭的冉有,公西华,以及有点谨小慎微的曾皙都能各抒己见,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而不是越俎代庖让他们被动的接受,也不要漠视他们的思维创造,让他们的身心受到束缚。只有学生有表达的自由,有个性张扬的机会,学生才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搭建师生心灵对话平台
课堂上师生的讨论,交流不是像有的人那样挂出几道题目,让学生或集体,或分组的“自由”讨论去,教师只是悠闲的转来转去。真正的讨论,交流,需要的是教师耐心的正确引导和充分的铺垫搭桥。孔子曾在《论语·述而》中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他早就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的兴趣和动机。的确,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就要努力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要倾听,又要敢于发言,师生间彼此的心灵向对方相互敞开,《侍坐章》在谈话中,除了主动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外,又通过不断扮演一个成功教师的多元角色来推动师生平等对话的有效进行。虽然孔子认为“为国以礼”应该谦让,但面对子路过于自信自负的谈吐,只是包容的一笑了之;对曾皙的顾虑迟疑能循循善诱、适时鼓励:“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正是先生的那种包容、尊重、激励,才使师生心灵的情感上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整个过程中,先生既以平和亲切的语气交流自己的志趣,但并不曾“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压制学生,又以一个长者、智者、朋友的身份,不断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设计渠道。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师生心灵对话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多元角色;在课堂上既是平等的合作者,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又是成功的导演,要统揽全局,运筹帷幄;既像一个热情开朗的导游,兴致勃勃地带领“游客”观赏一个个胜景,又像一个机智聪明的节目主持人,时时刻刻吸引着观众的心;既是组织者,又似乎是访谈家宾。只有充分扮演好这个多元角色,才有可能在课堂上拨响学生心灵的琴弦,奏出师生共鸣的心曲。
三、创建对等欣赏的亲和磁场
现在有许多人依然过分地强调课堂纪律,认为“纪律是效率的保证”(即使在课堂讨论中也严格要求学生几不准:即不准大声说话,不准有较大的动作,不准发出笑声等等。)弄得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像戴了脚镣手铐的囚犯在放风一般。课堂上面对一个个个性不同的主体,面对他们依据自己的生活,陈述自己的见解时,老师所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侍坐章》里孔子的做法吧。你看,孔子与学生讨论中竟然默许曾哲“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出格行为”,让他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自由自在地回答。面对四个弟子,孔子能把他们看成一个个不同的个体和特例,对于他们的观点无一不是耐心地倾听,必要时才做适当的引导。先生明白,学生是一个需要爱的群体,在对话过程中,或许老师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一句话,都可能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这种交流出现阻塞甚至冷场。看来,今天我们要让学生“爱屋及乌”(因为爱你敬你而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幸福快乐),就首先要平视学生,要尊重他们。另外,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倾听,学会赏识你要懂得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能够帮助他扬其所长,促进其他方面进步;要对学生的思维火花抱有欣赏之态,鼓励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焕发他们烂漫、真诚、创新的魅力,才能让你感到来自学生的鲜活,才能使课堂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总之,孔子,《侍坐章》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教师要建立师生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沟通,就要以课堂中完全平等的一员,扮演起多元的身份角色,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碰撞,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真正用自己的心灵去说,畅达的陈述自己,凸现甚至张扬其个性。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工贸中专文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