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贯彻与落实,“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成为学前阶段的基本任务。实现该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切实转变家长的观念,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提高其育儿信心和能力;同时帮助家长自觉抵制各种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超前学习和强化训练等活动,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家园合作,不仅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也使幼儿在家获得的经验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中得到应用。在此背景下,多数幼儿园都积极开展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家园共育活动中。但是,各种问题也日益浮现出来,如活动内容零散、活动形式呈现出集体教学倾向,这进一步凸显出亲子活动系统性的缺乏,造成亲子活动“开展容易、发展难”的尴尬现象。那么,幼儿园应如何发挥教育机构的优势,推动家园深度合作,为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指导和服务呢?
一、園所统筹,发挥顶层设计与导向功能
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的责任和义务。高质量的家园互动,不是零散的、临时I生的,而是蕴含幼儿园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形式的教育活动,是培育家园科学共育意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了解家长群体
园所在明确家园任务的同时,还应了解家长群体的特点,包括地方风俗、家庭结构、家庭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需求等。通过了解家长的基本情况,找到适宜的对话角度,并以此为基点,制订符合现实需要的亲子教育计划。
1.了解家长群体的方式
幼儿园一般可采用问卷、访谈、园长信箱、家庭故事等方式来了解家长群体,不同的方式,其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例如:问卷可以初步了解幼儿家庭的基本信息;访谈可以根据基本信息的分类筛选,了解不同家庭的具体教育方法和教育期望;园长信箱可以梳理出家长亟待解决的普遍性或热点问题,为评估家长需求提供依据;等等。
2.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运用
教师通常较为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但不一定清楚家长的认知水平和育儿需求。因此,幼儿园在获取家长信息后,要组织人员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用客观科学的数据来指导教师开展家园工作,并制订行之有效的亲子活动方案,使活动效益最大化。例如,对于留守儿童较多的班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尊重现实,使祖孙亲子活动常态化,同时充分考虑祖辈的年龄特点和交往习惯。
(二)整合本地优势资源
充分了解家长群体的特点是开展亲子活动的前提,而深入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则是保障。每所幼儿园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办园特色,不论人、事、物,有形的、无形的,还是园内的、园外的优质资源,教师都要善于发现、记录、搜集、归类和整理。从实用性和操作性层面来说,我们可以将资源分为两类:
1.亲子活动社会资源库
幼儿园通过搜集园所周边各类资源,分类登记后进行及时更新,建立亲子活动社会资源库。例如:手工技艺类,编竹篾、舞龙、陶瓷等;社会公共服务类,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主题公园等公共场所;认知实践类,消防支队、优质企业、自来水厂、邮局、学校等。园所可以有计划地与资源提供方进行联系,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亲子活动深入开展。
2.亲子活动方案资源库
幼儿园通过整理优质亲子活动方案,建立亲子活动方案资源库,供教师借鉴、参考或深入研讨。普适性活动中的经典方案大多具有借鉴作用,如亲子节庆活动、亲子运动会等;而园本和地方特色活动则要注意其启发性、指导性、价值导向等特点,如“走进军营”系列。随着办园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园应不断导入更新亲子活动方案。需要明确的是,教师切忌不辨优劣,一味地将所有亲子活动方案都堆砌到资源库中。
(三)制订亲子活动学期重点
幼儿园应科学分析家长群体,梳理并提炼当前家园协同的热点问题和关键冲突,对问题进行细致划分,制订学期工作重点,并结合具体活动,有针对性地一一突破。
1.与幼儿年龄特点相关
幼儿园在实施家园共育时,应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从源头上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活水。例如:通过亲子活动“我爱阅读”,让家长了解3~6岁幼儿的阅读特点、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情感发展等,为幼儿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通过亲子活动“我上幼儿园”,缓解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指导家长正确面对幼儿从家庭走入集体的过程,了解该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对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心理预知;等等。
2.与家长需求和园所需要紧密结合
幼儿在成长阶段出现的各类问题,有些是家长已经意识到的,有些是幼儿在未来即将面对的,还有些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并达成合作其识的。幼儿园在制订学期工作重点时,应以需求评估为依据,有重点、有计划地实施亲子活动,体现出前瞻性,避免盲目性。例如:冬天到了,为鼓励幼儿按时入园,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小班幼儿开展亲子体验活动“精彩晨练”;针对六一运动会、节庆教育、环境创设等活动,教师在开学时可根据需要制订学期计划。
(四)遴选活动方案
遴选活动方案应以本园、本年级、本班现状为基础,结合社会环境、群体特点、文化背景等,选择适宜的内容为载体,设计出激励亲子双边互动的活动。当前的亲子活动方案大多倾向于教师指导,即教师说什么,家长做什么,没有真正调动家长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偏离了活动目标,致使亲子活动有形无实,忽视了活动的本质。
1.活动方案四要素
完整的亲子活动方案应包含价值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四个要素。价值分析能帮助教师明确活动设计意图、价值取向、幼儿和家长发展特点;活动目标则需要涵盖幼儿发展目标和家长发展目标两个方面,从目标设定上体现亲子活动双边互动的特点;活动准备除了必要的材料外,更应涉及经验、场地等,合理、有序、充分的准备,是亲子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活动过程体现了亲子活动开始、发展、结束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在亲子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家长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家长的参与、支持和协作功能。 2.优化活动方案
教师制订完活动方案后,还需要进一步研讨,论证其可行性。例如,全园性活动方案是否对不同年龄段孩子进行了层级划分;母亲节、父亲节活动是否关注了情感价值的传递,或遵循了情感先行、认知相随、行动在后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这些都需要经过反复推敲,甚至在小范围内先行实践。一次亲子活动,其意义远不止提供一个家长和幼儿共同游戏的平台,活动流畅度的体验、稳定及安全的环境、教师组织策略的有效性等,都在传递着亲子活动的价值,展现了园所文化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因此,每一次的亲子活动方案都需要不断优化,力争活动目标明确,过程活泼,情感真挚,秩序井然。
二、教师实施,落实活动流程与观察指导
明确亲子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后,教师就需要根据活动方案组织本班亲子活动。
(一)根据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亲子活动的开展需提前准备好物资,制订场地计划,并借鉴以往经验。虽然这些不是活动的主体,但对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班级教师需认真、细致地做好准备。
1.物资准备
想要顺利开展亲子活动,就需要准备一些材料、器械等辅助用品,有的还需要有特定的场地。因此,在审定方案以后,教师应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收集好所需材料,对材料的使用、数量、变因等进行前期了解,避免因准备仓促带来的临时性变故。如果需要有特定的场地,教师应提前对场地的位置、疏散通道、设备安全等进行细致勘察,预估场地的容量及与活动的相容度,避免发生拥挤等现象。
2.经验准备
有的活动需要有知识、技能等经验作为支撑,如亲子运动会中的游戏项目。对此,教师可提前利用海报、玩法示范等方式进行宣传,便于家长事先和孩子一起熟悉游戏玩法。及时、充分的经验准备,是幼儿和家长全心投入亲子活动的催化剂。
3.氛围渲染
氛围渲染可以从幼儿园外部环境、日常谈话交流等方面进行体现。良好的氛围可以引发幼儿和家长对活动的期盼,使其对活动有心理预知,并对即将带来的体验产生憧憬。
(二)明确目标。树立“教育伙伴”观念
从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家长和教师应当是伙伴关系。但是,家庭教育针对的是个体,幼儿园教育更多地指向该年龄段幼儿的普遍规律,具有普适性。只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幼儿的整体教育环境才算完整。
1.退位意识
亲子活动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平台,加强亲子互动,增进亲子情感,传递科学的育儿方法,其核心是亲子间的有效互动。因此,教师在亲子活动中的工作内容是设置情境,营造氛围,为家长和幼儿的互动而努力。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观察者和引导者,需要有退位意识,把问题和情境抛给幼儿及家长,激励他们主动解决问题,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知识补给
除了要有学前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外,教师还要积极储备家庭教育知识,便于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现象、分析对策、解决问题,在指导家长育儿时发力精准。同时,在设计和指导亲子活动时,教师的理论依据也会更加充分,对幼儿及家长的了解更为全面。
(三)实际操作。落实以“导”为主的指导行为
每个家庭所独有的文化氛围、生活背景、行为习惯等,这些因素影响着家庭成员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及方式方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尊重和接纳有益的家庭教育行为,学习和肯定好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特点,以导为主,引发亲子互动。
1.明晰活动目标,明确指导策略
在组织亲子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目标内化是首要任务。教师应把握活动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同时构思与之匹配的提示和指导家长的策略,便于家长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任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亲子活动中,教师切忌出现以个体主导意识直接要求家长的现象。教师可以用语言启发、榜样示范、讲解说明、引入媒介等方式,指引家长参与亲子活动。例如,在“我爱妈妈”亲子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妈妈说一句甜蜜的话,但不能要求每个幼儿都对妈妈说“我爱你”。
2.细致观察,适时帮助
教师是开展亲子活动的助推器,活动节奏、活动走向、价值提升等,都有赖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和观察指导。在亲子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到每一个家庭,尤其是较为被动、发生困难或矛盾明显的家庭。当家长和幼儿有需要时,教师要及时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三、家长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和育儿水平
幼儿园作为学龄前幼儿教育的主要承担机构,担负着向家长和社会宣传科学育儿方法的责任,而亲子活动则是一个连接着幼儿园和家庭的重要媒介。家长在参与亲子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增进亲子间的交流,又可以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可谓—举两得。
(一)亲密接触。共同体验
虽然不同年龄班开展的亲子活动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共同完成活动中的某些任务,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亲子互动的窗口。
1.了解孩子的特点,接纳孩子的行为
亲子活动为家长和幼儿创设了共同参与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有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一群关心孩子的父母,以及不断引导的教师。孩子的行为、游戏中的特点、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都在情境中充分展示出来,教师对该年龄段的普遍现象进行引导说明,帮助家长感知和体验到了该年龄段幼儿的整体水平,获得较为理性的了解;而家长亲自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幼儿园教育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有益于开展家园合作。
2.充分发挥父母的行为作用
对于幼儿来说,家长的到来能让他感受到幼儿园如家庭般温暖,进而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大胆探索的勇气。同时,由于教师与家长都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的成人,他们都关注着幼儿的活动表现,会使幼儿产生较强的成就动机。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下,幼儿更易产生自由感,也乐于与同伴互动,开展合作学习。
(二)适时梳理,共享经验
完整的亲子活动,还应该有活动的反思、梳理和分享,这些都需要家长共同参与,当然,其形式可以多样化。
1.活动现场,教师梳理
在亲子活动中,有的家长与幼儿互动非常流畅,教师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及时提炼与梳理,引发其他家庭的模仿和学习,为活动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家庭提供具体的行为方向,促进亲子间的有效互动。例如,教师在梳理大班亲子游戏“推小车”中成功家庭的经验时说:“XX爸爸平常在家就经常与宝宝玩游戏,推车过程中配合得相当默契,他知道要根据小朋友的高度,弯腰紧握孩子的脚踝。”如此,既重视了情感体验,传递出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进行亲子互动的信息,又隐合了技术问题,介绍了游戏的方法。
2.活动过后,家长反思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社交工具,或组织单独的沙龙,请在活动中有精彩表现的家庭介绍自己的互动技巧和想法。如果每次亲子活动后的回顾、反思和收尾工作,都能让家长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则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家园共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开展,是获取家长支持、促使其主动参与幼儿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应立足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以幼儿园为主體,充分发挥其作为教育机构的导向功能,从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出发,通过有效组织和落实亲子活动,提升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实效性。
一、園所统筹,发挥顶层设计与导向功能
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的责任和义务。高质量的家园互动,不是零散的、临时I生的,而是蕴含幼儿园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形式的教育活动,是培育家园科学共育意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了解家长群体
园所在明确家园任务的同时,还应了解家长群体的特点,包括地方风俗、家庭结构、家庭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需求等。通过了解家长的基本情况,找到适宜的对话角度,并以此为基点,制订符合现实需要的亲子教育计划。
1.了解家长群体的方式
幼儿园一般可采用问卷、访谈、园长信箱、家庭故事等方式来了解家长群体,不同的方式,其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例如:问卷可以初步了解幼儿家庭的基本信息;访谈可以根据基本信息的分类筛选,了解不同家庭的具体教育方法和教育期望;园长信箱可以梳理出家长亟待解决的普遍性或热点问题,为评估家长需求提供依据;等等。
2.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运用
教师通常较为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但不一定清楚家长的认知水平和育儿需求。因此,幼儿园在获取家长信息后,要组织人员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用客观科学的数据来指导教师开展家园工作,并制订行之有效的亲子活动方案,使活动效益最大化。例如,对于留守儿童较多的班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尊重现实,使祖孙亲子活动常态化,同时充分考虑祖辈的年龄特点和交往习惯。
(二)整合本地优势资源
充分了解家长群体的特点是开展亲子活动的前提,而深入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则是保障。每所幼儿园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办园特色,不论人、事、物,有形的、无形的,还是园内的、园外的优质资源,教师都要善于发现、记录、搜集、归类和整理。从实用性和操作性层面来说,我们可以将资源分为两类:
1.亲子活动社会资源库
幼儿园通过搜集园所周边各类资源,分类登记后进行及时更新,建立亲子活动社会资源库。例如:手工技艺类,编竹篾、舞龙、陶瓷等;社会公共服务类,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主题公园等公共场所;认知实践类,消防支队、优质企业、自来水厂、邮局、学校等。园所可以有计划地与资源提供方进行联系,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亲子活动深入开展。
2.亲子活动方案资源库
幼儿园通过整理优质亲子活动方案,建立亲子活动方案资源库,供教师借鉴、参考或深入研讨。普适性活动中的经典方案大多具有借鉴作用,如亲子节庆活动、亲子运动会等;而园本和地方特色活动则要注意其启发性、指导性、价值导向等特点,如“走进军营”系列。随着办园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园应不断导入更新亲子活动方案。需要明确的是,教师切忌不辨优劣,一味地将所有亲子活动方案都堆砌到资源库中。
(三)制订亲子活动学期重点
幼儿园应科学分析家长群体,梳理并提炼当前家园协同的热点问题和关键冲突,对问题进行细致划分,制订学期工作重点,并结合具体活动,有针对性地一一突破。
1.与幼儿年龄特点相关
幼儿园在实施家园共育时,应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从源头上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活水。例如:通过亲子活动“我爱阅读”,让家长了解3~6岁幼儿的阅读特点、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情感发展等,为幼儿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通过亲子活动“我上幼儿园”,缓解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指导家长正确面对幼儿从家庭走入集体的过程,了解该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对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心理预知;等等。
2.与家长需求和园所需要紧密结合
幼儿在成长阶段出现的各类问题,有些是家长已经意识到的,有些是幼儿在未来即将面对的,还有些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并达成合作其识的。幼儿园在制订学期工作重点时,应以需求评估为依据,有重点、有计划地实施亲子活动,体现出前瞻性,避免盲目性。例如:冬天到了,为鼓励幼儿按时入园,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小班幼儿开展亲子体验活动“精彩晨练”;针对六一运动会、节庆教育、环境创设等活动,教师在开学时可根据需要制订学期计划。
(四)遴选活动方案
遴选活动方案应以本园、本年级、本班现状为基础,结合社会环境、群体特点、文化背景等,选择适宜的内容为载体,设计出激励亲子双边互动的活动。当前的亲子活动方案大多倾向于教师指导,即教师说什么,家长做什么,没有真正调动家长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偏离了活动目标,致使亲子活动有形无实,忽视了活动的本质。
1.活动方案四要素
完整的亲子活动方案应包含价值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四个要素。价值分析能帮助教师明确活动设计意图、价值取向、幼儿和家长发展特点;活动目标则需要涵盖幼儿发展目标和家长发展目标两个方面,从目标设定上体现亲子活动双边互动的特点;活动准备除了必要的材料外,更应涉及经验、场地等,合理、有序、充分的准备,是亲子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活动过程体现了亲子活动开始、发展、结束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在亲子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家长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家长的参与、支持和协作功能。 2.优化活动方案
教师制订完活动方案后,还需要进一步研讨,论证其可行性。例如,全园性活动方案是否对不同年龄段孩子进行了层级划分;母亲节、父亲节活动是否关注了情感价值的传递,或遵循了情感先行、认知相随、行动在后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这些都需要经过反复推敲,甚至在小范围内先行实践。一次亲子活动,其意义远不止提供一个家长和幼儿共同游戏的平台,活动流畅度的体验、稳定及安全的环境、教师组织策略的有效性等,都在传递着亲子活动的价值,展现了园所文化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因此,每一次的亲子活动方案都需要不断优化,力争活动目标明确,过程活泼,情感真挚,秩序井然。
二、教师实施,落实活动流程与观察指导
明确亲子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后,教师就需要根据活动方案组织本班亲子活动。
(一)根据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亲子活动的开展需提前准备好物资,制订场地计划,并借鉴以往经验。虽然这些不是活动的主体,但对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班级教师需认真、细致地做好准备。
1.物资准备
想要顺利开展亲子活动,就需要准备一些材料、器械等辅助用品,有的还需要有特定的场地。因此,在审定方案以后,教师应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收集好所需材料,对材料的使用、数量、变因等进行前期了解,避免因准备仓促带来的临时性变故。如果需要有特定的场地,教师应提前对场地的位置、疏散通道、设备安全等进行细致勘察,预估场地的容量及与活动的相容度,避免发生拥挤等现象。
2.经验准备
有的活动需要有知识、技能等经验作为支撑,如亲子运动会中的游戏项目。对此,教师可提前利用海报、玩法示范等方式进行宣传,便于家长事先和孩子一起熟悉游戏玩法。及时、充分的经验准备,是幼儿和家长全心投入亲子活动的催化剂。
3.氛围渲染
氛围渲染可以从幼儿园外部环境、日常谈话交流等方面进行体现。良好的氛围可以引发幼儿和家长对活动的期盼,使其对活动有心理预知,并对即将带来的体验产生憧憬。
(二)明确目标。树立“教育伙伴”观念
从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家长和教师应当是伙伴关系。但是,家庭教育针对的是个体,幼儿园教育更多地指向该年龄段幼儿的普遍规律,具有普适性。只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幼儿的整体教育环境才算完整。
1.退位意识
亲子活动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平台,加强亲子互动,增进亲子情感,传递科学的育儿方法,其核心是亲子间的有效互动。因此,教师在亲子活动中的工作内容是设置情境,营造氛围,为家长和幼儿的互动而努力。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观察者和引导者,需要有退位意识,把问题和情境抛给幼儿及家长,激励他们主动解决问题,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知识补给
除了要有学前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外,教师还要积极储备家庭教育知识,便于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现象、分析对策、解决问题,在指导家长育儿时发力精准。同时,在设计和指导亲子活动时,教师的理论依据也会更加充分,对幼儿及家长的了解更为全面。
(三)实际操作。落实以“导”为主的指导行为
每个家庭所独有的文化氛围、生活背景、行为习惯等,这些因素影响着家庭成员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及方式方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尊重和接纳有益的家庭教育行为,学习和肯定好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特点,以导为主,引发亲子互动。
1.明晰活动目标,明确指导策略
在组织亲子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目标内化是首要任务。教师应把握活动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同时构思与之匹配的提示和指导家长的策略,便于家长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任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亲子活动中,教师切忌出现以个体主导意识直接要求家长的现象。教师可以用语言启发、榜样示范、讲解说明、引入媒介等方式,指引家长参与亲子活动。例如,在“我爱妈妈”亲子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妈妈说一句甜蜜的话,但不能要求每个幼儿都对妈妈说“我爱你”。
2.细致观察,适时帮助
教师是开展亲子活动的助推器,活动节奏、活动走向、价值提升等,都有赖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和观察指导。在亲子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到每一个家庭,尤其是较为被动、发生困难或矛盾明显的家庭。当家长和幼儿有需要时,教师要及时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三、家长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和育儿水平
幼儿园作为学龄前幼儿教育的主要承担机构,担负着向家长和社会宣传科学育儿方法的责任,而亲子活动则是一个连接着幼儿园和家庭的重要媒介。家长在参与亲子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增进亲子间的交流,又可以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可谓—举两得。
(一)亲密接触。共同体验
虽然不同年龄班开展的亲子活动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共同完成活动中的某些任务,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亲子互动的窗口。
1.了解孩子的特点,接纳孩子的行为
亲子活动为家长和幼儿创设了共同参与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有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一群关心孩子的父母,以及不断引导的教师。孩子的行为、游戏中的特点、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都在情境中充分展示出来,教师对该年龄段的普遍现象进行引导说明,帮助家长感知和体验到了该年龄段幼儿的整体水平,获得较为理性的了解;而家长亲自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幼儿园教育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有益于开展家园合作。
2.充分发挥父母的行为作用
对于幼儿来说,家长的到来能让他感受到幼儿园如家庭般温暖,进而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大胆探索的勇气。同时,由于教师与家长都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的成人,他们都关注着幼儿的活动表现,会使幼儿产生较强的成就动机。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下,幼儿更易产生自由感,也乐于与同伴互动,开展合作学习。
(二)适时梳理,共享经验
完整的亲子活动,还应该有活动的反思、梳理和分享,这些都需要家长共同参与,当然,其形式可以多样化。
1.活动现场,教师梳理
在亲子活动中,有的家长与幼儿互动非常流畅,教师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及时提炼与梳理,引发其他家庭的模仿和学习,为活动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家庭提供具体的行为方向,促进亲子间的有效互动。例如,教师在梳理大班亲子游戏“推小车”中成功家庭的经验时说:“XX爸爸平常在家就经常与宝宝玩游戏,推车过程中配合得相当默契,他知道要根据小朋友的高度,弯腰紧握孩子的脚踝。”如此,既重视了情感体验,传递出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进行亲子互动的信息,又隐合了技术问题,介绍了游戏的方法。
2.活动过后,家长反思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社交工具,或组织单独的沙龙,请在活动中有精彩表现的家庭介绍自己的互动技巧和想法。如果每次亲子活动后的回顾、反思和收尾工作,都能让家长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则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家园共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开展,是获取家长支持、促使其主动参与幼儿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应立足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以幼儿园为主體,充分发挥其作为教育机构的导向功能,从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出发,通过有效组织和落实亲子活动,提升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