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各地频频发生无名高热,由于该病为多病原的混合感染,患猪发病率在30%左右,死亡率达50%。对此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 临床症状
体重在20~80千克的猪,发病率最高;也有断奶后的仔猪发病。
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5℃,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皮肤发红,耳后、耳边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多处皮肤有紫红色斑块,呼吸困难,喜伏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有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猪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症状;还有部分猪群粪便秘结,呈球状,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后肢无力,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最后全身抽搐而死;有的母猪在怀孕后期(100~110天)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
2 剖检变化
肺脏肿胀、变硬,呈不能收缩的橡皮状肺,间质性肺炎症状明显,肺部呈现斑驳状至褐色病变(大理石样),多数为混合感染性肺炎,有化脓灶,部分猪肺脏出血,呈出血性肺炎,间质明显增宽;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肝脏肿胀,颜色变淡,有的呈黄土色、质脆;个别猪肾脏、膀胱、喉头、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外膜有出血点;部分猪肾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瘀血现象;有的病猪脾脏肿大,质脆;有的呈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胸腔及腹腔有纤维蛋白的渗出,个别猪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呈纤维素性粘连。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从略),确诊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引起的猪无名高热。
3 预防措施
3.1重视猪群的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
夏天要降低饲养密度,生长猪应有0.8平方米以上的生活空间,育成舍最好为1.2平方米/头,每栏猪的数量最好在10~12头。
从分娩、保育到育成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
3.2猪舍及环境需定期消毒
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醛类消毒液,在发病的10天内应提高消毒药液的浓度。对疫区及疫区附近的外部环境每天进行4~6次严格消毒,母猪和大中猪于中午时可带猪喷雾消毒,猪场生活管理区每日消毒1次。从第10天开始,可加大1倍稀释进行消毒。
4 药物控制
应在猪无名高热发病高峰期前加药预防,当疫病发生时,针对细菌和支原体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可减少损失,及早在饮水和饲料中同时投药,结合注射对病猪进行治疗,以减少细菌2次感染引起的死亡。猪场可根据本场情况采用联合用药的办法,从母猪用药保健开始控制细菌性疫病的源头。
4.1“无名高热”的猪群
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磺胺间甲氧嘧啶300克。由于患病猪群采食减少,不能摄取足够治疗量的药物,同时在饮水中加药,使用对细菌和病毒均有效的抗菌素和中药提取物复合制剂,让猪群自由饮用5~7天。对病猪隔离饲养,精心护理,并使用黄芪多糖和长效磺胺类针剂进行注射治疗,1天2次,连用3~5天,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猪混合感染猪瘟等病毒性疾病,治疗效果不佳。对一些病情特别严重和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应及时淘汰,防止疫病传播。
4.2育成猪
12~13周龄和17~18周龄猪群,使用有效药物进行预防,在每噸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强力霉素250克,或在饮水中添加可溶性抗生素,采用脉冲给药的方式,连用1星期,停药1星期后,再用药1星期。
在炎热高温的天气,或猪群转栏、注射疫苗时,应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
4.3哺乳母猪
可在母猪分娩前后各1星期的母猪料中添加抗菌素,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洛美沙星1000克进行预防;或用80%支原净125克/吨、金霉素300克/吨及阿奠西林150克/吨添加,减少母猪排出病菌污染分娩舍。
4.4断奶仔猪
仔猪断奶前1星期至断奶后4星期的仔猪料中添加抗菌素,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强力霉素200克/吨;或用80%支原净125克/吨、金霉素300克/吨及阿莫西林200g/吨添加,切断仔猪与仔猪间疾病的水平传播。
4.5定期驱虫
蛔虫等体内寄生虫常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使猪群抵抗力下降,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病的病症,所以配合药物驱虫对控制本病发展有一定意义。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2星期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明显的驱虫剂进行驱虫。猪群发生无名高热的临床诊断与防控措施
任广森等
付莉莹
近来,各地频频发生无名高热,由于该病为多病原的混合感染,患猪发病率在30%左右,死亡率达50%。对此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 临床症状
体重在20~80千克的猪,发病率最高;也有断奶后的仔猪发病。
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5℃,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皮肤发红,耳后、耳边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多处皮肤有紫红色斑块,呼吸困难,喜伏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有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猪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症状;还有部分猪群粪便秘结,呈球状,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后肢无力,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最后全身抽搐而死;有的母猪在怀孕后期(100~110天)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
2 剖检变化
肺脏肿胀、变硬,呈不能收缩的橡皮状肺,间质性肺炎症状明显,肺部呈现斑驳状至褐色病变(大理石样),多数为混合感染性肺炎,有化脓灶,部分猪肺脏出血,呈出血性肺炎,间质明显增宽;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肝脏肿胀,颜色变淡,有的呈黄土色、质脆;个别猪肾脏、膀胱、喉头、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外膜有出血点;部分猪肾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瘀血现象;有的病猪脾脏肿大,质脆;有的呈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胸腔及腹腔有纤维蛋白的渗出,个别猪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呈纤维素性粘连。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从略),确诊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引起的猪无名高热。
3 预防措施
3.1重视猪群的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
夏天要降低饲养密度,生长猪应有0.8平方米以上的生活空间,育成舍最好为1.2平方米/头,每栏猪的数量最好在10~12头。
从分娩、保育到育成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
3.2猪舍及环境需定期消毒
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醛类消毒液,在发病的10天内应提高消毒药液的浓度。对疫区及疫区附近的外部环境每天进行4~6次严格消毒,母猪和大中猪于中午时可带猪喷雾消毒,猪场生活管理区每日消毒1次。从第10天开始,可加大1倍稀释进行消毒。
4 药物控制
应在猪无名高热发病高峰期前加药预防,当疫病发生时,针对细菌和支原体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可减少损失,及早在饮水和饲料中同时投药,结合注射对病猪进行治疗,以减少细菌2次感染引起的死亡。猪场可根据本场情况采用联合用药的办法,从母猪用药保健开始控制细菌性疫病的源头。
4.1“无名高熱”的猪群
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磺胺间甲氧嘧啶300克。由于患病猪群采食减少,不能摄取足够治疗量的药物,同时在饮水中加药,使用对细菌和病毒均有效的抗菌素和中药提取物复合制剂,让猪群自由饮用5~7天。对病猪隔离饲养,精心护理,并使用黄芪多糖和长效磺胺类针剂进行注射治疗,1天2次,连用3~5天,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猪混合感染猪瘟等病毒性疾病,治疗效果不佳。对一些病情特别严重和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应及时淘汰,防止疫病传播。
4.2育成猪
12~13周龄和17~18周龄猪群,使用有效药物进行预防,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强力霉素250克,或在饮水中添加可溶性抗生素,采用脉冲给药的方式,连用1星期,停药1星期后,再用药1星期。
在炎热高温的天气,或猪群转栏、注射疫苗时,应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
4.3哺乳母猪
可在母猪分娩前后各1星期的母猪料中添加抗菌素,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洛美沙星1000克进行预防;或用80%支原净125克/吨、金霉素300克/吨及阿奠西林150克/吨添加,减少母猪排出病菌污染分娩舍。
4.4断奶仔猪
仔猪断奶前1星期至断奶后4星期的仔猪料中添加抗菌素,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强力霉素200克/吨;或用80%支原净125克/吨、金霉素300克/吨及阿莫西林200g/吨添加,切断仔猪与仔猪间疾病的水平传播。
4.5定期驱虫
蛔虫等体内寄生虫常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使猪群抵抗力下降,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病的病症,所以配合药物驱虫对控制本病发展有一定意义。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2星期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明显的驱虫剂进行驱虫。
1 临床症状
体重在20~80千克的猪,发病率最高;也有断奶后的仔猪发病。
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5℃,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皮肤发红,耳后、耳边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多处皮肤有紫红色斑块,呼吸困难,喜伏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有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猪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症状;还有部分猪群粪便秘结,呈球状,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后肢无力,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最后全身抽搐而死;有的母猪在怀孕后期(100~110天)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
2 剖检变化
肺脏肿胀、变硬,呈不能收缩的橡皮状肺,间质性肺炎症状明显,肺部呈现斑驳状至褐色病变(大理石样),多数为混合感染性肺炎,有化脓灶,部分猪肺脏出血,呈出血性肺炎,间质明显增宽;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肝脏肿胀,颜色变淡,有的呈黄土色、质脆;个别猪肾脏、膀胱、喉头、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外膜有出血点;部分猪肾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瘀血现象;有的病猪脾脏肿大,质脆;有的呈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胸腔及腹腔有纤维蛋白的渗出,个别猪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呈纤维素性粘连。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从略),确诊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引起的猪无名高热。
3 预防措施
3.1重视猪群的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
夏天要降低饲养密度,生长猪应有0.8平方米以上的生活空间,育成舍最好为1.2平方米/头,每栏猪的数量最好在10~12头。
从分娩、保育到育成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
3.2猪舍及环境需定期消毒
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醛类消毒液,在发病的10天内应提高消毒药液的浓度。对疫区及疫区附近的外部环境每天进行4~6次严格消毒,母猪和大中猪于中午时可带猪喷雾消毒,猪场生活管理区每日消毒1次。从第10天开始,可加大1倍稀释进行消毒。
4 药物控制
应在猪无名高热发病高峰期前加药预防,当疫病发生时,针对细菌和支原体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可减少损失,及早在饮水和饲料中同时投药,结合注射对病猪进行治疗,以减少细菌2次感染引起的死亡。猪场可根据本场情况采用联合用药的办法,从母猪用药保健开始控制细菌性疫病的源头。
4.1“无名高热”的猪群
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磺胺间甲氧嘧啶300克。由于患病猪群采食减少,不能摄取足够治疗量的药物,同时在饮水中加药,使用对细菌和病毒均有效的抗菌素和中药提取物复合制剂,让猪群自由饮用5~7天。对病猪隔离饲养,精心护理,并使用黄芪多糖和长效磺胺类针剂进行注射治疗,1天2次,连用3~5天,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猪混合感染猪瘟等病毒性疾病,治疗效果不佳。对一些病情特别严重和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应及时淘汰,防止疫病传播。
4.2育成猪
12~13周龄和17~18周龄猪群,使用有效药物进行预防,在每噸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强力霉素250克,或在饮水中添加可溶性抗生素,采用脉冲给药的方式,连用1星期,停药1星期后,再用药1星期。
在炎热高温的天气,或猪群转栏、注射疫苗时,应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
4.3哺乳母猪
可在母猪分娩前后各1星期的母猪料中添加抗菌素,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洛美沙星1000克进行预防;或用80%支原净125克/吨、金霉素300克/吨及阿奠西林150克/吨添加,减少母猪排出病菌污染分娩舍。
4.4断奶仔猪
仔猪断奶前1星期至断奶后4星期的仔猪料中添加抗菌素,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强力霉素200克/吨;或用80%支原净125克/吨、金霉素300克/吨及阿莫西林200g/吨添加,切断仔猪与仔猪间疾病的水平传播。
4.5定期驱虫
蛔虫等体内寄生虫常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使猪群抵抗力下降,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病的病症,所以配合药物驱虫对控制本病发展有一定意义。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2星期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明显的驱虫剂进行驱虫。猪群发生无名高热的临床诊断与防控措施
任广森等
付莉莹
近来,各地频频发生无名高热,由于该病为多病原的混合感染,患猪发病率在30%左右,死亡率达50%。对此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 临床症状
体重在20~80千克的猪,发病率最高;也有断奶后的仔猪发病。
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5℃,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皮肤发红,耳后、耳边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多处皮肤有紫红色斑块,呼吸困难,喜伏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有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猪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症状;还有部分猪群粪便秘结,呈球状,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后肢无力,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最后全身抽搐而死;有的母猪在怀孕后期(100~110天)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
2 剖检变化
肺脏肿胀、变硬,呈不能收缩的橡皮状肺,间质性肺炎症状明显,肺部呈现斑驳状至褐色病变(大理石样),多数为混合感染性肺炎,有化脓灶,部分猪肺脏出血,呈出血性肺炎,间质明显增宽;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肝脏肿胀,颜色变淡,有的呈黄土色、质脆;个别猪肾脏、膀胱、喉头、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外膜有出血点;部分猪肾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瘀血现象;有的病猪脾脏肿大,质脆;有的呈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胸腔及腹腔有纤维蛋白的渗出,个别猪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呈纤维素性粘连。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从略),确诊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引起的猪无名高热。
3 预防措施
3.1重视猪群的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
夏天要降低饲养密度,生长猪应有0.8平方米以上的生活空间,育成舍最好为1.2平方米/头,每栏猪的数量最好在10~12头。
从分娩、保育到育成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
3.2猪舍及环境需定期消毒
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醛类消毒液,在发病的10天内应提高消毒药液的浓度。对疫区及疫区附近的外部环境每天进行4~6次严格消毒,母猪和大中猪于中午时可带猪喷雾消毒,猪场生活管理区每日消毒1次。从第10天开始,可加大1倍稀释进行消毒。
4 药物控制
应在猪无名高热发病高峰期前加药预防,当疫病发生时,针对细菌和支原体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可减少损失,及早在饮水和饲料中同时投药,结合注射对病猪进行治疗,以减少细菌2次感染引起的死亡。猪场可根据本场情况采用联合用药的办法,从母猪用药保健开始控制细菌性疫病的源头。
4.1“无名高熱”的猪群
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磺胺间甲氧嘧啶300克。由于患病猪群采食减少,不能摄取足够治疗量的药物,同时在饮水中加药,使用对细菌和病毒均有效的抗菌素和中药提取物复合制剂,让猪群自由饮用5~7天。对病猪隔离饲养,精心护理,并使用黄芪多糖和长效磺胺类针剂进行注射治疗,1天2次,连用3~5天,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猪混合感染猪瘟等病毒性疾病,治疗效果不佳。对一些病情特别严重和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应及时淘汰,防止疫病传播。
4.2育成猪
12~13周龄和17~18周龄猪群,使用有效药物进行预防,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强力霉素250克,或在饮水中添加可溶性抗生素,采用脉冲给药的方式,连用1星期,停药1星期后,再用药1星期。
在炎热高温的天气,或猪群转栏、注射疫苗时,应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
4.3哺乳母猪
可在母猪分娩前后各1星期的母猪料中添加抗菌素,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洛美沙星1000克进行预防;或用80%支原净125克/吨、金霉素300克/吨及阿奠西林150克/吨添加,减少母猪排出病菌污染分娩舍。
4.4断奶仔猪
仔猪断奶前1星期至断奶后4星期的仔猪料中添加抗菌素,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与强力霉素200克/吨;或用80%支原净125克/吨、金霉素300克/吨及阿莫西林200g/吨添加,切断仔猪与仔猪间疾病的水平传播。
4.5定期驱虫
蛔虫等体内寄生虫常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使猪群抵抗力下降,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病的病症,所以配合药物驱虫对控制本病发展有一定意义。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2星期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明显的驱虫剂进行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