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江河水百里长,波涛滚滚入澜沧。
吞没人畜无其数,难民秋夏痛断肠。
寒风刺骨难涉水,行至河边泪沾裳。
如今架起便民桥,日照双鹤话春江。
这首题为《银江河》的诗,大意说的是双鹤桥今昔发展变化的情景。
银江河,原名“沿江河”,是永平县境内澜沧江的一条支流。因“沿”和“银”近似谐音,且水质像白银一样,亮闪闪的,故而得名。这条孕育了永平古代文明的母亲河,源于龙门乡麦庄丫口,流经永平县城,犁开群山壁立,绕过巨石蛮岩,蜿蜒曲折,横贯全境一百余公里,在水泄乡乐把山结束长途奔波的劳苦,投入澜沧江温馥的怀抱。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永平人民用智慧和胆识沿河建造了无数座便民桥梁,开辟了独特的桥梁文化。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双鹤桥和姑娘桥。它们横亘于青山绿水之间,仿佛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意韵幽长的诗,常常撩动着我的无限遐思。
双鹤桥,距离永平县城23公里,是银江河上最古老的一座铁链吊桥。据《双鹤桥序》载:此桥最早建于清朝时期,仅以二三巨木并搭于顽石木笼石圈以济舟渡。辛亥革命成功岁次,由厂街阿茨路侯正举、瓦畔陈玉珠、芦塘周籍三等人发起,由大理教员杨顾三设计,群众投资投劳建造铁链吊桥。桥头长47米,净跨25米,宽3米,底链8根,扶链2根,夹链8块,吊链8对,上面覆盖木板组成桥面。两边桥头覆以重檐翘角亭子,两旁备有长凳和板床供过往行人歇脚、避雨、夜宿。桥亭墙壁上有杨顾三撰写的《双鹤桥序》碑和绘画八仙过海等。桥亭东面最上方书写繁体字“双鹤桥”三个大字。1984年,当地政府进行了维修加固,同年2月,永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当地群众称赞为“双鹤飞渡”。
关于双鹤桥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这段河流两岸居住着两个不同的部落,因为河上从来没有桥,所以两岸人民过着“鸡鸣犬吠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生活。后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两岸人民懂得了相互交往的好处。于是,他们就在河上架了一座极为简易的小桥,从此两岸的青年男女来往活跃,而且,河东有一男一女与河西的一男一女相爱了,并私定了终身。他们三番五次地恳求部落头人准许结婚。后来,头人被他们的苦求所感动,答应他们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这天结为终身伴侣。可是,当乡亲们相互把新郎新娘送到河边时才发现,这时正是洪汛季节,河上的小桥已被洪水冲走,两对恋人只好隔河相望,相对而泣。这时,好心的乡亲劝告他们道:“桥已被冲,想必就是老天爷的安排,不让你们成为夫妻,就此散了吧!”但两对青年忠贞不渝。誓死不从,坚持要等到来年。哪知第二年、第三年依然如此。到了第四年,他们再也等不下去了,四人就奋不顾身涉水过河。当他们在河中央手挽着手的时候,突然一个无情的大浪打来,把四人卷入湍急的漩涡之中。几天后,人们突然发现河两岸各有白鹤一对,彼此相望,引颈哀鸣。日久天长,两对白鹤的哀鸣声,终于唤醒了两岸村民的觉悟。于是,勤劳勇敢的两岸村民同心合力修起了一座铁索吊桥,并将此桥取名为“双鹤桥”。一位地方文人为纪念纯洁的爱情而死去的两对青年,还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银河斜挂双鹤桥,铁索铃响来马帮;牛羊点点悠然去,白鹤双双自在忙。”
双鹤桥是博南古道在永平分叉到保山昌宁县的一条通道。在古代,有不少佛家弟子和香客纷至沓来朝拜云南宾川鸡足山之后,都要顺古道到永平县宝台山金光寺拜佛求经还愿。双鹤桥是往西南延伸的必经之桥,因而名声大盛。如今,双鹤桥每天往来的商旅马帮和行人仍然络绎不绝,在云南永平县交通事业的发展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妹是江北一朵花,隔江隔水难采她;
栽根青藤搭座桥,一直牵到妹家心。
这是当时银江河两岸青年男女期盼修造一座姑娘桥而从心底唱出的一首情歌。
姑娘桥在地方文献中亦称花藤桥。原桥建于清末民初,整座桥梁主架设在银江河两岸的瓦畔山和瓦金山两山脚对生的两棵攀枝花树上,用两岸自生自长的四根粗壮坚韧的牛筋藤做“底链”和“扶手”紧紧系在两岸的大树上,然后用稍细藤子做编织绳,配合鸡爪花藤编织成“U”字形大网,再在这网的底部编进一块方木做桥面。桥身全长26米。春夏季节,从远处看,整座桥梁花红叶绿,就像斜挂在溪涧上的一道彩虹;秋冬季节,从下游往上看,就像挂在江面上的一张吊床,又像一个空悬的大渔网兜。奇景更佳的是,桥头两岸的攀枝花年年开得红红火火,牛筋藤也年年长得蓬蓬勃勃,自然地把桥梁编织(攀爬)得更加结实牢固。
记得解放初期,母亲第一次带着我回外婆家时,正值深秋季节,沿河畔的攀枝花树叶、柳叶都被秋霜染成了金黄或血红,用牛筋藤编织的桥,却呈现一层素淡的紫色。在高旷的苍穹下,这些颜色都一齐投进了湛蓝碧透的河水中,显得是那样和谐可爱。
更有趣的是,如果你是第一次走姑娘桥的话,就会觉得整座桥都晃动起来,时而胆怯,时而头晕,一不小心还会摔倒在桥上。但有这张藤子编织的网兜,是不用担心会掉到河里去的。过桥的次数多了,你慢慢地就掌握了规律和技巧,即起步落步都要符合桥的摆动频率,也就是脚要按桥晃动的节拍来迈。这样过桥时,或一步一摇,步步落在点子上,不仅不会跌倒,还有悠然自得之感。
说了半天,笔者还没有告诉读者这座桥为何叫做姑娘桥呢!
在古代,银江河东岸有家姓周的富家人的公子娶了河西曹家的千斤小姐。两家联姻后,姑娘每年火把节和七夕节都要回娘家,但这季节正是银江河水暴涨的时候,姑娘赶至岸边,只能望河兴叹。于是,两亲家就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这天动工,充分利用两岸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即用攀枝花树和牛筋藤编织搭建了这座专门给姑娘过往的桥。这座桥七月七日完工后,为了保持桥的清洁卫生(忌讳),还专门在桥头设置了一位贞洁女性日夜守桥,并且请了一位半路出家的先生写了一副很不对仗的桥联:
“新修一座姑娘桥,不给爬灰老倌过。”
其大意是说不给言行不道德的老公公之人通过,故而取名“姑娘桥”。
听现在两岸居住的乡民说,姑娘桥建成后,两岸村寨中热恋的青年男女越来越多。她们总喜欢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双双对对来到姑娘桥上谈情说爱,对歌并互赠情物,在这银色组成的帷帐里,在这温情的摇篮中喁喁私语,更加给已经甜蜜的心情增添醉人的色彩。可惜,此桥在公元1959年的一次特大洪流中被冲毁。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这座桥又换上了铁链,又一次横跨在了银江河上。
姑娘桥的前身是原始的。它脱胎于银江河上的溜索,又比溜索向前迈进了一步,是铁链吊桥的始祖。但它与攀枝花树和牛筋藤相伴而生有多少恩怨情仇,又有谁能说得清,又有多少痴情男女走千山涉万水,只为到姑娘桥寻找一个梦幻般的摇篮呢!我突然想到的是那首《藤缠树》的情歌:
河岸只见藤缠树,桥上哪见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世间枉过又一春。
毕竟是追寻花枝招展年龄的嫣然人生,姑娘桥总是要想好好地走上一走了。今年七夕节,我和老伴又一次带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小姑娘们,走上了姑娘桥。她们欢呼雀跃地玩起了摇篮般的戏儿,清甜的笑声纷纷撒落在桥面和桥畔,洁白的衣裤,红艳艳的头饰,瞬间照亮了暗淡的姑娘桥。这样的一种色彩,我们用了心灵的胶片来拍摄来珍藏。自然,这应该算是一个美丽的约定。
走下姑娘桥,我回头看去,两岸青山依在,夕阳从容,河水潺潺,这座已走过多少情爱历史的桥,仍然透露出神闲气定的坦荡,而在我的心里,姑娘桥的今昔是美丽的,因为我相信,所有的真情都是美丽的,所以,它意味着永恒。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吞没人畜无其数,难民秋夏痛断肠。
寒风刺骨难涉水,行至河边泪沾裳。
如今架起便民桥,日照双鹤话春江。
这首题为《银江河》的诗,大意说的是双鹤桥今昔发展变化的情景。
银江河,原名“沿江河”,是永平县境内澜沧江的一条支流。因“沿”和“银”近似谐音,且水质像白银一样,亮闪闪的,故而得名。这条孕育了永平古代文明的母亲河,源于龙门乡麦庄丫口,流经永平县城,犁开群山壁立,绕过巨石蛮岩,蜿蜒曲折,横贯全境一百余公里,在水泄乡乐把山结束长途奔波的劳苦,投入澜沧江温馥的怀抱。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永平人民用智慧和胆识沿河建造了无数座便民桥梁,开辟了独特的桥梁文化。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双鹤桥和姑娘桥。它们横亘于青山绿水之间,仿佛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意韵幽长的诗,常常撩动着我的无限遐思。
双鹤桥,距离永平县城23公里,是银江河上最古老的一座铁链吊桥。据《双鹤桥序》载:此桥最早建于清朝时期,仅以二三巨木并搭于顽石木笼石圈以济舟渡。辛亥革命成功岁次,由厂街阿茨路侯正举、瓦畔陈玉珠、芦塘周籍三等人发起,由大理教员杨顾三设计,群众投资投劳建造铁链吊桥。桥头长47米,净跨25米,宽3米,底链8根,扶链2根,夹链8块,吊链8对,上面覆盖木板组成桥面。两边桥头覆以重檐翘角亭子,两旁备有长凳和板床供过往行人歇脚、避雨、夜宿。桥亭墙壁上有杨顾三撰写的《双鹤桥序》碑和绘画八仙过海等。桥亭东面最上方书写繁体字“双鹤桥”三个大字。1984年,当地政府进行了维修加固,同年2月,永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当地群众称赞为“双鹤飞渡”。
关于双鹤桥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这段河流两岸居住着两个不同的部落,因为河上从来没有桥,所以两岸人民过着“鸡鸣犬吠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生活。后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两岸人民懂得了相互交往的好处。于是,他们就在河上架了一座极为简易的小桥,从此两岸的青年男女来往活跃,而且,河东有一男一女与河西的一男一女相爱了,并私定了终身。他们三番五次地恳求部落头人准许结婚。后来,头人被他们的苦求所感动,答应他们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这天结为终身伴侣。可是,当乡亲们相互把新郎新娘送到河边时才发现,这时正是洪汛季节,河上的小桥已被洪水冲走,两对恋人只好隔河相望,相对而泣。这时,好心的乡亲劝告他们道:“桥已被冲,想必就是老天爷的安排,不让你们成为夫妻,就此散了吧!”但两对青年忠贞不渝。誓死不从,坚持要等到来年。哪知第二年、第三年依然如此。到了第四年,他们再也等不下去了,四人就奋不顾身涉水过河。当他们在河中央手挽着手的时候,突然一个无情的大浪打来,把四人卷入湍急的漩涡之中。几天后,人们突然发现河两岸各有白鹤一对,彼此相望,引颈哀鸣。日久天长,两对白鹤的哀鸣声,终于唤醒了两岸村民的觉悟。于是,勤劳勇敢的两岸村民同心合力修起了一座铁索吊桥,并将此桥取名为“双鹤桥”。一位地方文人为纪念纯洁的爱情而死去的两对青年,还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银河斜挂双鹤桥,铁索铃响来马帮;牛羊点点悠然去,白鹤双双自在忙。”
双鹤桥是博南古道在永平分叉到保山昌宁县的一条通道。在古代,有不少佛家弟子和香客纷至沓来朝拜云南宾川鸡足山之后,都要顺古道到永平县宝台山金光寺拜佛求经还愿。双鹤桥是往西南延伸的必经之桥,因而名声大盛。如今,双鹤桥每天往来的商旅马帮和行人仍然络绎不绝,在云南永平县交通事业的发展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妹是江北一朵花,隔江隔水难采她;
栽根青藤搭座桥,一直牵到妹家心。
这是当时银江河两岸青年男女期盼修造一座姑娘桥而从心底唱出的一首情歌。
姑娘桥在地方文献中亦称花藤桥。原桥建于清末民初,整座桥梁主架设在银江河两岸的瓦畔山和瓦金山两山脚对生的两棵攀枝花树上,用两岸自生自长的四根粗壮坚韧的牛筋藤做“底链”和“扶手”紧紧系在两岸的大树上,然后用稍细藤子做编织绳,配合鸡爪花藤编织成“U”字形大网,再在这网的底部编进一块方木做桥面。桥身全长26米。春夏季节,从远处看,整座桥梁花红叶绿,就像斜挂在溪涧上的一道彩虹;秋冬季节,从下游往上看,就像挂在江面上的一张吊床,又像一个空悬的大渔网兜。奇景更佳的是,桥头两岸的攀枝花年年开得红红火火,牛筋藤也年年长得蓬蓬勃勃,自然地把桥梁编织(攀爬)得更加结实牢固。
记得解放初期,母亲第一次带着我回外婆家时,正值深秋季节,沿河畔的攀枝花树叶、柳叶都被秋霜染成了金黄或血红,用牛筋藤编织的桥,却呈现一层素淡的紫色。在高旷的苍穹下,这些颜色都一齐投进了湛蓝碧透的河水中,显得是那样和谐可爱。
更有趣的是,如果你是第一次走姑娘桥的话,就会觉得整座桥都晃动起来,时而胆怯,时而头晕,一不小心还会摔倒在桥上。但有这张藤子编织的网兜,是不用担心会掉到河里去的。过桥的次数多了,你慢慢地就掌握了规律和技巧,即起步落步都要符合桥的摆动频率,也就是脚要按桥晃动的节拍来迈。这样过桥时,或一步一摇,步步落在点子上,不仅不会跌倒,还有悠然自得之感。
说了半天,笔者还没有告诉读者这座桥为何叫做姑娘桥呢!
在古代,银江河东岸有家姓周的富家人的公子娶了河西曹家的千斤小姐。两家联姻后,姑娘每年火把节和七夕节都要回娘家,但这季节正是银江河水暴涨的时候,姑娘赶至岸边,只能望河兴叹。于是,两亲家就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这天动工,充分利用两岸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即用攀枝花树和牛筋藤编织搭建了这座专门给姑娘过往的桥。这座桥七月七日完工后,为了保持桥的清洁卫生(忌讳),还专门在桥头设置了一位贞洁女性日夜守桥,并且请了一位半路出家的先生写了一副很不对仗的桥联:
“新修一座姑娘桥,不给爬灰老倌过。”
其大意是说不给言行不道德的老公公之人通过,故而取名“姑娘桥”。
听现在两岸居住的乡民说,姑娘桥建成后,两岸村寨中热恋的青年男女越来越多。她们总喜欢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双双对对来到姑娘桥上谈情说爱,对歌并互赠情物,在这银色组成的帷帐里,在这温情的摇篮中喁喁私语,更加给已经甜蜜的心情增添醉人的色彩。可惜,此桥在公元1959年的一次特大洪流中被冲毁。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这座桥又换上了铁链,又一次横跨在了银江河上。
姑娘桥的前身是原始的。它脱胎于银江河上的溜索,又比溜索向前迈进了一步,是铁链吊桥的始祖。但它与攀枝花树和牛筋藤相伴而生有多少恩怨情仇,又有谁能说得清,又有多少痴情男女走千山涉万水,只为到姑娘桥寻找一个梦幻般的摇篮呢!我突然想到的是那首《藤缠树》的情歌:
河岸只见藤缠树,桥上哪见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世间枉过又一春。
毕竟是追寻花枝招展年龄的嫣然人生,姑娘桥总是要想好好地走上一走了。今年七夕节,我和老伴又一次带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小姑娘们,走上了姑娘桥。她们欢呼雀跃地玩起了摇篮般的戏儿,清甜的笑声纷纷撒落在桥面和桥畔,洁白的衣裤,红艳艳的头饰,瞬间照亮了暗淡的姑娘桥。这样的一种色彩,我们用了心灵的胶片来拍摄来珍藏。自然,这应该算是一个美丽的约定。
走下姑娘桥,我回头看去,两岸青山依在,夕阳从容,河水潺潺,这座已走过多少情爱历史的桥,仍然透露出神闲气定的坦荡,而在我的心里,姑娘桥的今昔是美丽的,因为我相信,所有的真情都是美丽的,所以,它意味着永恒。
责任编辑 左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