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层次人才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军人物,也是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的重要支撑。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审时度势,立足高远,狠抓人才小高地建设工作,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适应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精尖人才。目前,我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具备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推动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作出了贡献。
让我们回首近年来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走过的风雨历程吧——
八桂大地呼唤高层次人才
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西部大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集结号”吹响了八桂大地,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被推上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一个后发展的民族地区正在悄然崛起。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具有领军作用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匮乏,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这成为了制约广西加快发展的“瓶颈”。据统计,5年前,我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左右,在全国排倒数第8位;全区高级职称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4.95%,比全国低4个百分点。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到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加快培养和集聚一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适用的高层次人才,被纳入了广西高层领导议事的日程。
八桂大地凸现人才小高地
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区情、着眼长远,把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的突破口,提出并启动人才小高地建设,即集中各方力量,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简称“三重一优”),打造具有高层次、专业化、好环境、多样性等特点,快速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并有效发挥作用的人才特区。短短几年,全区已建设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32个,各市、自治区各部门一级人才小高地94个,人才小高地已经成为广西集聚高层次人才的知名品牌。《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7〕9号)将“人才小高地”及其聚才方法作为吸引和补充西部地区急需紧缺人才的一项措施写入文件。
——紧扣“三重一优”,服务经济建设。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坚持紧扣“三重一优”选择建设载体,所建设的32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在行(产)业布局上,涵盖了工程机械、汽车产业、石化、铝冶炼、有色金属、制糖工业、新材料研发、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作物学、化工、生物技术、医学卫生等重点学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重点项目。在地域布局上,属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六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和玉林、崇左)所属地域人才小高地7个,占21%,实现了向重点区域倾斜。
——创新政策措施,建设人才特区。我区采取特殊政策建设人才小高地,形成人才小高地建设政策体系。一是自治区核心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关于建设广西人才小高地的意见》,明确了人才小高地在资金投入、土地、税收、引才、引智、人才培养、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同时制定了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实施办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项目化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构成了人才小高地核心政策体系。二是配套政策和措施。自治区各市、各部门及人才小高地载体制定配套措施,形成人才开发、绩效考评、优惠待遇、科研制度、激励制度、资金的管理使用等人才小高地建设配套政策和措施。三是专项资金支持。自治区专门设立“人才小高地专项资金”,用来资助和扶持人才小高地建设,各地各部门也进行配套资金支持。
——高标准建平台,增强聚才能力。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努力搭建一流舞台,创造一流条件,营造一流环境。一是载体选择建立在研发力量雄厚、设备和资金等条件优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三重一优”载体上,在建设过程中,引导小高地建成全国性和世界性的科研平台和创业基地。目前自治区级小高地载体单位共设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工作站,其他国家级或国际性的组织机构、科研平台和创业基地共23个。二是重金投入项目研发、科研设备的改善,创造一流的创业条件。如百色农业人才小高地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共投入6500万元建成国家级科技示范园。三是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成立青年人才奖励基金,鼓励创新和发展;加强人才服务,对人才项目申报、课题等予以大力帮助和扶持,给予优秀人才在津贴、科研用房、助手配备、配偶及子女安排、职务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优惠;实行领导关护制度,及时解决人才的困难等。
——创新聚才机制,集聚高端人才。一是以重点产业和项目研发为载体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如南南铝业公司,以铝型材规模技术改造等7个项目建设和攻关,共引进海内外专家67名,培养各类人才160名。二是刚柔并举的引才机制。目前,大部分小高地都活跃着一批来自世界各地“候鸟式”和“联姻式”的人才。二是“院士或领军人才+团队”的用才模式。以领军人才担任首席专家或建立实验室,带来人才团队,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和前沿科研课题研究,使小高地成为本行业龙头。四是国内国际合作的人才开发机制。成功举办了“亚洲水牛大会”、“第九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等20多个世界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实现了与国内国际一流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已经与国内60多个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30多个国家相关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研究等合作关系。
谱写八桂人才发展新篇章
六年来,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谱写了一篇篇人才发展的新篇章:
——集聚了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32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累计引进了2456名高层次人才到广西工作和服务,其中柔性引进了包括46名“两院”院士在内的具有领军作用的高层次人才800多名。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人才小高地通过设立院士实验室、重点研发项目和指导博士后研究等方式,聘请肖培根院士等5位院士组成院士顾问团,还聘用了肖院士弟子马小军博士任分管科研副主任,引进11名博士和55位硕士研究生,组成了一支以院士为首的高层次科研团队。2008年,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人才小高地获准设立西南地区第一个“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与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共建世界级药用植物园。另外还有百色农业创业园的袁隆平院士团队、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的雷振保博士团队等。外来领军人才也带动了本土人才的迅速成长,如工程机械制造人才小高地的谢萍,负责的“高原机械动力”项目解决了高原机械动力不足的难题,2007获国家青年科技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升了载体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建设以来共完成科研项目2567项,其中国家级274项、省部级1251项、国际合作4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72项次,获批准专利1501个。载体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如柴油动力人才小高地成立玉柴工程研究院并与英国Brunel大学建立联合研发中心,聘请卓斌教授及德国专家为首席专家,组成电喷研发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欧5排放柴油发动机(YC6L-50),YC6A、YC6J、YC6G等柴油机产品,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出口免验证书”,成为我国首家发动机出口免验企业。
——促进了产业和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二批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建立以来,载体单位年销售收入从2005年的432亿元增长到2008年底的960亿元,增长122%,年利税额从50亿元增长到74亿元,增长48%。小高地载体单位柳州钢铁集团近3年来每年以增加50亿元销售收入的速度增长,在全国500强企业排名中上升至第132位,进入美国《财富》杂志“中国上市公司100强”排行榜。水牛研发人才小高地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带动了全区的水奶牛业快速发展。全区杂交配种母水牛数量从2003年的25.6万头增加到2008年的41.3万头,挤奶水牛从6000头发展到2.1万头。饲养奶水牛已使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农民饲养一头奶水牛一年可获利3000元,高的可达8000-10000元,许多农户由此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本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供稿)
让我们回首近年来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走过的风雨历程吧——
八桂大地呼唤高层次人才
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西部大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集结号”吹响了八桂大地,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被推上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一个后发展的民族地区正在悄然崛起。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具有领军作用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匮乏,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这成为了制约广西加快发展的“瓶颈”。据统计,5年前,我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左右,在全国排倒数第8位;全区高级职称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4.95%,比全国低4个百分点。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到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加快培养和集聚一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适用的高层次人才,被纳入了广西高层领导议事的日程。
八桂大地凸现人才小高地
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区情、着眼长远,把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的突破口,提出并启动人才小高地建设,即集中各方力量,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简称“三重一优”),打造具有高层次、专业化、好环境、多样性等特点,快速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并有效发挥作用的人才特区。短短几年,全区已建设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32个,各市、自治区各部门一级人才小高地94个,人才小高地已经成为广西集聚高层次人才的知名品牌。《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7〕9号)将“人才小高地”及其聚才方法作为吸引和补充西部地区急需紧缺人才的一项措施写入文件。
——紧扣“三重一优”,服务经济建设。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坚持紧扣“三重一优”选择建设载体,所建设的32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在行(产)业布局上,涵盖了工程机械、汽车产业、石化、铝冶炼、有色金属、制糖工业、新材料研发、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作物学、化工、生物技术、医学卫生等重点学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重点项目。在地域布局上,属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六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和玉林、崇左)所属地域人才小高地7个,占21%,实现了向重点区域倾斜。
——创新政策措施,建设人才特区。我区采取特殊政策建设人才小高地,形成人才小高地建设政策体系。一是自治区核心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关于建设广西人才小高地的意见》,明确了人才小高地在资金投入、土地、税收、引才、引智、人才培养、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同时制定了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实施办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项目化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构成了人才小高地核心政策体系。二是配套政策和措施。自治区各市、各部门及人才小高地载体制定配套措施,形成人才开发、绩效考评、优惠待遇、科研制度、激励制度、资金的管理使用等人才小高地建设配套政策和措施。三是专项资金支持。自治区专门设立“人才小高地专项资金”,用来资助和扶持人才小高地建设,各地各部门也进行配套资金支持。
——高标准建平台,增强聚才能力。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努力搭建一流舞台,创造一流条件,营造一流环境。一是载体选择建立在研发力量雄厚、设备和资金等条件优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三重一优”载体上,在建设过程中,引导小高地建成全国性和世界性的科研平台和创业基地。目前自治区级小高地载体单位共设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工作站,其他国家级或国际性的组织机构、科研平台和创业基地共23个。二是重金投入项目研发、科研设备的改善,创造一流的创业条件。如百色农业人才小高地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共投入6500万元建成国家级科技示范园。三是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成立青年人才奖励基金,鼓励创新和发展;加强人才服务,对人才项目申报、课题等予以大力帮助和扶持,给予优秀人才在津贴、科研用房、助手配备、配偶及子女安排、职务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优惠;实行领导关护制度,及时解决人才的困难等。
——创新聚才机制,集聚高端人才。一是以重点产业和项目研发为载体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如南南铝业公司,以铝型材规模技术改造等7个项目建设和攻关,共引进海内外专家67名,培养各类人才160名。二是刚柔并举的引才机制。目前,大部分小高地都活跃着一批来自世界各地“候鸟式”和“联姻式”的人才。二是“院士或领军人才+团队”的用才模式。以领军人才担任首席专家或建立实验室,带来人才团队,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和前沿科研课题研究,使小高地成为本行业龙头。四是国内国际合作的人才开发机制。成功举办了“亚洲水牛大会”、“第九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等20多个世界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实现了与国内国际一流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已经与国内60多个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30多个国家相关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研究等合作关系。
谱写八桂人才发展新篇章
六年来,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谱写了一篇篇人才发展的新篇章:
——集聚了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32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累计引进了2456名高层次人才到广西工作和服务,其中柔性引进了包括46名“两院”院士在内的具有领军作用的高层次人才800多名。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人才小高地通过设立院士实验室、重点研发项目和指导博士后研究等方式,聘请肖培根院士等5位院士组成院士顾问团,还聘用了肖院士弟子马小军博士任分管科研副主任,引进11名博士和55位硕士研究生,组成了一支以院士为首的高层次科研团队。2008年,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人才小高地获准设立西南地区第一个“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与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共建世界级药用植物园。另外还有百色农业创业园的袁隆平院士团队、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的雷振保博士团队等。外来领军人才也带动了本土人才的迅速成长,如工程机械制造人才小高地的谢萍,负责的“高原机械动力”项目解决了高原机械动力不足的难题,2007获国家青年科技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升了载体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建设以来共完成科研项目2567项,其中国家级274项、省部级1251项、国际合作4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72项次,获批准专利1501个。载体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如柴油动力人才小高地成立玉柴工程研究院并与英国Brunel大学建立联合研发中心,聘请卓斌教授及德国专家为首席专家,组成电喷研发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欧5排放柴油发动机(YC6L-50),YC6A、YC6J、YC6G等柴油机产品,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出口免验证书”,成为我国首家发动机出口免验企业。
——促进了产业和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二批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建立以来,载体单位年销售收入从2005年的432亿元增长到2008年底的960亿元,增长122%,年利税额从50亿元增长到74亿元,增长48%。小高地载体单位柳州钢铁集团近3年来每年以增加50亿元销售收入的速度增长,在全国500强企业排名中上升至第132位,进入美国《财富》杂志“中国上市公司100强”排行榜。水牛研发人才小高地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带动了全区的水奶牛业快速发展。全区杂交配种母水牛数量从2003年的25.6万头增加到2008年的41.3万头,挤奶水牛从6000头发展到2.1万头。饲养奶水牛已使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农民饲养一头奶水牛一年可获利3000元,高的可达8000-10000元,许多农户由此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本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