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不单纯是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直观手段,更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化学实验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浅谈一下思路和做法。
一、创设实验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实验中所涉及的实验内容,虽然是被认识了的科学事实,但作为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未知的科学事實。如果教师只是按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去“表演”实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去探索,这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因此,在化学实验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创设实验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此,在化学实验中,应把实验涉及到的实验事实化为能引起学生兴趣或争议的问题,诱发创新意识。例如,在做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前,可联系它在生活中应用:为什么厨师在做菜时总是要把料酒和醋放在一起烹饪,做出来的菜才香气四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通过实验,学生感到诧异,为什么有些盐溶液不显中性而呈酸性或碱性呢?通过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创造动机油然而生。
二、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协同创新精神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确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主导”和“主体”,“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共同探索研究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去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体味创新活动的乐趣。演示实验中,实验者是教师,而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实验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教师通过实验操作,再现实验现象,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起认识的桥梁。这虽然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规律,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增加一次实验机会,学生就多了一次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验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或对教材中结论的挑战。例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探索,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及电极反应等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改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验证性实验是在先知道结论的情况下,再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而探索性实验是指在不知晓实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得出结论,它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活跃思维,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有利于创新品质的培养。例如,在做《钠的性质》的验证实验时,可改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索实验。采用“问题—操作—观察—归纳—结论”的学习方法,将该实验按照以下五个过程进行:1.教师提出问题,如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钠的真面目究竟如何?等等。2.学生探索实验事实,如切开钠、把钠块投入到水中、定性检验钠与水反应放出的气体等。3.观察实验现象,如观察钠的“外貌”和“真面目”、钠与水反应时出现的“浮”、“熔”“游”、“响”、“红”等现象。4.归纳实验事实,如钠的硬度、密度、熔点、反应剧烈程度等。5.学生自己总结出钠的性质。整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实验而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而且还使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真谛。
四、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力,它能给社会创造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对社会或他人来说可能不是新的、前所未有的,但对其本人来说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发现或发明。
生活离不开化学,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使学生觉得学习化学妙趣横生。因此,在进行家庭实验时,应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使家庭实验更加生活化、趣味化。例如:在学习了原电池的原理后,可以根据原电池的组成原理,自制水果电池;根据“鲜花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会变成不同颜色”这一现象制作趣味试验;等等一系列有趣的家庭小实验,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神奇的化学殿堂。
丰富多彩的实验创新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认真研究和实践新课标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具有综合性、启发性、针对性的实验内容,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潘鸿章《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与创新》.南方出版社,2001。
关键词:化学实验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浅谈一下思路和做法。
一、创设实验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实验中所涉及的实验内容,虽然是被认识了的科学事实,但作为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未知的科学事實。如果教师只是按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去“表演”实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去探索,这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因此,在化学实验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创设实验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此,在化学实验中,应把实验涉及到的实验事实化为能引起学生兴趣或争议的问题,诱发创新意识。例如,在做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前,可联系它在生活中应用:为什么厨师在做菜时总是要把料酒和醋放在一起烹饪,做出来的菜才香气四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通过实验,学生感到诧异,为什么有些盐溶液不显中性而呈酸性或碱性呢?通过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创造动机油然而生。
二、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协同创新精神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确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主导”和“主体”,“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共同探索研究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去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体味创新活动的乐趣。演示实验中,实验者是教师,而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实验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教师通过实验操作,再现实验现象,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起认识的桥梁。这虽然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规律,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增加一次实验机会,学生就多了一次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验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或对教材中结论的挑战。例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探索,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及电极反应等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改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验证性实验是在先知道结论的情况下,再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而探索性实验是指在不知晓实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得出结论,它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活跃思维,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有利于创新品质的培养。例如,在做《钠的性质》的验证实验时,可改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索实验。采用“问题—操作—观察—归纳—结论”的学习方法,将该实验按照以下五个过程进行:1.教师提出问题,如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钠的真面目究竟如何?等等。2.学生探索实验事实,如切开钠、把钠块投入到水中、定性检验钠与水反应放出的气体等。3.观察实验现象,如观察钠的“外貌”和“真面目”、钠与水反应时出现的“浮”、“熔”“游”、“响”、“红”等现象。4.归纳实验事实,如钠的硬度、密度、熔点、反应剧烈程度等。5.学生自己总结出钠的性质。整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实验而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而且还使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真谛。
四、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力,它能给社会创造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对社会或他人来说可能不是新的、前所未有的,但对其本人来说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发现或发明。
生活离不开化学,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使学生觉得学习化学妙趣横生。因此,在进行家庭实验时,应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使家庭实验更加生活化、趣味化。例如:在学习了原电池的原理后,可以根据原电池的组成原理,自制水果电池;根据“鲜花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会变成不同颜色”这一现象制作趣味试验;等等一系列有趣的家庭小实验,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神奇的化学殿堂。
丰富多彩的实验创新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认真研究和实践新课标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具有综合性、启发性、针对性的实验内容,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潘鸿章《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与创新》.南方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