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促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应当改革初中现有的终结性评价——“中考”的内容和形式,改革学生学习成绩档案的评价内容,实现基本的过程性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让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终结性评价决定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为实现终结性评价服务。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学生;评价;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44-02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提高国民素质,进入21世纪后全国掀起了基础课程改革的浪潮。这是一次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有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能否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课程改革已进行九年多了,教材改得越来越好,优秀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有利于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为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作,笔者在此提出两点有关如何评价学生的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改革“中考”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目前统一性质的中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目前还找不到一种方式能比统一标准的考试在选拔人才时更具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在不能废除中考的今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围绕考试指挥
棒在进行教与学,现在是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且考试方式主要是单一的闭卷考试,所以在进行了九年的课
程改革后的今天,全国各地的基础性教育主要还是应试教育。为了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虽然不能废除考试制度,但可以改变考试的内容和方式。
(一)改变传统“中考”的科目设置
传统“中考”侧重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几个学科,附带考体育、思想品德、历史、生物、地理。由于考试科目这样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这些科目就成了学生学习的主科(占用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体育、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则成了副科(占用学生少量时间和精力),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体育中不考的球类、棋类就成了豆芽科(即使学生喜欢也没有时间学习)。由此可见初中学生学习科目众多、学业负担重,而且还不利于培养自己的特长。建议把工具性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关系到如何做人的公民思想道德课,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体育列为必考科目,剩下的科目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兴趣、能力等因素选择四科考试。这样既有利于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兴趣爱好的培养与发展。
(二)改变传统“中考”的试题命制
学习科目设置的调整还不能改变“应试教育”。传统“中考”的试题重知识轻能力,导致教师难改“填鸭式”教学,学生难改死记硬背。建议在试题中多命制一些考察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题,而且这些题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这样有利于督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多
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动脑、动手,主动关心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改变传统“中考”的方式
传统“中考”基本上采用闭卷笔试,为了准确无误的记住知识,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些知识如果要用,只要翻书一查即可。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又占用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妨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建议根据学科特点采用开卷或闭卷笔试、口试、实验、现场才艺展示等形式。如最基本的工具学科语文用闭卷笔试,外语采用闭卷笔试和口试,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均可采用开卷笔试,物理、化学、生物还要进行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进行操作考试,音乐、美术进行现场才艺展示。
关于“中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设想,三方面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考”是初中阶段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作用要得到充分发挥需要过程性评价的配合。终结性评价决定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为实现终结性评价服务。在终结性评价改变为重能力轻知识、重转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督促学生积极实验和社会实践的情况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建立与终结性评价相适应的过程性评价机制。
二、改革学生学习成绩档案评价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全面评价学生
在中国,一直以来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非常重视学习成
绩,所以也非常重视能证明学生学习成绩的成绩档案。成绩档案也反映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基本要求,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的
制约作用。而传统的学生成绩档案一般只记录学生的单元测试、半期测试和期末测试成绩,反映的是通过单纯的书面考试来检
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新课程下,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的精神,传统的学生成绩档案无法体现这种要求,因此改革学生学习成绩档案的评价内容是必
要的。建议新档案能展现出学生课内课外学习情况,从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次数和质量、课外活动实践及各种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期中、期末的测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此学习档案既重视学习过程也重视学习结果,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的观念、方式、态度。下面以历史科成绩档案的构成及使用为例说明。
历史学习成绩档案(一)
学习过程评价表
班级姓名
历史学习成绩档案(二)
学习总评表
初级 班
使用说明:
1.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上面两表是结合在一起来使用的。“表(一)”每生一张,由师生共同完成,“表(二)”由教师填写。
2.上课时,“表(一)”按学习小组分开交给各组小组长。在表上小组长要把课堂上小组成员参加课堂活动(如发言、讨论、辩论、表演、游戏、讲故事、课堂动手制作等)情况记录下来,并且把老师与同学对参与活动者的评价记录下来,下课教师收回。课后作业(活动实践、调查研究、小论文、小制作……)由师生根据每项作业的具体评价标准打出成绩,由教师记录在表上。学期末教师将课堂情况、课后作业的分按一定的标准统计出来,课堂情况每项满分为10分,总分为20分;课后作业总分为30分。统计标准是:课堂发言次数超过10次就是满分10分,5次以上就是8分,1~5次就是1~5分。“其他活动”一项,只要学生每项活动都参加,就是8分,如在活动当中积极主动、能基本完成任务就是10分。课后作业都能完成的,就是15分,缺一次扣2分,然后根据每次作业评出的等级计算分,二分之一的作业得“优”,就可得15分,三分之二的作业得“良”以上就可得15分,良以下的等级占三分之二的就是8分。此表基本能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方面对学生成绩作出评价,以此推动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既重视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
当然要发挥此表的功能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无论是对课堂活动还是课后作业进行评价,都应改变旧有的评价观念,在评价前就应制定出“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学生个体差异,综合考察学生在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的具体评价标准。
2.每一次活动还要根据其特点由师生共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3.“表(二)”着重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学期总评满分为100分。由课堂情况20分,课后活动实践、作业30分,期中考试20分、期末考试30分构成。此表改变了学期成绩传统的计分方法,迫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只重学习结果,不重学习过程”的习惯,从而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新习惯。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对初中学生的评价,既要有终结性评价也要有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决定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为实现终结性评价服务。对学生评价要全方位进行,避免以点代
面,让每一位学生在全方位的评价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安,批判性反思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3)。
[2]段凤杰,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和出路[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程峰,素质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J].焦作教育学院学报,
2001,(3)。
【作者简介】杨红(1971-),女,四川省郫县第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学生;评价;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44-02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提高国民素质,进入21世纪后全国掀起了基础课程改革的浪潮。这是一次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有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能否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课程改革已进行九年多了,教材改得越来越好,优秀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有利于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为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作,笔者在此提出两点有关如何评价学生的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改革“中考”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目前统一性质的中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目前还找不到一种方式能比统一标准的考试在选拔人才时更具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在不能废除中考的今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围绕考试指挥
棒在进行教与学,现在是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且考试方式主要是单一的闭卷考试,所以在进行了九年的课
程改革后的今天,全国各地的基础性教育主要还是应试教育。为了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虽然不能废除考试制度,但可以改变考试的内容和方式。
(一)改变传统“中考”的科目设置
传统“中考”侧重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几个学科,附带考体育、思想品德、历史、生物、地理。由于考试科目这样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这些科目就成了学生学习的主科(占用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体育、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则成了副科(占用学生少量时间和精力),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体育中不考的球类、棋类就成了豆芽科(即使学生喜欢也没有时间学习)。由此可见初中学生学习科目众多、学业负担重,而且还不利于培养自己的特长。建议把工具性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关系到如何做人的公民思想道德课,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体育列为必考科目,剩下的科目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兴趣、能力等因素选择四科考试。这样既有利于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兴趣爱好的培养与发展。
(二)改变传统“中考”的试题命制
学习科目设置的调整还不能改变“应试教育”。传统“中考”的试题重知识轻能力,导致教师难改“填鸭式”教学,学生难改死记硬背。建议在试题中多命制一些考察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题,而且这些题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这样有利于督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多
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动脑、动手,主动关心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改变传统“中考”的方式
传统“中考”基本上采用闭卷笔试,为了准确无误的记住知识,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些知识如果要用,只要翻书一查即可。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又占用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妨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建议根据学科特点采用开卷或闭卷笔试、口试、实验、现场才艺展示等形式。如最基本的工具学科语文用闭卷笔试,外语采用闭卷笔试和口试,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均可采用开卷笔试,物理、化学、生物还要进行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进行操作考试,音乐、美术进行现场才艺展示。
关于“中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设想,三方面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考”是初中阶段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作用要得到充分发挥需要过程性评价的配合。终结性评价决定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为实现终结性评价服务。在终结性评价改变为重能力轻知识、重转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督促学生积极实验和社会实践的情况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建立与终结性评价相适应的过程性评价机制。
二、改革学生学习成绩档案评价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全面评价学生
在中国,一直以来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非常重视学习成
绩,所以也非常重视能证明学生学习成绩的成绩档案。成绩档案也反映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基本要求,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的
制约作用。而传统的学生成绩档案一般只记录学生的单元测试、半期测试和期末测试成绩,反映的是通过单纯的书面考试来检
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新课程下,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的精神,传统的学生成绩档案无法体现这种要求,因此改革学生学习成绩档案的评价内容是必
要的。建议新档案能展现出学生课内课外学习情况,从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次数和质量、课外活动实践及各种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期中、期末的测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此学习档案既重视学习过程也重视学习结果,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的观念、方式、态度。下面以历史科成绩档案的构成及使用为例说明。
历史学习成绩档案(一)
学习过程评价表
班级姓名
历史学习成绩档案(二)
学习总评表
初级 班
使用说明:
1.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上面两表是结合在一起来使用的。“表(一)”每生一张,由师生共同完成,“表(二)”由教师填写。
2.上课时,“表(一)”按学习小组分开交给各组小组长。在表上小组长要把课堂上小组成员参加课堂活动(如发言、讨论、辩论、表演、游戏、讲故事、课堂动手制作等)情况记录下来,并且把老师与同学对参与活动者的评价记录下来,下课教师收回。课后作业(活动实践、调查研究、小论文、小制作……)由师生根据每项作业的具体评价标准打出成绩,由教师记录在表上。学期末教师将课堂情况、课后作业的分按一定的标准统计出来,课堂情况每项满分为10分,总分为20分;课后作业总分为30分。统计标准是:课堂发言次数超过10次就是满分10分,5次以上就是8分,1~5次就是1~5分。“其他活动”一项,只要学生每项活动都参加,就是8分,如在活动当中积极主动、能基本完成任务就是10分。课后作业都能完成的,就是15分,缺一次扣2分,然后根据每次作业评出的等级计算分,二分之一的作业得“优”,就可得15分,三分之二的作业得“良”以上就可得15分,良以下的等级占三分之二的就是8分。此表基本能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方面对学生成绩作出评价,以此推动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既重视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
当然要发挥此表的功能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无论是对课堂活动还是课后作业进行评价,都应改变旧有的评价观念,在评价前就应制定出“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学生个体差异,综合考察学生在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的具体评价标准。
2.每一次活动还要根据其特点由师生共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3.“表(二)”着重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学期总评满分为100分。由课堂情况20分,课后活动实践、作业30分,期中考试20分、期末考试30分构成。此表改变了学期成绩传统的计分方法,迫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只重学习结果,不重学习过程”的习惯,从而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新习惯。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对初中学生的评价,既要有终结性评价也要有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决定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为实现终结性评价服务。对学生评价要全方位进行,避免以点代
面,让每一位学生在全方位的评价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安,批判性反思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3)。
[2]段凤杰,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和出路[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程峰,素质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J].焦作教育学院学报,
2001,(3)。
【作者简介】杨红(1971-),女,四川省郫县第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