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陇山地处秦岭西段,北起浊浪滚滚的渭水之滨,南抵清波粼粼的嘉陵江江畔,方圆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接关中,通巴蜀,连青藏,倚黄河。史载秦始皇的祖先就生活在这里,留有许多战国晚期的秦墓。三国人物转战于此,有名的祁山、街亭、木门道、月亮峡古栈道就在这里。唐代著名的蜀陇大道和青泥古道,都从小陇山通过。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也耸立在小陇山一隅。小陇山林木丰茂,植物种类繁多,存有许多珍贵、稀有和濒危植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场群和森林植物资源基因库之一。建在林区的麦积植物园,还是我国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植物园保护秘书处所接纳的四个会员组织之一。真没想到在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甘肃腹地,竟会有这么大块绿色宝地藏在“深闺”。
几年前,我慕名到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采访,在林区穿行,着实地感受了小陇山的磅礴气势和“水如湘罗带,山似碧玉簪”的秀貌。当时已交秋令,但随意走到哪里,都是绿阴蔽日,苍翠满目,鸟声盈耳,花气袭人。爬上几座较高的山头,俯瞰远望,见到的都是青山跌宕,群峰碧绿,泉溪竞涌,万木葱茏的景象,真是绝壁险崖异峡奇峰数不完,苍松翠柏修篁高柳比比是。同行的实验局领导对我说:“你看到的还只是林区的一个角落,要看完全局21个国有林场,少说也得个把月。不过,哪儿都是山大林密,曲溪深邃,千岩竞秀,幽谷花香,既有北国的雄奇,也有南国的秀雅。”他还告诉我,有位林业部长曾来视察,当看到小陇山的新奇景象,惊叹不已,遂吟诗咏赞:“秋风柳露木桥头,下有清泉激石流,说似九溪十八涧,教人低首忆杭州。”诗作恰如其分地吟出了小陇山如诗如画的自然风韵。

这回小陇山之行,我落脚在麦积植物园。接待人员说,植物园紧挨麦积山石窟,周边四山合抱,面积5500多亩,有乔、灌和草本植物1840种,登山可饱览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之神奇,入园可观赏园林花卉之妙趣,该是小陇山观山看景的胜地。
在实验局朋友引导下,我从设在植物园西北角的园门入口,逆一条长约4公里的山溪而上。这时,抬头看山,无处不青无处不绿;低头观景,处处小桥流水,处处曲径花廊,牡丹园、玉兰园、玫瑰园、丁香园、月季园,园园相连,闻涛亭、映松亭、览胜亭,亭亭相望。一路上都有泉水声、蝉声、鸟鸣声和松涛声相迎。过了园囿,坡渐陡,林渐密,径愈幽,视野之内,老树盘根,青蔓攀附,怪石卧地,浓阴蔽日。再往上走,水声变急,猛抬眼,只见一帘瀑布从一青峰旁飞泻直下,哗哗地落入一泓水潭,溅起漫天水雾,而后化作小溪,欢唱着消失在密林灌丛之中。
看罢植物园,跟着实验局朋友进山林、转山道、观山景,没法走到的地方自然是请这位朋友描述。林道弯曲,山回路转,景物常换。时而万山鳞集,云横山岭,时而松柏葱郁,林木荟蔚。走到山深林密的地方,又像沉到海底似的,阳光照射不透,黑沉沉的。这才体味到古籍上为何形容小陇山“陆海林薮,渊泽不可测”的缘由。
由史料知,小陇山在古代就是一片“地多林木”、“古树郁葱”、“松柏深邃”、“山翠欲滴”的森林王国。1986年在离麦积山不远的放马滩秦墓出土的一份地图,就标有许多森林砍伐点,这说明当时此地分布着大面积原始森林。后来历经战乱、地震、刀耕火种、砍树烧炭等天灾人祸,小陇山一度沦为“野岭荒山”、“险川恶水”。据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十六国后秦时期始凿麦积山石窟时,“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镌凿其龛室佛像,功毕,旋拆薪而下”,这就是民间相传的“伐倒南山柴,修起麦积崖”之说。麦积崖高达140多米,积薪至崖巅,可想而知需要砍伐多少树木啊!
唐代,在小陇山一带推行屯田,开办牧场,殃及林木。同时,建造帝王宫殿、王侯府邑、达官贵人宅第和寺庙观堂,也都从这儿取材,致使山林减少、山形渐瘦。
宋代,伐木加剧,官府专门在小陇山设立了砍伐森林的“采造务”,“岁获巨木万本”,运至京师。就连河北澶州修桥,皇帝也诏用小陇山松木。为战争准备的箭杆,同样是取竹于秦州(天水一带)。
清时,小陇山地区人口剧增,垦耕遍及全境。掠夺性地利用土地资源,给林区造成灾难性破坏。
国民党统治时期,军阀混战,灾害频发,加上官商勾结大肆倒卖木材和林火不断,更加速了小陇山森林资源破坏进程。1930年一场森林大火,烧了70昼夜,蔓延40公里;1934年,林区开办炭窑数以百计,年耗木几十万立方米,不少山林因砍伐不拘巨细,席卷一空,使大部分林区变成了林相残败的次生林,许多山冈山坡化为童秃。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小陇山的命运仍然是坎坎坷坷。1958年,在那场众所周知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土高炉在林区遍地开花,为“钢铁元帅升帐”提供服务的砍树烧炭大军7万余人进驻林区,引发林火77次,过火面积达2.7万亩,幸亏延续时间不长,尚未伤及康复中的小陇山森林的元气。
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使小陇山得到拯救,林区面貌从此日新月异。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林业实验局与中国林科院密切合作,开展广泛研究,逐步探索和全面实施科技营林战略,及一整套次生林综合培育措施,经过4000多名职工长达40年的艰苦奋斗,于今初步实现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振奋人心的目标,为华夏大地唤回这片偌大的不可多得的山林绿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局长马勇以他浅显易懂的措词,诠释了科技营林的内容,那就是以营林为基础,根据自然环境和林木特点,破掉坏的,留下好的;砍掉老残的,留下健壮的;砍掉不成材的杂灌木,留下优良的经济林、用材林;太稠的加以间伐,稀疏的补栽补种,质次的引进改造,同时辅以封育封禁措施,为林木繁茂造就良好的生长环境。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的几代人把“林业经”念得相当出色,40年累计完成荒山、灌丛造林331万亩,综合培育次生林627万亩,封山育林近300万亩,将过去的童山秃岭尽披绿装。尤为醒目的,是那片人工营造的22万亩日本落叶松丰产林,苍郁葳蕤,蔚为壮观,成为人见人赞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