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让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n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中学成立于2000年。建校之初,我与几位教师借鉴各地的办学经验,设计学校的改革思路。恰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草案公布,我立刻被吸引,苦思冥想的教育改革思路在这里找到了答案。“以为学生走向成功为办学价值取向,坚持教育的整体性、主体性、活动性、差异性、反身性(即师生共同成长),坚定地实施新课改,注重生活实践教育和自主发展教育,走个性化办学之路,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家园”的学校发展之路渐渐明晰。
  一、转变教师观念,让僵化的思想活起来
  新课程实施的前提是观念的变革。为了让教师从长期传统教育观念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
  围绕校训“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开展校训诠释活动,将释文精选后编印出版,以确立学校核心价值观。我也在释文中写道:“学生,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教师,以此实现成功的人生;这,也是我的追求。”
  围绕“教育三问”,即“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怎么做”组织讨论活动,让每位教师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出自己的理解,引导教师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让教师做有思想、有内涵的教育工作者。牛成玉老师认为,教师就是要为学生服务,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围绕改革实践中的困惑及认识差异,学校组织开展读书、学访、论坛等活动,以弥合分歧、达成共识。在课堂教学改革初期,围绕实施“先学后教”教学策略发生了很长时间的争论,对自主学习的怀疑,在教师中并非少数。就这种现象,我们适时地组织了学习论坛,从多方面阐述了教学方式变革的必要性,教师普遍认同了这样的道理:必须变革传统课堂的“满堂灌”,教师讲得再精彩,也无法替代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
  新课程的理念,像一股春风,把教师的思想激荡起来,改变了他们僵化、沉闷、保守的思想。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习生活活起来
  应试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与高考有关的科目上,学生的学习脱离生活,学生接受片面的、死的知识,学习氛围沉闷,令人窒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很好地体现了学习的本质特征,为此,我们首先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入,开发生活实践教育功能。2001年,我校在蓟县建立了综合实践教育基地,集学军、学农、社会调查、生态考察、科技活动、传统教育等功能为一体,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高涨,使教师深受鼓舞。
  2003年以后,我们提出将活动课程化和常态化的思路,使其具备一定的课程要素。只有具备一定的课程要素,符合课程化的标准,才可以称之为“活动性课程”。只有课程化,才能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其常态化实施。经过12年的探索,我们坚持课程实施的四个基本理念,按照“三点预设”开发课程资源,以“四题递进”的方式编制课程内容体系,开辟四条途径创设活动空间,构建五个阶段完善实施过程,运用六种具体方法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课程学习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课程化的第一个关键是因地制宜,开辟实施途径。实施途径是为课程实施提供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学科课程的实施途径是课堂教学。我们经过10年的努力探索,最终形成了课程实施的四条途径,即在蓟县基地开展社会调查和生态考察活动,到家长工作单位开展职业岗位体验观察活动,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实践活动,以学校生态园为依托、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课程化的第二个关键是精心设计课程实施环节。设计和形成实施环节,实际上就是构建活动的模式。模式规定了什么时间由教师和学生做什么事,学科教学我们有六环节教学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需要有模式,我们把它分成五个阶段:基础培训阶段、课题准备阶段、实地考察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反思提升阶段。
  课程化的第三个关键是“三点预设”开发课程资源、“四题递进”编制课程内容体系。学科教学有教材,课程内容才有充分的保证;综合实践活动也必须有课程内容,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
  “三点预设”开发课程资源,就是在课程实施前,选择看点,从中产生研究课题;找知识联系点,将学科知识运用于课题研究;挖掘教育点,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我们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采用了以“三条线索”为轴线,“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安排。
  学校用了12年的时间,努力探求课程化和常态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作为校长,我多次受教育部委派赴全国各地介绍经验,并受聘于华东师大,定期为全国校长班讲学。2010年,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我校的经验也被各大媒体宣传报道。
  三、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让课堂活起来
  传统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性,扼制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领导班子意识到,必须让课堂动起来,使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改革初期,对应教法、学法和考法,我们分别制定并实施了三个基本教学策略:先学后教策略、画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策略、形成性检测矫正策略。2009年,学校构建了“引入———自学———交流———展示———反馈———总结”自主学习课堂六环节教学基本模式,初步改变了灌输式的、沉闷的课堂面貌,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化了自主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自主学习课堂模式不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充分条件,东施效颦地照搬模式,同样会导致教学的无效。
  教学方式只有在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教学的内容离不开教师的设计,而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文化积淀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为了提升教师教学设计和指导的水平,我们启动了校本教研,把小课题研究作为促进和完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手段,先后研究了10个小课题,教师以问题为课题、以教室为研究室,保证小课题研究的质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打破了教学的封闭空间,使学习回归生活,使知识活了起来,学习方式活了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迸发了出来。学校学生占全市学生总人数的1/300,10年来获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奖的学生占全市学生数的1/10。近年来,先后有65人获得了发明专利。这些成绩充分表明,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城乡差距较大的国家,这其中尤以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最为明显,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改革,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文章通过阐述城乡一体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在多年的教学培训实践中,发现了很多导致学生音乐艺术修养较弱的问题。因而从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学校等方面分析了问题所在,并给出了相关建议和设想,期望能对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艺术修养;研究现状;建议与设想  本文笔者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且从事高考音乐培训工作多年,深知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艺术修养的培养至关重要。但事实上,对于艺术修养的培养却普遍没有获得各所中
本文以西双版纳哈尼族歌手张波的音乐为例,分析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探讨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营销的优劣势,从而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提出开发民间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