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多雨夏季的晴日,我在一处叫做重渡沟的深山溪流旁独坐。溪水径自流淌,水边的矢叶菊在斑驳的日影中绽放。青青的石竹草从岩缝中伸出茎叶,一丛丛地蔓延到溪水中。山风吹过竹枝,擦出散珠般的瑟瑟声。除此,就只有知了的嗡鸣了。
在这层峦叠翠的山野间,知了这不起眼的生灵,似乎成了万象的主宰。它们叫着,个个都很努力,似乎用了整个生命的力量,弹丸似的小躯壳抖动着,鸣奏出强大的音响,这音响交汇起来,此起彼伏,弥漫在整个山谷。它们叫着,个个都很专注,在溪水边跳跃的鸟雀和过往的行人似乎都与它们不相干。你若晃动树枝,它们就飞去另寻一处树枝落下,接着鸣叫下去。它们叫着,都很自觉,似乎不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什么,不管别的知了叫没叫,怎么叫,它们都自顾自地叫着,也没有哪一只去和别的知了争抢更为有利的位置。它们叫着,叫得单纯,没有高低转换,没有节奏变化,甚至没有音调,音质和音色的区分。这种单纯的音响,令人想起风声、雨声,想起海涛的轰鸣,想起记录着远古沧桑变化信息的化石,想起浑沌未开时的人类自身。
据文献记载,在古代,中国人历来是把知了作为具有灵性的生物去赞美的。唐代诗人李商隐、骆宾王皆有咏蝉名篇传世,卢同《新蝉》清新隽永,让人一咏三叹,“泉水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古时认为蝉生于泥土洁净无污,蜕变于朝阳,啜晨露,鸣高枝,不争不贪,安和恬淡,这些与生俱来的习性,正暗合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许多文人都有咏蝉名篇传世,或对己以蝉为喻,或对友以蝉相勉。在古老的祭奠中,亲友同道,以玉石雕凿成蝉形,放在逝者口中,既表示对逝者一生操守德行的褒誉,更寄托对逝者来生也能坚守清廉纯洁之则的祈愿。此风初见于西周,盛行于汉魏。在近年发掘的许多古墓葬中,便屡屡发现这样的玉蝉。由此可见,这种独特的祭奠仪式曾为古之时尚,而这种时尚所标识的是一种空灵的精神,是一种高洁的诣趣,是作为人的高尚和尊严。这种古老的祭奠仪式,在许多地方至今仍有流传,只是那玉质的蝉逐渐变作金质的器物、银质的器物了,而含在逝去的平民百姓口中的,就是一枚方孔铜钱了!省察这种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几多惆怅,可细细想来,这种变化似乎也无可厚非,自有道理在其中。是啊,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时尚也在变,人世间的许多东西都在变。西哲恩格斯说得精辟:“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然而这种变化,这种变化的规律是放到相对论所表述对象的无限时空条件下去论说的,在相对于无限的有限时空、有限条件下,也有一些东西似乎是不变的,比如还在我耳边嗡鸣着的蝉声,比如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的不懈努力!
苏东坡考石钟山名谓来历后曾叹道:古之人未余欺也。此时此刻,念及“知了”之称谓,更感叹古人参禅悟道,意蕴之远,不可企及。人生之大道,造化之至理,可知否?知了,即得道,即真知。此等境界,我等凡浊之辈,怕是用尽毕生心力去修为,去参悟,也是难以达到的。于是,我又想到“知了”的又一称谓:蝉。知了,蝉也!能悟此道至此境者,禅也!
吴长忠,生于1956年4月,河南睢县人,现任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早年投身文学创作,后从政。自谓:非政非文,亦政亦文,文学苦行僧,思想流浪汉。
在这层峦叠翠的山野间,知了这不起眼的生灵,似乎成了万象的主宰。它们叫着,个个都很努力,似乎用了整个生命的力量,弹丸似的小躯壳抖动着,鸣奏出强大的音响,这音响交汇起来,此起彼伏,弥漫在整个山谷。它们叫着,个个都很专注,在溪水边跳跃的鸟雀和过往的行人似乎都与它们不相干。你若晃动树枝,它们就飞去另寻一处树枝落下,接着鸣叫下去。它们叫着,都很自觉,似乎不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什么,不管别的知了叫没叫,怎么叫,它们都自顾自地叫着,也没有哪一只去和别的知了争抢更为有利的位置。它们叫着,叫得单纯,没有高低转换,没有节奏变化,甚至没有音调,音质和音色的区分。这种单纯的音响,令人想起风声、雨声,想起海涛的轰鸣,想起记录着远古沧桑变化信息的化石,想起浑沌未开时的人类自身。
据文献记载,在古代,中国人历来是把知了作为具有灵性的生物去赞美的。唐代诗人李商隐、骆宾王皆有咏蝉名篇传世,卢同《新蝉》清新隽永,让人一咏三叹,“泉水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古时认为蝉生于泥土洁净无污,蜕变于朝阳,啜晨露,鸣高枝,不争不贪,安和恬淡,这些与生俱来的习性,正暗合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许多文人都有咏蝉名篇传世,或对己以蝉为喻,或对友以蝉相勉。在古老的祭奠中,亲友同道,以玉石雕凿成蝉形,放在逝者口中,既表示对逝者一生操守德行的褒誉,更寄托对逝者来生也能坚守清廉纯洁之则的祈愿。此风初见于西周,盛行于汉魏。在近年发掘的许多古墓葬中,便屡屡发现这样的玉蝉。由此可见,这种独特的祭奠仪式曾为古之时尚,而这种时尚所标识的是一种空灵的精神,是一种高洁的诣趣,是作为人的高尚和尊严。这种古老的祭奠仪式,在许多地方至今仍有流传,只是那玉质的蝉逐渐变作金质的器物、银质的器物了,而含在逝去的平民百姓口中的,就是一枚方孔铜钱了!省察这种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几多惆怅,可细细想来,这种变化似乎也无可厚非,自有道理在其中。是啊,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时尚也在变,人世间的许多东西都在变。西哲恩格斯说得精辟:“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然而这种变化,这种变化的规律是放到相对论所表述对象的无限时空条件下去论说的,在相对于无限的有限时空、有限条件下,也有一些东西似乎是不变的,比如还在我耳边嗡鸣着的蝉声,比如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的不懈努力!
苏东坡考石钟山名谓来历后曾叹道:古之人未余欺也。此时此刻,念及“知了”之称谓,更感叹古人参禅悟道,意蕴之远,不可企及。人生之大道,造化之至理,可知否?知了,即得道,即真知。此等境界,我等凡浊之辈,怕是用尽毕生心力去修为,去参悟,也是难以达到的。于是,我又想到“知了”的又一称谓:蝉。知了,蝉也!能悟此道至此境者,禅也!
吴长忠,生于1956年4月,河南睢县人,现任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早年投身文学创作,后从政。自谓:非政非文,亦政亦文,文学苦行僧,思想流浪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