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预科生本科阶段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状况调查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民族预科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在本科阶段开始有所表现,甚者会对其之后的就业及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次研究通过个案访谈法发现民族预科生在学业和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更加关注,而在适应性方面则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值得继续发扬。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1.引言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就成为了党和国家发展各项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也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方针和崭新的思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而现代教育的本质与最高价值也指向“育人为本”;同时,科学发展观还要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这就使得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高等教育发展新时期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其中,民族预科教育政策使得民族预科学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和对象,其自身的素质特点、预科教育的特殊性都使得其在大学以及之后的职业生涯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国家实行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旨在更好地实现和扩大教育公平,为西部及农村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帮助他们在高中和大学本科的过渡中实现更好的衔接,以便促进大学阶段的学习更加的游刃有余。但在当前各大高校中,民族预科生却出现了种种不适应性的表现,很多人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的专业学习,挂科现象屡屡出现,甚至出现休学退学的现象;而学生宿舍里少数民族学生酒后滋事等违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引发了我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大学阶段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情况的深入思考,并准备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2.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苏国安、李相佑、赵志川(2004)提出了“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他们指出,“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简而言之,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即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具体来说,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应追求人的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②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③提倡个性自由发展;④从大学阶段开始,并延伸到以后,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⑤实质和核心是大学生个体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能力。因此,其具有协调性、连续性、主动性、终身性的特点。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以及生态学家提出的生态持续性为该理论的提出奠定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大学生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的反思使得该理论具有更为必要的现实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预科一年的学习,对于其自身发展而言无疑是特殊的一段经历,这一年的生活对于其后来的本科学习有着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王志宁、许捷(2009)用生态文明的视角指出民族预科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预科学习阶段,要重视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民族预科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良好的遵纪守法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自主学习意识等等;同时多方引导共同实现民族预科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由此获得本次研究的研究思路将从以上三个维度为主要着眼点进行考察,同时重点探究有民族预科经历的大学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就业方向等方面的经历与现状。
  3.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3.1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研究者采取个案访谈的方式,对一名具有预科经验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以期探寻民族预科生的独特性及其对自身本科阶段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3.2研究过程:
  研究者通过自身的人脉资源找到具有预科经验的被访者,在访谈前征求受访者对访谈时间、次数、场地及对整个访谈过程录音的意见,双方签订了《知情同意书》。通过与访谈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于2012年4月24日晚八点在北京理工大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访谈过程1个小时20分钟。研究者采用无结构访谈的方法,根据之前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主要针对被访者的学业情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大学适应性方面进行调查,与被访者围绕着访谈主题进行了比较自由的交谈,访谈内容由录音进行记录。研究者对访谈录音进行逐字稿转写,并请受访者再一次审阅,以确认资料的可信性,之后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
  3.3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被访者一人,性别女,蒙古族,来自新疆某蒙古族自治州。父母均为老师,家庭条件良好,除她以外家里还有一个比她小四岁的妹妹,全家人都是蒙古族,会说蒙语,从小接受蒙文化教育。初中进入双语实验班,接受汉文化教育;高中正式进入双语班,日常老师教育仍以蒙式教育为主,但仍较多的进行汉文化的学习,主要体现在对汉语的学习,现在汉语水平很好,能和人很好的沟通交流。高考后进入北京理工大学秦皇岛预科分校学习,一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升入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继续学习,今年大三,本科成绩优秀,担任班级和学校学生干部,人际关系良好,社会活动活跃,各方面全面发展。
  4. 研究结果
  4.1预科教育阶段语言学习有压力,但总体学业压力较小,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教育教学内容也与一般汉族学生不同,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并且在其基础教育中多以母语为主,后来逐渐加入汉语教学,英语教学内容很少,有的地方甚至没有。
  “其实高中有开英语课,他会每周会有三到四节课的样子吧,但是他高考不考啊,就是英语。但他会作为一项参考成绩,就是你英语必须过多少分来着?80还是90,满分就是150,要求不是特别高,反正就是你要过了那个线,你才可以去上重本线。所以大家都不重视,因为他不加分啊,只是做个参考,所以大家平时都不会上心。”   这使得他们在预科学习有最起码两个语言学习的任务,一是学习汉语,二是学习英语。这对于一些学生而言是有压力的。特别是英语基础的薄弱,造成有继续向上流动愿望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是一个劣势。
  而另一方面,因为没有了高中毕业班或补习班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其所学的课程,有相当部分是高中教材中的内容,较少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内容缺乏新鲜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是,在宽松自由的最佳心境下,学什么和怎么学,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多数预科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以放松为主,“充电学习”为辅。以至于最后没有达到预科教育所期待的“补充、提高”的“充电”效果。
  4.2语言和文化的冲击造成心理压力较大
  相对于其他人,本次访谈对象家庭环境较好,从小学业成绩优异,担任班级干部,各方面表现出色,自尊程度较高。与一般文献中所说的来自偏僻落后的农村、牧区等长期处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少、边、穷”地区的民族预科生心理素质方面相对落后不同,该访谈者表现出较强的自尊自信水平。但与她访谈的过程中提到一段自卑经历就源于语言和文化方面。
  “最开始,我就跟你说实话吧,我在高中,就觉得汉语讲得很好。所有人都夸我说,我说的和汉班的学生没有区别。但是其实还是不一样。就是高中,其实你自己给自己的感觉就挺高的。但大一的时候可能感觉就比较强烈,然后就有段时间,就自卑?就有段时间,我的有些想法, 我就会不愿意说,你知道么。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很小心翼翼,就怕被别人质疑。就怕被人笑话啊,啥的,就挺好面子的吧。就是不太敢。其实你内心是有东西的,你想说,但是有的时候你会很胆怯。所以我会比较擅长写,就不太愿意说。”
  通过访谈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被访者之前在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汉语水平较好收到广泛好评,得到了较高的自尊和自信,但是当面对更广泛的汉文化环境,还是因为语言和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并且直接影响到了自尊自信水平,产生失落和自卑情绪,对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4.3民族差异造成社会排斥
  由于被访者所处的预科经历中,其所处的环境是在一个维族和哈族的大环境下,她作为唯一一个蒙古族学生,承担了较大的来自民族方面的社会排斥,心理压力较大,需要通过在更大的环境下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以缓解这种压迫感和被排斥感。
  “我跟你讲哈,就那一年,新疆双语预科班,我们那一年升上来的,维族居多。2个班加起来大概有70来号人,70来号人里面大概有50多个维族,16、7个哈族,就一个蒙古族,就是我。.........我跟你讲我来的第一天就崩溃了.......你就会觉得,恩....新疆的学生(维族),他们自己的母语会比较强,汉语会比较弱,上下课啊都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讲,就会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特别特别不适应。然后寝室的话,也是那样,就是好多事情都是那样。就很小的事情就会让你很不舒服,很寒心。就比如说寝室缺个东西,然后人家就说,那这个东西我去买吧,就用自己的语言讲了。然后我就不知道啊,那我就说我和朋友出去,正好遇到了,那我就买一个吧。结果回来发现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然后我就说谁买的,之前怎么没人讲?然后人家就说,我讲了啊,中午就讲了。你说你不说这句话就无所谓了,当你说出这句话之后,我听了就会很计较。这是最小的事情........”
  4.4预科学校业余活动丰富多彩
  从访谈中我们得知,在预科学校,由于学业压力较小,学生们的课余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学校的学生社团会组织一系列活动丰富日常生活,而由于预科学校自身的特点,聚集了各个少数民族的学生,是的活动的开展更具多元化,大大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扩展了少数民族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其策划、组织活动的能力。
  5.讨论
  5.1学习方面:
  民族预科生没有较重的学习压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其结果是放任自流,得过且过,在如此状态下,就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本科阶段仍然不能很好的转变角色,继续此种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不能正常完成学业,造成成绩落后。成绩落后对于因为高中成绩优异而进入预科的民族生而言是一种自尊自信上的打击,造成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此外,更大的语言和文化冲击给他们的专业学习带来一定的阻碍,也在降低他们的自信水平,与学习动力,使得他们与直录大学生处在同一环境、同一平台上进行能力竞争和成绩比拼时处于相对劣势,这使得其心理更容易产生自卑低落情绪。甚者会自暴自弃,逃课,挂科,拿不到学位证、毕业证,乃至被学校退学。
  5.2心理健康状况:
  预科相对特殊的民族环境,或造成民族融合,或造成民族排斥的现象,使得民族生的生活环境处于非常规下的特点。对于预科里相对强势的民族而言,当他们在预科时仍然形成一种小聚居的状态,保持原有的文化习惯与状态,并在多民族环境下处于主体地位,甚至会对其他小民族产生一种社会排斥,甚至会获得更多资源,享有心理上的优势。而升入大学本科意味着从多民族环境回归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大环境,由强势变为相对弱势,那时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和心理失衡现象。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大群体中,他们独特的经济生活与生活习惯使他们强烈体验到了这个“少”字的含义。因而他们非常关心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对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尊重等问题较敏感,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汉族师生的理解和尊重,一旦不被理解或被挫伤,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现象。而在预科中处于相对弱势的民族,在回归一般汉族大环境下的大学本科,会从被排斥、被边缘化的境况中脱离出来,相对剥夺感会有所减弱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感,能过获得更好的适应,找到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四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外语教学多半个世纪曲折发展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外语发展状况跟当时的所处的国际环境,国家的对外政策,国内的教育方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外语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以往相比,这一时期的外语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高,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迅速。但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公寓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休息、共同学习的重要场所,与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然而当今不少高校学生公寓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各种隐患不断滋生,不良风气蔓延,严重影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为更好维持宿舍正常秩序、规范引导学生行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分析我国高校宿舍管理背景因素的变化,然后总结归纳学生宿舍现存问题,最后提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制度改革的相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诗歌文体特点鲜明,概述为规范的格律化、情感的意象化、强烈的抒情性、语言的精美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等几方面特征。  关键词:古代诗歌;格律;意象;抒情;语言;表现手法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中国古代诗歌的文体特点鲜明,概述为以下几方面。  一、规范的格律化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没有平仄、对
期刊
摘要:本文采取可比语料统计以及翻译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时态、语态、名词性短语、句子复杂性及主述位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外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异同,并指出了产生这种异同的原因。提出以英美人士撰写摘要的特点作为中国人摘要英译的策略,以此来指导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  关键词:语料库统计;摘要翻译;英译策略  一、引言  摘要是论文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论文更为重要,因为它有可能决定科研成果能否被学术界认可并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一年级新生为对象,对这三所学校的学生做了英语学习自主性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相对较低。就此笔者对教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英语学习;自主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调查    一、引言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方的教育家就开始倡导把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责任心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学习日渐重要。人
期刊
摘 要:图书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文献是对大学生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好手段。近年来多媒体文献发展较快,读者对多媒体资源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图书馆应重视多媒体资源的建设,形成有特色的服务模式,这将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极为有益。  关键词:多媒体资源服务;高校图书馆;公共艺术教育    1.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艺术教育  图书馆是高校的三大教学支柱之一,拥有浩瀚如海的文献信息、安静舒适的学
期刊
摘要:连动句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是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本文通过连动句的英语译文,发现汉语句子与英语句子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连动句;英汉差异  一. 引言  连动句又叫连动谓语句,就是由两个以上动词做谓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其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翻译方法也灵活多样。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谓语部分的用词特点各不相同。和英语相比,连动谓语可以说是汉语谓语的一个特点。通过
期刊
摘 要:本文全面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构成和模型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构建切实可行的国内大学生就业能力框架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USEM模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能力”作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被广泛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领域。在我国,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在近年中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有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
期刊
摘 要:“重藏轻用”是高校图书馆在古籍管理上共同存在的毛病。重新审视古籍,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并将其拓展开来用到实际工作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介绍了古籍的内涵、版本形式、古的相对性及拓展的双重意义,结合现实分析了古籍文献挖掘与拓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总结影响古籍文献利用不高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挖掘与拓展的具体实现途径,以提高古籍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古籍;挖掘与拓
期刊
摘 要: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地方高校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平台,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为地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本文从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出发,重点分析了江苏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引导,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促进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高校;人力资本    地方高校在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