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何做到真实与虚构的有机统一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rongxu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首先要让读者有真实之感,这是作文的生命所在;而真实之上的虚构,就会使文章不失平庸,为之作文之本质。因此,作文过实则平乏,过虚则荒诞。故作文要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真亦假者,假亦真”方为最美文章。那么作文如何做到真实与虚构的有机统一呢?
  一、取材:源于生活,趋于虚构
  “材料是真实还是虚构”这一问题,无论在阅读教学中,还是在作文教学中,都是一个至关重要、并不可回避的问题。所谓材料真实,就是作者在作文中记下自己耳闻目睹的真人真事。而真实来自生活,生活是广阔的、多元的,有了三教九流,生活才丰富多彩;有了形形色色,生活才异彩纷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生活就没有写作。只有占有丰富的现实生活材料,经过作者提炼、加工、升华,才有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作文的虚构正是在这真实生活的基础之上。鲁迅曾说:“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贴近生活又使人感到新鲜,正是写作独创性的体现。而从生活中取材写作的具体方法是,杂取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合成一个人物形象,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就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叠加生活中多个精彩的事,形成一个事。
  因此,作文真实的真不是与生活一模一样的真。作文的美,就在那“似与不似之间”的虚构。可以说,虚构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转化的中介,因此,写作的创造性也就在于虚构,应趋于虚构。
  二、立意:取于平凡,高于生活
  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所谓立意,简单地说,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般来说,初中生的记叙文大都是表现出赞同、赞美、欣赏、歌颂什么,或者是反对、批判、揭露、讽刺什么,当然也有表达自己的怀念、感叹、倾诉、情趣的,等等。
  生活中平常的人和事,会凭其突然闪现的人性光芒和存在价值,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俯首聆听、感叹不已。青松的四季长青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感受它的傲骨;小草的漫山遍野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欣赏它的顽强;蚂蚁的成群结队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注意它的合力……只有认识了平凡生活的真正价值,我们才能写出不平凡的文章。对于已获取的真人真事,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也不是单纯地依样画葫芦,而要深入其中,透过现象看到蕴涵其中的意义。
  在具体写作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多个观点,概括出多个中心,然后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进行创作。然后,在我们全面理解、整体把握素材的基础上,选择一个符合传统认识而又高于生活的角度去立意,揭示规律与意义。这种高于生活的立意,必须符合当今社会公德和时代精神,是个人感情的表达,也是个人对生活内涵的思考,是在大时代背景下追求个性并表达个人独特的见解。因此,写作是作者对生活去粗取精、提炼虚构,从而达到真实与虚构的有机结合。
  三、情感:流于真情,悬于移情
  “情者文之经”“此乃文之本也”。当今有些作文大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之作。文章空洞肤浅、矫揉造作,难得有“情动之于中而形之于言”的本色。我们说“感情真挚”不是说作文不允许虚构,而是应在生活的基础上加工提炼,酝酿出动人的效果。如果作者只看到一点表面的东西就下笔,或者是道听途说,甚至是毫无根据地胡编乱造,以这样的材料为文,那么文章就谈不上有什么真情实感了。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表现在作者情感的真实。正如鲁迅所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作文的情感是在感受生活中产生的,根据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受和理解,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当然,情感还具有一种推己及人或推己及物的功能,那就是移情。当一个人的心境愉快时,他倾向于以肯定的眼光来评价他所看到的一切。在这种场合里,平常他不关心的东西也可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反之,当一个人惊惶不安的时候,他会从各个方面来意料危险和不愉快事件的发生。例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移情”现象,既是由于诗人的联想作用而产生的,又是由于诗人的心境作用而产生的。诗人思念恋人多愁善感、悲切的心境,引起“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情和蜡炬成灰到生命终止的情怀。又如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苦闷和压抑、悲哀和无助的心境下,写出了一篇篇移情诗稿。孤雁、落花都会让她联想到自己茕茕独处、寂寞凄凉的孀居生活,以至于把一种悲惨、凄冷的“愁”移情于黄花、梧桐等物之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的移情诗句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四、描写:精于细节,铺于情境
  细节描写是作者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和社会环境、自然景物中某些具有特征的细小环节的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描写方法。细节的真实有着符合生活真实的特征。作者在文本世界写进亦真亦假的内容,经过形式的改造、加工,获得了文本“真实的生命”。如孔乙己的形象之所以让我们难以忘怀,得益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些细节描写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
  当然,细节即使不是曾发生过的实事,但也应是会有的实情。黑格尔在《美学》中强调:“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我们作文时要把握情景的铺陈与情节的叙述,对情节辅之于情景的复杂再创造。这些可以是显性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作者想象,借助比喻、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段,虚构一个符合逻辑的艺术情境,以彰显文章的本质内涵,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可以凌驾于故事情节之上,驰骋于百态人生之间。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的改革需要引进更多新的教学观念,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学生能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在体育能力方面的发展和提升。本文就改善教学质量,确保高中体育教学得以有效开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高中体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必须在尊重、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借助教参写教案,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理解。这样的阅读
在上海教科所王洁博士的带领下。我们理科综合组共9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例研究。经组长安排,笔者作为课例的主要实践者执教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科学教材(八年级下册)
对一个教师来说.上一节课容易,围绕一个主题上好一节课就难了,而要让教师明白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上就更困难了。课例研究就是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上课的教研方式。它通过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