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尚未成功,国企仍需努力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3日,广受关注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公布,这一千呼万唤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将由“规划图”走向“施工图”,国企改革大幕再度拉开,国企改革由此进入新阶段。
  国有企业是企业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或制度。它的主要内涵是:企业所经营的资产归国家所有,企业经营的成果完全由国家占有、使用和支配。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改革的成效及成败,关系到整体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命运。从1978年起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重大变化。2013年,国有企业规模已达10万亿美元,占全国工业资产总量的40%,国企在职员工数量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总数的18%,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为推动发展、改善民生、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企业经营自主权没有彻底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尤其是今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又出现了总体利润下滑、亏损增多,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改革。另外,国企长期以来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庇护下滋生了诸多弊端,面临经营管理上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发经营收益垄断、利益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这也是此次改革引起社会各界广泛期待的原因。


  有别于上一轮国企改革,本次国企改革的一个亮点和关键点就是分类改革。众所周知,国企长期以来的定位一直徘徊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经营目标既追求盈利又被寄予希望实现特定公共政策,国企的领导人既是“企业家”又是“官员”,由此引发诸多问题。此次国企分类由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改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分类改革是本次国企改革的基础性问题,其他的诸多具体性措施只能在有效分类的基础上展开。分类的实质是对国企功能的重新界定,最大的难点还是集中在政企分开上,政府是否能下放权力,企业是否有活力将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分类改革是本轮国企改革的关键突破点。只有通过分类改革,才能让国企的定位摆正,打破一些国企所拥有的“超国民待遇”,而这将更加有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也才能让市场的激励机制更加富有效率。只有明确了国企分类,混合所有制式的分类改革才有了抓手,与之相配套的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和分类考核也才有了凭依,全局性的国企深化改革也才能得以加速。
  目前,推进国企政商分离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国企进行分类时将遇到如何区分的问题,因为很多国企经营范围广泛,进行区分商业或公益类别将面临种种困难,不易界定;其次是实现国企的去功能化,即去掉国企的政策性功能,改变特定国企的垄断地位,进而侧重强调国企的引领转型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国际市场话语权等市场化功能,不会一蹴而就,要有充分的攻坚克难的思想准备。
  好在改革已时不我待,刀已出鞘,箭已上弦,没有再不动的道理。但也不能一味求快,“拔苗助长”。有几点要特别予以重视:
  一是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部分还存在着为改而改的现象。自国务院批准国企改革方案以来,近日,多省区市都出台了适合本省区市的国企改革方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上海、辽宁、湖南、天津等22个省区市出台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意见”,在已经出台的这些改革意见中,各地都有自己的政策性目标。如广西提出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开放开发平台建设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浙江提出通过3-5年努力使“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比重达到75%”以上等。这些目标都很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目标过于量化也容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脱离实际,导致走过场和形式主义。因此,应从国企改革的目标和本质出发,不设行政性任务指标,只设政策性目标,说做一致,以免影响改革的效果和信心。
  二是混合所有制不搞“拉郎配”,改革要更加注重精准,哪些行业可以混合,哪些不可以混合,股权比例的红线在哪里?一定要避免混合所有制“刮风”现象,力求成熟一家,改制一家,成功一家。
  三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从近年来国企巡视发现的问题和一些国企腐败案件看,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有的企业损公肥私;有的企业监督管理缺位;有的国企负责人搞权钱交易,奢侈浪费。所以,国企改革要把强化国有资产监督作为推进国企改革的必要前提,要更加注重改革的公开性,坚持公开透明,国企改革的政策、方案措施、过程、资产比例、去向能够公开的都要公开,主动地接受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企改革健康发展。
  四是坚定不移加强国企党的建设。目前一些国企出现党的纪律松弛、顶风违纪、腐败突出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党的领导弱化,全面从严治党没有落实,因此要把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改革泱不能把国企改没了、改垮了,而是要更好地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当前,必须增强做强做优做大国企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必须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精神和党的要求上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私有化、“去国有企业”等错误观点。
  总之,这是20多年来最大规模和全面的国企改革,可以说国企改革已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事关国企兴衰存亡。改革能否顺利开展,和政府职能改革息息相关。是否动真格改革,是否真正下放手中权力,是这次改革的“冲锋号”;官员推进改革的动力和决心是这次改革的“试金石”,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国企改革的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和艰难的。但不管怎样,作为国企,在分类改革的基础上,让政归政、商归商,让国企回归企业的本质。企业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赢利。所以,国企改革的各项机制也应该围绕着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展开。
其他文献
8月12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在不少小贷公司从业者们看来,至少在《意见稿》中,这部将决定小贷公司发展方式的法律目前给他们带来了喜忧参半的消息。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坦言,好的方面是,《意见稿》破除了关于小贷公司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不得超过资本净额50%的限制,这等于扩充了小贷公司补充资金的渠道;令业内人士略显失望的是《意见稿》仍没有给予小
记得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写过这样一条微博:“我们这个行业,卖艺卖青春,用欢笑泪水,献爱与自由。从未巧取豪夺,鱼肉乡里,干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事。演好了,鞠躬拜票谢观众;演砸了,诚惶诚恐不成眠。顶三五载虚浮名,挣七八吊养老钱。终归零落成泥,随风散去。观众总会有新宠,不复念旧人。看在曾带给大家片刻欢愉,能否值回些人间温暖?”  不是高晓松的文采了得,而是让很多人看见生存的艰难,激起了无限共鸣。在人的一生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