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举例是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种手段,更是学生理解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一系列的举例使知识更容易让学生吸收,难点不再是难点,同时也解决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困难。举例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是宽泛的、有效的。
关键词:新课改 实用性 举例 思考
有些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讲是抽象、难懂的,对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总是对抽象、难懂的知识如何简单化、形象化、易懂而烦恼,它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比较棘手一个的问题。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突破一系列重、难点。现在让我讲讲举例在小学数学中的几点应用:
1、举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
好的例子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敲门砖”,更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的桥梁。典型、生动、直观的例子,如明镜般给学生以眼前一亮的感觉,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1.1适当的举例素材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支撑
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初步基础上进一步举例,那么将有助于学生更加透彻理解掌握的这个概念中的关键点。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倒数》,我们可以出示一幅有倒影的图,让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什么的数是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这是倒数的概念,其中的关键词“互为”我们就可以这样跟学生举例“小红是小东的同桌,小东是小红的同桌”如此一来,学生更容易理解倒数是两个数相互的一个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例举适当的举例素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为新知的生长点,为新知学习做好必要的支撑。
1.2适时的举例为学生的新知学习化解难点
适时的举例可使学生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在学习计数单位、数位、位数等基本概念时,除了给出其定义外,适时的举例还能辨析概念,化解难点。
2、通过举例教学,实现学生的情感教育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地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我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我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3、举例教学能将原本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现行教材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又由于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提供上,学生虽作为学习的主人却常常无主可作,所以常见的往往是由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的例子、习题作为学习材料,既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例如,人教版第十册第1页“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材出示的例题为“小华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于这样的例题,如果按照条件,让同学们直接来绘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会很快地完成,但课堂的气氛也许会死气沉沉,学生可能会不感兴趣,课后的效果也可能会不尽如人意。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正好利用学校在马路边的地理优势,把同学们带到了马路边,把他们分成了5个小组,分别统计公交车、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三轮车在10分钟内通过的数量。在他们实际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统计的方法:有的画“正”字,有的画“1”的,有用阿拉伯数字直接来数的。统计完后,我先让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并说出统计的方法,然后,比较各小组的统计方法哪一种更简便。这样,通过自己的实践,好的统计方法学生便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在我引导下,同学们也很想更直接地来比较在10分钟内哪一种车通过得多,哪一种车通过得少,因此,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也立即成为了同学们的要求。就这样,每一个知识点的渗透,都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况下自主构建的。于是,把课本上的“静态内容”改变了呈现的方式后,收到了异常显著的教学效果。
4、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就在班上开展购物活动,教师让学生亲自去买东西,算一算应找回多少钱,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教师问学生要统计的具体事物?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处处都要用。只有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活动,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韩联君.举例在小学教学概念学习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0,(23)
[2]黄宏科.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0,(12)
[3]魏森.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小学教学与参考,2011,(12)
[4]朱潔芬.小学数学概念有效同化教学策略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
关键词:新课改 实用性 举例 思考
有些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讲是抽象、难懂的,对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总是对抽象、难懂的知识如何简单化、形象化、易懂而烦恼,它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比较棘手一个的问题。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突破一系列重、难点。现在让我讲讲举例在小学数学中的几点应用:
1、举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
好的例子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敲门砖”,更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的桥梁。典型、生动、直观的例子,如明镜般给学生以眼前一亮的感觉,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1.1适当的举例素材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支撑
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初步基础上进一步举例,那么将有助于学生更加透彻理解掌握的这个概念中的关键点。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倒数》,我们可以出示一幅有倒影的图,让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什么的数是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这是倒数的概念,其中的关键词“互为”我们就可以这样跟学生举例“小红是小东的同桌,小东是小红的同桌”如此一来,学生更容易理解倒数是两个数相互的一个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例举适当的举例素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为新知的生长点,为新知学习做好必要的支撑。
1.2适时的举例为学生的新知学习化解难点
适时的举例可使学生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在学习计数单位、数位、位数等基本概念时,除了给出其定义外,适时的举例还能辨析概念,化解难点。
2、通过举例教学,实现学生的情感教育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地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我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我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3、举例教学能将原本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现行教材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又由于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提供上,学生虽作为学习的主人却常常无主可作,所以常见的往往是由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的例子、习题作为学习材料,既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例如,人教版第十册第1页“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材出示的例题为“小华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于这样的例题,如果按照条件,让同学们直接来绘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会很快地完成,但课堂的气氛也许会死气沉沉,学生可能会不感兴趣,课后的效果也可能会不尽如人意。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正好利用学校在马路边的地理优势,把同学们带到了马路边,把他们分成了5个小组,分别统计公交车、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三轮车在10分钟内通过的数量。在他们实际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统计的方法:有的画“正”字,有的画“1”的,有用阿拉伯数字直接来数的。统计完后,我先让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并说出统计的方法,然后,比较各小组的统计方法哪一种更简便。这样,通过自己的实践,好的统计方法学生便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在我引导下,同学们也很想更直接地来比较在10分钟内哪一种车通过得多,哪一种车通过得少,因此,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也立即成为了同学们的要求。就这样,每一个知识点的渗透,都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况下自主构建的。于是,把课本上的“静态内容”改变了呈现的方式后,收到了异常显著的教学效果。
4、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就在班上开展购物活动,教师让学生亲自去买东西,算一算应找回多少钱,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教师问学生要统计的具体事物?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处处都要用。只有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活动,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韩联君.举例在小学教学概念学习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0,(23)
[2]黄宏科.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0,(12)
[3]魏森.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小学教学与参考,2011,(12)
[4]朱潔芬.小学数学概念有效同化教学策略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