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闲书”《笑林广记》里,有个关于“吃肉”的趣味段子:县学教官的儿子与县丞的儿子打架,打输了回来哇哇哭。教官老婆哀叹说,人家县丞家孩子天天吃肉,咱家孩子天天吃豆腐,所以“如何敌得过他”。教官一听这话,立刻胆气充盈:“这般我儿不要忙,等祭过了,再與他报复便了!”——等着祭完了孔子,咱家把祭孔子的猪肉吃了,吃饱了再揍他。
堂堂清代县学教官,竟然都穷到一年到头吃不起肉,还得靠“偷孔子家的肉”来打牙祭。
战国纵横家张仪曾感慨:“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所以孟子才会说“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能让老百姓在七十岁之前吃口肉的社会,就是完美社会了。
贵族们经常享用的牛肉羊肉,在汉唐宋这几个朝代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牛在古代是耕作资源,历代都严禁屠宰,想吃牛肉?只能干等着一头牛“自然死亡”。南宋时期的羊肉价格,一度涨到每斤900钱,连南宋外交家洪迈都感慨“俸薄如何敢买尝”。
所以,在漫长的古代史上,哪怕不少“盛世”“中兴”年代里,如果有老百姓说“一辈子没吃过几次肉”,那绝不是稀罕事。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古代老百姓吃肉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多。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宋朝老百姓“吃猪肉”的机会也多起来。当然,这种情况,也只适用于汴京临安这样的“超级大都会”。以名臣司马光所见,哪怕在正常年景里,农夫蚕妇们也是“所食者糠籺而不足”。
相比之下,明清的平民们,虽然有《儒林外史》里“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的描述,但论吃肉的机会,比起前朝要多得多,咬咬牙还能开个荤。“康乾盛世”时代的华北农村,就算风调雨顺的年月,也是“绝少食肉”。就算是当地富裕一些的自耕农,也是“鱼肉惟之宴会用之”。
其实,古代老百姓“吃肉难”,不止因为肉金贵,就连烹饪肉食所需的佐料,那些今天看上去“便宜”的调料,放在古人生活里,好些都是天价。最典型的一样,就是胡椒。唐宋年间形容某人有钱,都常说“胡椒八百石”。明朝中前期给官员发俸禄,常用胡椒禄米,一斤胡椒能兑换六石多禄米。
除了胡椒这样的硬通货,其他一些今天看似“普通”的调味品,古时的价格都是不菲。比如食盐,明代的食盐价格,在明末战乱年间暴涨。很多穷人因此“终身茹淡”,一辈子吃不上几次盐。
同样昂贵的还有酱料,普通人家吃口豆酱,都算是奢侈。
食用油也同样如此,明清年间用来点灯的臭油(价格相对便宜),也常被小户人家用来当食用油。还有很多连臭油都吃不起的家庭,炒菜都只能用饭锅里的米汤。
(摘自《同舟共进》)
堂堂清代县学教官,竟然都穷到一年到头吃不起肉,还得靠“偷孔子家的肉”来打牙祭。
战国纵横家张仪曾感慨:“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所以孟子才会说“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能让老百姓在七十岁之前吃口肉的社会,就是完美社会了。
贵族们经常享用的牛肉羊肉,在汉唐宋这几个朝代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牛在古代是耕作资源,历代都严禁屠宰,想吃牛肉?只能干等着一头牛“自然死亡”。南宋时期的羊肉价格,一度涨到每斤900钱,连南宋外交家洪迈都感慨“俸薄如何敢买尝”。
所以,在漫长的古代史上,哪怕不少“盛世”“中兴”年代里,如果有老百姓说“一辈子没吃过几次肉”,那绝不是稀罕事。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古代老百姓吃肉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多。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宋朝老百姓“吃猪肉”的机会也多起来。当然,这种情况,也只适用于汴京临安这样的“超级大都会”。以名臣司马光所见,哪怕在正常年景里,农夫蚕妇们也是“所食者糠籺而不足”。
相比之下,明清的平民们,虽然有《儒林外史》里“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的描述,但论吃肉的机会,比起前朝要多得多,咬咬牙还能开个荤。“康乾盛世”时代的华北农村,就算风调雨顺的年月,也是“绝少食肉”。就算是当地富裕一些的自耕农,也是“鱼肉惟之宴会用之”。
其实,古代老百姓“吃肉难”,不止因为肉金贵,就连烹饪肉食所需的佐料,那些今天看上去“便宜”的调料,放在古人生活里,好些都是天价。最典型的一样,就是胡椒。唐宋年间形容某人有钱,都常说“胡椒八百石”。明朝中前期给官员发俸禄,常用胡椒禄米,一斤胡椒能兑换六石多禄米。
除了胡椒这样的硬通货,其他一些今天看似“普通”的调味品,古时的价格都是不菲。比如食盐,明代的食盐价格,在明末战乱年间暴涨。很多穷人因此“终身茹淡”,一辈子吃不上几次盐。
同样昂贵的还有酱料,普通人家吃口豆酱,都算是奢侈。
食用油也同样如此,明清年间用来点灯的臭油(价格相对便宜),也常被小户人家用来当食用油。还有很多连臭油都吃不起的家庭,炒菜都只能用饭锅里的米汤。
(摘自《同舟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