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岩石中的裂缝扩展问题受到地震研究者的重视。人们认为有些地震可能是地壳岩石中既存裂缝和断层扩展引起的。裂缝和断层临扩展前其四周大范围内岩体中的应力值低于岩石强度很多,在此情况下周围岩体中有没有裂缝或断层扩展的前兆性波速变化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用实验的方法就此问题进行了探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岩石中的裂缝扩展问题受到地震研究者的重视。人们认为有些地震可能是地壳岩石中既存裂缝和断层扩展引起的。裂缝和断层临扩展前其四周大范围内岩体中的应力值低于岩石强度很多,在此情况下周围岩体中有没有裂缝或断层扩展的前兆性波速变化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用实验的方法就此问题进行了探索。
其他文献
本文叙述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摄取的立体显微像片,测定石英(SiO_2)微小颗粒表面的光滑度和测绘等值线图的原理和方法,推证了解算视差和高程的公式以及精度估计,介绍了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所拍摄像片进行解析处理的某些特点。
本文初步探讨培养现代地图学专业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问题,提出改革教学方法的一些设想。综合性大学地理系地图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现代地理制图专家,即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础、掌握现代地图制图理论和技术方法的高级地图专业人才。为了达到这个培养目标,在教学上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地理学基础知识的教育;2)加强地图学理论的教育;3)学习和掌握制图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机助制图、遥感专题制图、数学方法、地图数据库
本文论述了根据烈度资料估算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的方法,推导了由烈度、距离和由烈度、震级标定地面运动参数的公式,并在推导中对两种经验方法的不确定性作了初步分析。 为了说明如何利用该方法推算我国的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本文首先根据美国西部积累的强震观测数据和烈度资料以及我国华北、西南地区的烈度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建立相应的衰减模型,然后用上述两种经验方法建立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地震动衰减模型。用这两种方法换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种考虑地震发生空间不均匀性的概率模型。采用伯努利试验模型描述了在一给定震源区内地震发生位置的不确定性,并利用贝叶斯方法将观测数据与专家的主观判断相结合给出了地震发生概率的均衡估计。同时也给出了综合专家主观意见的方法和计算场地烈度超过概率的方法。从而为在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充分反映地震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关于地震中长期预报的意见提供了一种定量的方法。
问题的提起 自从Scholz等人提出将膨胀-扩散模式作为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以来,岩石膨胀问题一度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有些学者,如Nur、Anderson、Whitecomb、Cherry、Booker等
地震的孕育过程与地壳中的应力变化和岩石变形密切相关。为了探讨地形变异常和地应力变化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物理本质,开展相应的岩石破裂实验研究是必要的。 早在Kármán和Griggs开展岩石力学实验的时候,就已观测到一个现象,即在岩石发生脆性破裂的场合,主破裂并不发生在岩石的应力状态达到其峰值强度(最大承载
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是研究各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基础。台网的监测能力取决于台站的密度、方位分布、各台的放大倍数和仪器的频率特性等因素。我们收集和整理了华北地区测震台网的资料,查阅了一些区域台网的观测报告,确定了不同仪器的放大倍数与有
地下水位在地震预报的探索中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因为地下水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层的应力应变,裂隙的发育与串通,断层的闭锁、蠕动和错动等。但是在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中,也存在许多干扰因素,例如:降水、渗流、气压和固体潮等。为了从地下水位
为研究山西地块内现今应力作用方式,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先后于1980、1982和1984年在山西地堑系及邻近地区进行了九个点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取得了较满意的数据。
在每一个地震区(带)内的地震活动过程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往往在一段时间内比较活跃,而另一段时间内则较为平静。它反映地球内部大范围内应力积累、释放和调整的节奏。同时,它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视研究的时间尺度、强度起算规定和研究区域的大小等而变化。例如,就时间尺度而言,在研究中国华北地震区历史强震活动序列时,把十五世纪以来的活动分析为两个活动期(1484—1730年和1815—目前),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