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进展;培养学生从身边的各种渠道获取信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 力,最终使学生获得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科学素养。
关键词: 化学素养自主探索化学教学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化学科学素养。所谓化学科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让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具备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能较好地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提高化学科学素养呢?下面我就谈谈个人体会和看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究、自我表达,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最直接因素,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介绍学生身边的化学,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现象入手,让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介绍315曝光的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牟利的事例,教会学生打假识假,如用硫黄熏的白木耳,用过氧化氢漂白的虾仁,用甲醛浸泡海蜇、蹄筋,为节约成本在黄金中掺入铱或钨造假,用洗衣粉和面后炸油条等。比如在学习化石燃料时,介绍当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措施,如美国研究开发利用人体能,在超市中将顾客门的能量储存起来,转化成电能供给超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1)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首先,一般科学的探究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方案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教学中可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比如学习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的垃圾回收情况,发现废纸、废金属和废弃塑料等大多会收集后卖给回收站,但果皮、菜叶等厨余都会丢弃,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的合理化建议。有学生查阅资料后提出处理方式:制作环保酵素,然后开展制作环保酵素的活动。
(2)重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化学实验能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是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式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对科学素养的培养和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最应重视化学实验。教师还可以尽量布置家庭小实验或小制作,开展学生自制仪器的评比活动,得奖者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做科学”中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在社会上与不同类型的人交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合作和交流,这必然促使学生改变独断专行的做法,培养团队精神,加深认识和理解,认识自身的优越与不足,取长补短,培养合作意识并提高合作技能。例如在《家乡水资源及其污染情况》的课外调查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分组,自由搭配,形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承担各自的责任。通过小组活动累积合作经验,为他们以后踏上社会后与各种类型的人交流共事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通道,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可能有创造。在每个化学实验中都要求学生运用视、听、嗅等多种感官观察变化过程中的现象。许多化学反应的现象有相似之处,要求学生细心留意细微之处的区别。这样做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增强观察的细致性、全面性。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比如在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一课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微粒的模型。比如金刚石、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用儿童玩具球棍积木搭出模型。
二、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进展
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化的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与化学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是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与化学有关的职业”、“与化学有关的专业”等,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其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化学科技在社会中各个领域的应用。教师应常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的前沿知识,让课堂教学充满时代气息。如在学习原子结构时,介绍核武器的制造、层子的发现;学习水时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学习蛋白质时,介绍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等食品污染事件;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时,介绍光纤宽带。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进展及新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终生受用的基础能力。如今的信息来源非常丰富,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无时无刻不在传播着大量信息,学生可亲自体验。如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科技之光》等科技丛书,收看《走近科学》、《科技博览》、《科学历程》等电视节目,观看《疯狂化学》、《居里夫人》等。通过“科学网”、“学生科技网”等网站获得资料,了解科技发展新动态,体会化学课程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通过各种信息的积累、吸收,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凡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绝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探索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知新.谈化学教育与科学素养[J].化学教育,1999(9).
[3]梁英豪.科学素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关键词: 化学素养自主探索化学教学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化学科学素养。所谓化学科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让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具备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能较好地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提高化学科学素养呢?下面我就谈谈个人体会和看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究、自我表达,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最直接因素,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介绍学生身边的化学,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现象入手,让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介绍315曝光的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牟利的事例,教会学生打假识假,如用硫黄熏的白木耳,用过氧化氢漂白的虾仁,用甲醛浸泡海蜇、蹄筋,为节约成本在黄金中掺入铱或钨造假,用洗衣粉和面后炸油条等。比如在学习化石燃料时,介绍当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措施,如美国研究开发利用人体能,在超市中将顾客门的能量储存起来,转化成电能供给超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1)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首先,一般科学的探究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方案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教学中可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比如学习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的垃圾回收情况,发现废纸、废金属和废弃塑料等大多会收集后卖给回收站,但果皮、菜叶等厨余都会丢弃,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的合理化建议。有学生查阅资料后提出处理方式:制作环保酵素,然后开展制作环保酵素的活动。
(2)重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化学实验能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是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式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对科学素养的培养和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最应重视化学实验。教师还可以尽量布置家庭小实验或小制作,开展学生自制仪器的评比活动,得奖者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做科学”中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在社会上与不同类型的人交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合作和交流,这必然促使学生改变独断专行的做法,培养团队精神,加深认识和理解,认识自身的优越与不足,取长补短,培养合作意识并提高合作技能。例如在《家乡水资源及其污染情况》的课外调查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分组,自由搭配,形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承担各自的责任。通过小组活动累积合作经验,为他们以后踏上社会后与各种类型的人交流共事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通道,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可能有创造。在每个化学实验中都要求学生运用视、听、嗅等多种感官观察变化过程中的现象。许多化学反应的现象有相似之处,要求学生细心留意细微之处的区别。这样做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增强观察的细致性、全面性。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比如在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一课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微粒的模型。比如金刚石、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用儿童玩具球棍积木搭出模型。
二、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进展
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化的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与化学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是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与化学有关的职业”、“与化学有关的专业”等,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其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化学科技在社会中各个领域的应用。教师应常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的前沿知识,让课堂教学充满时代气息。如在学习原子结构时,介绍核武器的制造、层子的发现;学习水时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学习蛋白质时,介绍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等食品污染事件;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时,介绍光纤宽带。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进展及新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终生受用的基础能力。如今的信息来源非常丰富,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无时无刻不在传播着大量信息,学生可亲自体验。如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科技之光》等科技丛书,收看《走近科学》、《科技博览》、《科学历程》等电视节目,观看《疯狂化学》、《居里夫人》等。通过“科学网”、“学生科技网”等网站获得资料,了解科技发展新动态,体会化学课程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通过各种信息的积累、吸收,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凡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绝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探索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知新.谈化学教育与科学素养[J].化学教育,1999(9).
[3]梁英豪.科学素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