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可概括为: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一、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音乐艺术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学生用听觉直接感知音乐是感受音乐的前提条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聆听,在听的时候,除了“听”的内容,教师还要设计“听”的方法。学生有了兴趣才想“听”,“听”了以后才会更有兴趣。我参加了县音乐优质课评比,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的《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在学习新歌之前,我让学生竖起小耳朵仔细地聆听音乐,在听到“呱”字时用动作表现出来。带着问题的小孩子们对这首歌曲很认真地进行聆听,并且在“呱”那里用动作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一曲结束后,有一位学生叹着气说:“这么快就放完了。”我马上接过话题:“小朋友们喜欢听这首歌曲,老师就再让你们听一听,这次听的时候要把你熟悉的那一句用动作表现一下。”学生的听就更深入了,随后我让学生听我演奏,在听中随唱,边听边唱,学会了这首歌曲。
在音乐教学中,即使是利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也必须结合听觉的感知来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音乐教育中,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学生的听觉能力,只有当学生产生了一种主动去感受音乐的积极心态后,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学习音乐。
二、表现音乐
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能促进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而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又促进了他们音乐感受力的发展,也为发展音乐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情绪容易冲动而多变,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动”是儿童的天性,把“动”引入音乐教学,特别是低年级,让学生身体的“动”配合音乐的“动”,能使他们的各种感官活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会《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后,我让小朋友们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来表现歌曲的内容,有一个学生说,他要用青蛙的跳来表现这首歌,有学生说,他要用蛙泳来表现,有一个学生说,她要以青蛙的叫声来表现音乐……我让他们一一上讲台表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实现了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应该激发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学生才能在表演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音乐更具有感染力。老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不要用框圈住学生。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都不一样,对音乐的感受力也不同,所以也就存在不同的音乐想象。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用各种手段来表现音乐,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才能,使表现力迅速提高。
三、创造音乐
学生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即兴的音乐创作。
在《小青蛙找家》这一课的最后环节,我本来的设想是让学生根据我给的节奏“跳 跳 呱 呱-”这个顺序来编排路线的,在试课的时候有一组学生设计成了“呱 呱- 跳 呱 呱-跳”。我当时还很后悔自己没有把意图讲清楚,有一位老师告诉我,这就是学生的创造,我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在教学中走了误区,差点就抹杀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在后来的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进行创造,结果发现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欢愉。
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感情、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中完成音乐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6.
[3]郭声建.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09.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成县黄坦镇中心小学)
一、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音乐艺术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学生用听觉直接感知音乐是感受音乐的前提条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聆听,在听的时候,除了“听”的内容,教师还要设计“听”的方法。学生有了兴趣才想“听”,“听”了以后才会更有兴趣。我参加了县音乐优质课评比,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的《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在学习新歌之前,我让学生竖起小耳朵仔细地聆听音乐,在听到“呱”字时用动作表现出来。带着问题的小孩子们对这首歌曲很认真地进行聆听,并且在“呱”那里用动作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一曲结束后,有一位学生叹着气说:“这么快就放完了。”我马上接过话题:“小朋友们喜欢听这首歌曲,老师就再让你们听一听,这次听的时候要把你熟悉的那一句用动作表现一下。”学生的听就更深入了,随后我让学生听我演奏,在听中随唱,边听边唱,学会了这首歌曲。
在音乐教学中,即使是利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也必须结合听觉的感知来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音乐教育中,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学生的听觉能力,只有当学生产生了一种主动去感受音乐的积极心态后,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学习音乐。
二、表现音乐
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能促进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而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又促进了他们音乐感受力的发展,也为发展音乐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情绪容易冲动而多变,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动”是儿童的天性,把“动”引入音乐教学,特别是低年级,让学生身体的“动”配合音乐的“动”,能使他们的各种感官活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会《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后,我让小朋友们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来表现歌曲的内容,有一个学生说,他要用青蛙的跳来表现这首歌,有学生说,他要用蛙泳来表现,有一个学生说,她要以青蛙的叫声来表现音乐……我让他们一一上讲台表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实现了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应该激发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学生才能在表演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音乐更具有感染力。老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不要用框圈住学生。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都不一样,对音乐的感受力也不同,所以也就存在不同的音乐想象。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用各种手段来表现音乐,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才能,使表现力迅速提高。
三、创造音乐
学生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即兴的音乐创作。
在《小青蛙找家》这一课的最后环节,我本来的设想是让学生根据我给的节奏“跳 跳 呱 呱-”这个顺序来编排路线的,在试课的时候有一组学生设计成了“呱 呱- 跳 呱 呱-跳”。我当时还很后悔自己没有把意图讲清楚,有一位老师告诉我,这就是学生的创造,我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在教学中走了误区,差点就抹杀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在后来的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进行创造,结果发现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欢愉。
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感情、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中完成音乐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6.
[3]郭声建.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09.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成县黄坦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