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评价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对温室草莓上蚜虫防治效果及防治过程中草莓光合参数的变化,利用吡虫啉和异色瓢虫对春棚中草莓上蚜虫进行防控,分析草莓叶片光合反应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防治对温室内草莓上的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吡虫啉处理后第1天,防治效果达到86.61%,显著高于异色瓢虫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5 d后,2种防治方式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未处理组,且处理10d,2种防治方式间差异不显著;对草莓蚜虫进行2种防治处理后,其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升高,防治第10天后除净光合速率,异色瓢虫
【机 构】
:
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长春1301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评价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对温室草莓上蚜虫防治效果及防治过程中草莓光合参数的变化,利用吡虫啉和异色瓢虫对春棚中草莓上蚜虫进行防控,分析草莓叶片光合反应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防治对温室内草莓上的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吡虫啉处理后第1天,防治效果达到86.61%,显著高于异色瓢虫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5 d后,2种防治方式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未处理组,且处理10d,2种防治方式间差异不显著;对草莓蚜虫进行2种防治处理后,其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升高,防治第10天后除净光合速率,异色瓢虫处理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吡虫啉处理组;在整个调查期内,2种防治方式的处理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等光合作用参数数值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防治第10天后除净光合速率以外异色瓢虫处理组光合相关参数均高于吡虫啉处理组.综上,吡虫啉和异色瓢虫防治草莓上蚜虫均能较好达到防治效果,结合绿色无公害生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考虑,利用异色瓢虫对草莓上蚜虫防治更符合当前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其他文献
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以教师传授设计经验为主,教学具有主观性、模糊性、随意性.从参数化设计思维的转变、参数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参数化试验平台的建立3个方面,探讨如何将风景园林参数化设计引入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和思维的变革,以提高设计教学效率与科学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科技的发展,专业群建设发展日益引起各大院校的关心与重视.选取了江苏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双高”专业群——园林技术专业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平衡计分卡理论运用于园林技术专业群建设,通过研究开发专业群建设利益相关者、内部流程、人才培训与发展、财务管理四维度,均衡计分卡理论及发展战略地图,力求为我国高职学校一流专业群体构建管理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模式.
林业管理工作包括林木的培育、采伐运输作业、采伐技术质量等,直接影响林木系统的建立及生态系统的保护.为了做好林业管理工作,将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力度降到最低,一定要深入研究森林采伐安全措施,既要保证采伐人员的安全,也要提高采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是当前林业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需要从安全管理、安全意识培训、采伐操作等多方面共同推进.基于此,针对森林采伐安全措施展开探索.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内容,要求通过做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田园综合体理念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在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同时,为其提供新的动能.围绕实际案例,细致阐述了田园综合体内涵和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共生模式、旅游共生模式及田园社区共生模式,并尝试从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模式、多规合一与三生共融、以旅游为纽带投入创新要素、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环境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行之有
在分析农林高校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以国内具有代表性的4所农林业高校为例,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践技能量化考核比重激发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改革措施,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深化“协同育人”.
为了解我国北方香型粳稻资源遗传背景,利用SNP分子标记对54份香型粳稻和8份非香稻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香味基因Badh2进行等位基因分析.1K SNP分子标记基因分型结果共检测出2 244个等位位点,62份材料的相似系数为0.18~0.99,平均系数为0.8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2份材料共分为3个类群(相似系数为0.82),然而类群并未按不同地域完全分开,其中只有第一类群材料大多来自吉林省.利用已开发的香味关联分子标记,鉴定54份香稻资源的Badh2基因等位变异类型,发现2份资源具有新等位变异,
为深入了解暴马桑黄三萜合成途径的调控机理,基于前期测得的转录组数据,同时结合基因组数据(GenBank登录号为LNZH00000000.2),筛选得到暴马桑黄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lanosterol 14-alpha-dem-ethylase,LSD)基因序列,并设计特异引物.以暴马桑黄菌丝体总RNA反转录得到的c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LSD基因cDNA序列全长,命名为SbLSD1(登录号为MN640689).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bLSD1基因cDNA序列全长1 746 bp,编码58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是细胞抗氧化防御中的重要酶之一,植物受到各种环境胁迫时,在调节活性氧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玉米APX基因家族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并从玉米自交系B73中成功克隆得到ZmAPX2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了 ZmAPX2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并预测了 ZmAPX2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构建p3301-ZmAPX2-Bar表达载体.结果表明:玉米APX2基因在不同干旱胁迫下均呈上调表达,在PEG6000干旱胁迫24 h时,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为对照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内源性抑制剂,是纤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随着对PAI-1及其与疾病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PAI-1可作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指标.大量证据表明,其在动静脉血栓、出血异常、细胞侵袭、
为分离克隆大豆抗旱功能重要基因,前期运用RNA-Seq技术对M18苗期根系转录组进行了分析,筛选与苗期大豆根系生长发育相关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选取差异较大的基因进行克隆,提取M18叶片基因组,设计引物,得到目标片段,命名为GmERF10.为了解GmERF10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和软件对GmERF10的理化性质和蛋白质结构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同物种及不同物种间乙烯应答转录因子(ERF)基因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GmERF10为不具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的亲水性蛋白.GmERF10含有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