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结合学生实际的实力,透彻分析统计基本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运用科学教学程序,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本文以《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教程教法为例。
关键词:统计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学过统计学的都知道:统计总体、总体单位、统计标志、统计表现、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变量、变量值这八个基本概念是学好统计学的切入点和奠基石。它是学生能否学好后续各章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锁定在:知识目标是理解好八个基本概念的内涵,技能目标是运用概念能分析现实社会中有关实际问题,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确定了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统计总体,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这三个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理由是:这一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严重障碍,特别是对于初中毕业成绩不太理想的中专生,困难更大。本节课的内容是抽象的统计术语。采用描述、多媒体等教学现代化手段都很难达到学生能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的预期教学目标。
我个人观点是,不是什么教学内容都必须用多媒体软件,不该用的不能强用,该用必用,均应以能够达到教学目的为原则。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本人认为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法是,“举例讲解法”。因为只有通过学生能够回答并愿意回答的实际问题来讲解,学生才能透彻理解八个基本概念的内涵。为此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举例讲解法。若要把握好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本课采用 “巧设问题、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引发思考和启迪思维”四个环节的教学程序来完成是比较合适的。
巧设问题
这一环节就是指根据教学对象提出适度的、辐射面广的问题。适度是说要适应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从难易程度上说,提出的问题不宜过难,应该是学生能回答愿意回的的问题;从数量上说,提出的问题切忌太少或太多。提问太少,讲师讲授时间就会增多;提问太多,学生就会难以招架,没有思考余地。辐射面要广是说,教师要用提问这个“常规性武器”来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大家共同思考,收到整体教学效果的预期目的。例如,以全班学生基本情况为核心提问,适时适度提出问题, “我们班学生总数多少?年龄多大?身高如何?都是什么民族?”这些问题全班同学百分之百都能回答,并且愿意回答。然后,教师马上要讲用统计术语描述上述问题应该这样描述:我们班全体学生叫统计总体,每一个学生叫总体单位,每个学生的民族、年龄叫标志;全班学生的平均年龄、出勤率叫统计指标。民族有汉、回、满族,这叫标志表现。因为使用文字来表现的,所以叫品质标志。年龄有16岁、17岁,这些数字就叫变量值,这类的标志叫数量标志。数量标志表现的数值不同时候叫变量。这样再结合教材中每一个概念定义的具体描述,学生会很轻松地掌握上述基本概念的内涵。可见巧设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因为它既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又能顺其自然地进入围绕重点这个教学环节中来。
围绕重点
这一环节是指要把所有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都放在统计总体、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这三个核心概念上。因为这个概念理解了,其它的五个概念就迎刃而解了。统计总体理解了,总体单位也就清楚了,统计标志内涵清楚了标志表现也就自然明白了,统计指标理解了,统计指标体系也就不在话下了。例如,研究对象是一个学校的所有教学班的情况,那么统计总体是全部教学班,每一个教学班就是总体单位,每个班的人数平均年龄就是标志。而全校学生总数,全校学生平均年龄就是统计指标,全校若干个有联系的指标群体,就叫指标体系。上述事例的给出不但把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而且为进入突破难点这一教学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突破难点
它是指教师如何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解决了。初中毕业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中专生,在学习基本概念这部分内容,最大的困难是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容易混淆,因是教材没有把区分标准说清。此时教师必须告诉学生两个标准:一是二者说明的对象不同,统计指标是说统计总体怎样的一个概念,统计标志是说总体单位怎样的一个概念,这是本质的区别;二是二者表现的形式不同,指标只能用数字表现,而标志既可以用数字又可以用文字来表現。例如研究对象是全班学生,那么全班学生的平均年龄18岁,平均身高1.75米,全班总人数50 人,这都是指标。如果说其中一个学生 的年龄18 岁,身高1.75米,民族是满族,此时三个概念就是标志。这样通过两个标准和班级实际问题的讲解就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突破了难点,又顺畅地进入了引发思考和启迪思维的教学环节中来。
引发思考、启迪思维
进入到此环节时,因为多数学生理解了基本概念,他就会主动向老师发问了。例如交通事故、工人下岗、足球赛事等问题用统计概念该怎样描述。此时,教师首先要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同时鼓励其他同学思考其他方面的问题。引发思考、启迪思维的教学目标在此时已经实现了。然后教师及时给出标准答案,例如,以某市本年度第三季度的交通事故为研究对象,全部交通事故就是统计总体,交通事故总次数就是一个统计直白哦,每一次交通事故就是总体单位,每次事故伤亡人数、损失金额就是标志。剩余的问题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自己解决。若课堂时间不够,则以作业形式布置下去,课后让学生来完成。
总的来讲,本节课的内容讲解若要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有严谨科学的教学程序及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严谨的教学程序设计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取决于教师的基本功。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功底,就不可能设计出既有适度性又有较广的辐射面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适时适度地巧设问题、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引导思考和启迪思维,这样就一定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王娟:统计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黄书田 刘娟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 [M]、西南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3
作者姓名:李百华 男1960.05,讲师
关键词:统计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学过统计学的都知道:统计总体、总体单位、统计标志、统计表现、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变量、变量值这八个基本概念是学好统计学的切入点和奠基石。它是学生能否学好后续各章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锁定在:知识目标是理解好八个基本概念的内涵,技能目标是运用概念能分析现实社会中有关实际问题,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确定了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统计总体,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这三个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理由是:这一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严重障碍,特别是对于初中毕业成绩不太理想的中专生,困难更大。本节课的内容是抽象的统计术语。采用描述、多媒体等教学现代化手段都很难达到学生能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的预期教学目标。
我个人观点是,不是什么教学内容都必须用多媒体软件,不该用的不能强用,该用必用,均应以能够达到教学目的为原则。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本人认为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法是,“举例讲解法”。因为只有通过学生能够回答并愿意回答的实际问题来讲解,学生才能透彻理解八个基本概念的内涵。为此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举例讲解法。若要把握好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本课采用 “巧设问题、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引发思考和启迪思维”四个环节的教学程序来完成是比较合适的。
巧设问题
这一环节就是指根据教学对象提出适度的、辐射面广的问题。适度是说要适应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从难易程度上说,提出的问题不宜过难,应该是学生能回答愿意回的的问题;从数量上说,提出的问题切忌太少或太多。提问太少,讲师讲授时间就会增多;提问太多,学生就会难以招架,没有思考余地。辐射面要广是说,教师要用提问这个“常规性武器”来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大家共同思考,收到整体教学效果的预期目的。例如,以全班学生基本情况为核心提问,适时适度提出问题, “我们班学生总数多少?年龄多大?身高如何?都是什么民族?”这些问题全班同学百分之百都能回答,并且愿意回答。然后,教师马上要讲用统计术语描述上述问题应该这样描述:我们班全体学生叫统计总体,每一个学生叫总体单位,每个学生的民族、年龄叫标志;全班学生的平均年龄、出勤率叫统计指标。民族有汉、回、满族,这叫标志表现。因为使用文字来表现的,所以叫品质标志。年龄有16岁、17岁,这些数字就叫变量值,这类的标志叫数量标志。数量标志表现的数值不同时候叫变量。这样再结合教材中每一个概念定义的具体描述,学生会很轻松地掌握上述基本概念的内涵。可见巧设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因为它既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又能顺其自然地进入围绕重点这个教学环节中来。
围绕重点
这一环节是指要把所有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都放在统计总体、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这三个核心概念上。因为这个概念理解了,其它的五个概念就迎刃而解了。统计总体理解了,总体单位也就清楚了,统计标志内涵清楚了标志表现也就自然明白了,统计指标理解了,统计指标体系也就不在话下了。例如,研究对象是一个学校的所有教学班的情况,那么统计总体是全部教学班,每一个教学班就是总体单位,每个班的人数平均年龄就是标志。而全校学生总数,全校学生平均年龄就是统计指标,全校若干个有联系的指标群体,就叫指标体系。上述事例的给出不但把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而且为进入突破难点这一教学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突破难点
它是指教师如何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解决了。初中毕业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中专生,在学习基本概念这部分内容,最大的困难是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容易混淆,因是教材没有把区分标准说清。此时教师必须告诉学生两个标准:一是二者说明的对象不同,统计指标是说统计总体怎样的一个概念,统计标志是说总体单位怎样的一个概念,这是本质的区别;二是二者表现的形式不同,指标只能用数字表现,而标志既可以用数字又可以用文字来表現。例如研究对象是全班学生,那么全班学生的平均年龄18岁,平均身高1.75米,全班总人数50 人,这都是指标。如果说其中一个学生 的年龄18 岁,身高1.75米,民族是满族,此时三个概念就是标志。这样通过两个标准和班级实际问题的讲解就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突破了难点,又顺畅地进入了引发思考和启迪思维的教学环节中来。
引发思考、启迪思维
进入到此环节时,因为多数学生理解了基本概念,他就会主动向老师发问了。例如交通事故、工人下岗、足球赛事等问题用统计概念该怎样描述。此时,教师首先要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同时鼓励其他同学思考其他方面的问题。引发思考、启迪思维的教学目标在此时已经实现了。然后教师及时给出标准答案,例如,以某市本年度第三季度的交通事故为研究对象,全部交通事故就是统计总体,交通事故总次数就是一个统计直白哦,每一次交通事故就是总体单位,每次事故伤亡人数、损失金额就是标志。剩余的问题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自己解决。若课堂时间不够,则以作业形式布置下去,课后让学生来完成。
总的来讲,本节课的内容讲解若要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有严谨科学的教学程序及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严谨的教学程序设计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取决于教师的基本功。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功底,就不可能设计出既有适度性又有较广的辐射面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适时适度地巧设问题、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引导思考和启迪思维,这样就一定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王娟:统计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黄书田 刘娟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 [M]、西南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3
作者姓名:李百华 男1960.05,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