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创新驱动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人才和技术支持机构。以浙江T市部分制造企业创新水平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下现象——T市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以T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总体现状为分析基础,揭示其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政府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规划布局、健全机制、人才经费支持、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新常态下浙江T市科技创新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7-0101-03
引言
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发展动力方式的转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增强来带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T市产业结构正向中高端迈进,T市经济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再创经济发展新辉煌,离不开人才、尤其是科学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撑。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环境等的变化,T市原有的体制和机制所具有的优势,传统的发展动力正在弱化[1]。T市经济增长与质量提升不同步的矛盾逐步显现,亟须转型升级,“创新能力、创新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路径尚未取得有效破解,束缚了经济新一轮发展。所以,亟须探索并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和高效益发展[2]。
这需要很强的针对性路径,助推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必须要以产业为载体,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高端顺利转型升级[2]。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企业必须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等产品附加值高的过程转变,T市属于三线城市,这需要我们依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智力支持,实现技术创新,获得研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T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总体现状
当前,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创新驱动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T市在推进大众创新、创业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政府层面上,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让创新思维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针对T市中小企业间还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前景、产品附加值高的,主要依靠省内外高校研发力量,但是由于跨城市,对接、交流不是非常畅通,难以适应企业需求,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存在不少障碍等问题。
T市仍缺少综合性的创新大平台,在对T市经信局和部分县市区局相关处室、制造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小组访谈,了解到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关键技术的攻关遇到阻碍与瓶颈,产学研合作久寻无果,缺乏及时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服务。而如果不迈过这道坎,中小企业创新或许就会止步不前。目前T市还是缺乏专业型技术服务型平台,围绕某一个产业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团队不强,还急需打造一批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该产业产品的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所以,专业服务型机构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纽带。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和完善科技服务业,这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T市已经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现有T市科技创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浙大T市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T市台州应用创新技术服务平台、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还有由台州市科技局主管的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机构。但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资源开放共享意识薄弱,很少人把有用的干货资源真正地拿出来进行共享。(2)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法规制度还需不完善。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对科技资源共享问题进行规定[3]。(3)科技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不健全。虽然国家和地方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有了很多纲领性规划,但地方真正落地的科技资源共享、运行等相关机制并不完善。(4)科技资源信息发布、获得渠道不畅通。科技资源共享各环节还不够通畅,如资源信息发布、了解不够通畅,一些单位科技资源对外服务能力不能适应地方企业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技术创新企业的需求。政府各决策部门也缺乏联席机制,造成部分资源重复浪费,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低下。(5)科技创新专家人员的管理机制不完善。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相关企业的专家,专业分类,专业水平的评价和服务能力等,薪酬机制、在崗时间等问题如何进行管理。
通过对T市当地制造业企业的深入调查了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技术公关难题,企业急需政府主导,设立专业技术服务型机构、平台,能有效解决科研型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技术困难,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促进主导产业附加值的提升,进而推动政府向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政府资源的共享。
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在“十三五”期间,要找准补齐短板,提高发展协调性,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思考体制存在问题。
(一)政府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规划布局
政府顶层设计,根据T市科技创新“115”行动计划、市科技局规划基本框架,面向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创新创业需求,完善、整合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规划布局,服务企业发展和技术升级,解决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需求。服务平台要进行职能分解,分解为专业的子系统,即实现科研数据共享、专业化服务、科技文献查阅共享、行业检测和技术转移等系统性服务。努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标准、检验检测、新品开发、工艺改进、产品推介和国际交流等系列化的优质服务。依托平台进行技术交易,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目前该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交易平台,建议逐步实现科技成果上市挂牌拍卖交易,突出公益性、服务性。 建立与国内各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联盟,吸引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大学产业园、重点实验室等,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健全制度
建立机制,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激励措施,利用市场手段,吸引和组织科技服务的集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由政府主导建设,实行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依托单位、共建单位负责人组成的理事会决策制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到独立、公正,贴近市场。
建立和完善新技术推广应用与成果转化促进机制,使先进的技术、工艺能有平台进行转化,促进产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入股、技术分红、期权等激励机制吸收和引进科技成果。通过平台,使从事技术创新的科技人员和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能及时享受到科技创新的成果,出台放宽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奖励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吸引、增强了高水平科技人员投身成果转化的动力,更为科技人员职务成果阳光、公正地转化保驾护航。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更有效地补齐科技创新这块第一短板,从而形成良性可持续的科技发展环境,为该市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联合相关职能部门拟定《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规定(草案)》,提出建立信息公开、共享等机制,从源头上减少重复立项和重复建设,提高科技公共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链,做亮产业特色,进一步放大该市公共平台的吸纳和集聚效应。
相关职能部门需建立有关平台建设的规章制度、服务守则、加盟条件、利益分配制度等规定,研究制定平台运行绩效指标体系。通过这些法规和制度,来构建资源共享体系,有力保障科技资源的共享。打通各子系统间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创新功能互补协作的瓶颈,同时,理顺自主创新与平台服务创新的协同关系,从而使化解瓶颈,真正融入创新“智高点”。职能部门有必要更进一步积极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方面改革,探索优化市场资源配置[3]。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联合制定、出台相关文件,释放创新红利,特别是在政策制定、平台搭建、金融服务、人才引进、环境配置等各方面加强建设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加快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建设[4~5]。
(三)内培外引的专业技术人员政策
智力是作为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了产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集聚。加强平台和国内外高校的联系,吸引和凝聚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注册平台,成为会员,在专家咨询、专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等系列技术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吸引、留住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平台智库成员,为T市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对于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优质科技成果,协商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进行绩效管理,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与我市企业需求有效嫁接。
积极探索行业专业团队式或整体式人才引进模式,提高高级适用人才的工作生活待遇,使其在T市有足够的事业发展空间,能安居乐业。
(四)经费支持
在经费上,以政府投入为主,依托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建设建立科技平台的投入资金稳步、优先增长机制。建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比重。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通过承担国家、省科技项目等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非国有科技资源开展社会化服务,推动企业和社会各界参股形式对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
(五)绩效评价
考核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对服务能力、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研究制定切合该市不同建设主体、不同服务功能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分类评估指标体系,重点在平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等方面设立评分标准。
加强动态管理和绩效考核,特别注重建立科技创新质量评估系统,建立与产业发展程度相结合的高效创新发展评价指标,将真正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具体量化,甚至是数字化解析。政府积极营造氛围,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将政府的扶持资金与平台运行与绩效挂钩,根据运行考核情况,对于考核合格的给予适当补贴,不合格的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摘牌处理。
由此,为更好地促进T市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通过政府主导、资源整合共享,构建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互补作用,形成管理协同机制。因此,建议:第一,积极整合T市各领域研究院、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推进开展技术指导、成果对接、转化工作。第二,加强对平台建设的分行业、专业指导。根据不同行业、专业区域经济的特点,明确平台的定位,建立各分平台开放资源共同协作和会商制度,明确各自的功能,共同推动地方创新资源的整合。第三,加快制定、完善有关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法规、经费投入机制、绩效考核机制。
小结
本文立足于T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动机和功能定位,从平台建设的定位、技术力量引进、经费来源与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建议。通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必将对T市的未来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挥重要作用。探索出符合市场规律的平台管理和运行机制,将平台之间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平台高效运转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T市经济发展的功能[6]。
通过对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协同机制的研究,剖析其在引才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一是在T市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查阅文件、资料收集等方法,发现存在平台分散、各自为政,相互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欠缺,积极构建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的平台为,包括“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公共创新平台等在内的人才政策体系。
二是政策推进响应机制。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机制,专业技术人才的激励机制和大型仪器共享机制等。
三是多样化的经费投入。不仅包括以政府为主的经费支持、启动,还有通过技术股权、企业入股等更加灵活的“柔性”方式,多种模式并举。
四是必须根据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水瓶的绩效考核对平台在册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发挥人才的真实作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丁珊.台州吹响第二方阵“进军号”[N].浙江日报,2016-04-05.
[2] 齐诚.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界,2016,(3).
[3] 谭瑞琮.积极创新,探索持续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之路——关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J].华东科技,2009,(10):64-67.
[4]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的模式及成功做法[J].中国农村科技,2015,(11):52-55.
[5] 戴年红,廖和平,李石新.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政策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12,(18):41-43.
[6] 王非非,许强.以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J].上海企业,2014,(11):56-59.
[责任编辑 刘兆峰]
关键词:新常态;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7-0101-03
引言
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发展动力方式的转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增强来带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T市产业结构正向中高端迈进,T市经济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再创经济发展新辉煌,离不开人才、尤其是科学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撑。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环境等的变化,T市原有的体制和机制所具有的优势,传统的发展动力正在弱化[1]。T市经济增长与质量提升不同步的矛盾逐步显现,亟须转型升级,“创新能力、创新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路径尚未取得有效破解,束缚了经济新一轮发展。所以,亟须探索并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和高效益发展[2]。
这需要很强的针对性路径,助推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必须要以产业为载体,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高端顺利转型升级[2]。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企业必须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等产品附加值高的过程转变,T市属于三线城市,这需要我们依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智力支持,实现技术创新,获得研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T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总体现状
当前,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创新驱动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T市在推进大众创新、创业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政府层面上,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让创新思维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针对T市中小企业间还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前景、产品附加值高的,主要依靠省内外高校研发力量,但是由于跨城市,对接、交流不是非常畅通,难以适应企业需求,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存在不少障碍等问题。
T市仍缺少综合性的创新大平台,在对T市经信局和部分县市区局相关处室、制造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小组访谈,了解到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关键技术的攻关遇到阻碍与瓶颈,产学研合作久寻无果,缺乏及时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服务。而如果不迈过这道坎,中小企业创新或许就会止步不前。目前T市还是缺乏专业型技术服务型平台,围绕某一个产业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团队不强,还急需打造一批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该产业产品的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所以,专业服务型机构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纽带。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和完善科技服务业,这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T市已经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现有T市科技创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浙大T市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T市台州应用创新技术服务平台、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还有由台州市科技局主管的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机构。但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资源开放共享意识薄弱,很少人把有用的干货资源真正地拿出来进行共享。(2)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法规制度还需不完善。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对科技资源共享问题进行规定[3]。(3)科技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不健全。虽然国家和地方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有了很多纲领性规划,但地方真正落地的科技资源共享、运行等相关机制并不完善。(4)科技资源信息发布、获得渠道不畅通。科技资源共享各环节还不够通畅,如资源信息发布、了解不够通畅,一些单位科技资源对外服务能力不能适应地方企业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技术创新企业的需求。政府各决策部门也缺乏联席机制,造成部分资源重复浪费,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低下。(5)科技创新专家人员的管理机制不完善。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相关企业的专家,专业分类,专业水平的评价和服务能力等,薪酬机制、在崗时间等问题如何进行管理。
通过对T市当地制造业企业的深入调查了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技术公关难题,企业急需政府主导,设立专业技术服务型机构、平台,能有效解决科研型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技术困难,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促进主导产业附加值的提升,进而推动政府向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政府资源的共享。
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在“十三五”期间,要找准补齐短板,提高发展协调性,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思考体制存在问题。
(一)政府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规划布局
政府顶层设计,根据T市科技创新“115”行动计划、市科技局规划基本框架,面向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创新创业需求,完善、整合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规划布局,服务企业发展和技术升级,解决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需求。服务平台要进行职能分解,分解为专业的子系统,即实现科研数据共享、专业化服务、科技文献查阅共享、行业检测和技术转移等系统性服务。努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标准、检验检测、新品开发、工艺改进、产品推介和国际交流等系列化的优质服务。依托平台进行技术交易,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目前该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交易平台,建议逐步实现科技成果上市挂牌拍卖交易,突出公益性、服务性。 建立与国内各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联盟,吸引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大学产业园、重点实验室等,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健全制度
建立机制,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激励措施,利用市场手段,吸引和组织科技服务的集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由政府主导建设,实行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依托单位、共建单位负责人组成的理事会决策制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到独立、公正,贴近市场。
建立和完善新技术推广应用与成果转化促进机制,使先进的技术、工艺能有平台进行转化,促进产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入股、技术分红、期权等激励机制吸收和引进科技成果。通过平台,使从事技术创新的科技人员和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能及时享受到科技创新的成果,出台放宽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奖励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吸引、增强了高水平科技人员投身成果转化的动力,更为科技人员职务成果阳光、公正地转化保驾护航。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更有效地补齐科技创新这块第一短板,从而形成良性可持续的科技发展环境,为该市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联合相关职能部门拟定《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规定(草案)》,提出建立信息公开、共享等机制,从源头上减少重复立项和重复建设,提高科技公共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链,做亮产业特色,进一步放大该市公共平台的吸纳和集聚效应。
相关职能部门需建立有关平台建设的规章制度、服务守则、加盟条件、利益分配制度等规定,研究制定平台运行绩效指标体系。通过这些法规和制度,来构建资源共享体系,有力保障科技资源的共享。打通各子系统间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创新功能互补协作的瓶颈,同时,理顺自主创新与平台服务创新的协同关系,从而使化解瓶颈,真正融入创新“智高点”。职能部门有必要更进一步积极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方面改革,探索优化市场资源配置[3]。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联合制定、出台相关文件,释放创新红利,特别是在政策制定、平台搭建、金融服务、人才引进、环境配置等各方面加强建设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加快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建设[4~5]。
(三)内培外引的专业技术人员政策
智力是作为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了产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集聚。加强平台和国内外高校的联系,吸引和凝聚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注册平台,成为会员,在专家咨询、专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等系列技术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吸引、留住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平台智库成员,为T市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对于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优质科技成果,协商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进行绩效管理,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与我市企业需求有效嫁接。
积极探索行业专业团队式或整体式人才引进模式,提高高级适用人才的工作生活待遇,使其在T市有足够的事业发展空间,能安居乐业。
(四)经费支持
在经费上,以政府投入为主,依托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建设建立科技平台的投入资金稳步、优先增长机制。建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比重。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通过承担国家、省科技项目等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非国有科技资源开展社会化服务,推动企业和社会各界参股形式对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
(五)绩效评价
考核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对服务能力、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研究制定切合该市不同建设主体、不同服务功能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分类评估指标体系,重点在平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等方面设立评分标准。
加强动态管理和绩效考核,特别注重建立科技创新质量评估系统,建立与产业发展程度相结合的高效创新发展评价指标,将真正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具体量化,甚至是数字化解析。政府积极营造氛围,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将政府的扶持资金与平台运行与绩效挂钩,根据运行考核情况,对于考核合格的给予适当补贴,不合格的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摘牌处理。
由此,为更好地促进T市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通过政府主导、资源整合共享,构建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互补作用,形成管理协同机制。因此,建议:第一,积极整合T市各领域研究院、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推进开展技术指导、成果对接、转化工作。第二,加强对平台建设的分行业、专业指导。根据不同行业、专业区域经济的特点,明确平台的定位,建立各分平台开放资源共同协作和会商制度,明确各自的功能,共同推动地方创新资源的整合。第三,加快制定、完善有关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法规、经费投入机制、绩效考核机制。
小结
本文立足于T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动机和功能定位,从平台建设的定位、技术力量引进、经费来源与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建议。通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必将对T市的未来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挥重要作用。探索出符合市场规律的平台管理和运行机制,将平台之间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平台高效运转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T市经济发展的功能[6]。
通过对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协同机制的研究,剖析其在引才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一是在T市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查阅文件、资料收集等方法,发现存在平台分散、各自为政,相互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欠缺,积极构建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的平台为,包括“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公共创新平台等在内的人才政策体系。
二是政策推进响应机制。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机制,专业技术人才的激励机制和大型仪器共享机制等。
三是多样化的经费投入。不仅包括以政府为主的经费支持、启动,还有通过技术股权、企业入股等更加灵活的“柔性”方式,多种模式并举。
四是必须根据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水瓶的绩效考核对平台在册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发挥人才的真实作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丁珊.台州吹响第二方阵“进军号”[N].浙江日报,2016-04-05.
[2] 齐诚.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界,2016,(3).
[3] 谭瑞琮.积极创新,探索持续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之路——关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J].华东科技,2009,(10):64-67.
[4]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的模式及成功做法[J].中国农村科技,2015,(11):52-55.
[5] 戴年红,廖和平,李石新.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政策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12,(18):41-43.
[6] 王非非,许强.以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J].上海企业,2014,(11):56-59.
[责任编辑 刘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