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也闯红灯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u123456789zzuli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式过马路”被批为国人之顽疾、陋习,我认为至少这是一种缺少自律的不文明行为。我要说的是,闯红灯之类的不文明交通行为,其实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之所以被贴上“中国式”是因为我们闯红灯的特点,一人带头其他人跟上,没人带头就没人闯红灯,这叫一哄而上。其背后隐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的侵染,称为法不责众。为了整治“中国式过马路”,国内不少地方出台了给第一个带头闯红灯的人开罚单的办法,枪打出头鸟。然而,此法并不十分见效,因为中国人还有一个不受道德约束的坏毛病,你抓到了他就是不认账,到头来只能是一个扯落不清的无头案。于是乎,出头鸟没打着,笨鸟也飞了,广大人民群众依旧沿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正确路线继续前进,无一人掉队。由此可见,“中国式过马路”是蕴含着无数中国人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了的。
  真实的情况是,外国人也闯红灯,根据我对一些发达国家有意无意的观察,洋人闯红灯的次数并不少,只是,外国人闯红灯的方式、地点与我们不同。中国人为什么把外国人叫做“鬼子”,从过马路这点看,他们的确比我们“鬼”。站在悉尼中央区一个很繁忙的十字路口边,我用十分钟时间细数了六个红绿灯变换过程中,行人不按信号过马路的次数。说来可能你不信,竟然接近半数的行人不遵守信号指示。从人数的比例看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完全能够判断这个城市的道路状况是很糟糕的。但是,面对此情此境,你却感觉不到这里有多乱,依然井井有条,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我们的违章是群体事件,强行过马路。此时此刻,大家争先恐后,唯恐被大部队落下。加上过路的司机也毫不示弱,使上吃奶的劲儿按喇叭,冲着人群而去,顿时,路口乱作一团。而没有受过集体主义教育的“鬼子们”,个人顾个人,左瞅右看,见没车通过,几个大步跨过去了。一会儿一个,不一会儿又一个,其他人则我自岿然不动,闯红灯,那是你的事与我无关。
  想想就知道了,一个人强行过马路,他的背后还站着很多人,尽管一会儿还会有人冲出去,但看上去却是违规者少,遵规者众。我们正好走向了反面,在群众运动式过马路的一刹那,站在马路边静待绿灯的那些人,瞬间成为少数,显得极不合群,有点孤独,有时候我自己站在那里还挺尴尬。
  传统和文化就是这样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一时难以改变。面对这种差异,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把这事说得像天要塌下来一样。任何一种规矩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历练,过去中国人走路哪里还有左右之分,都是横七竖八,随个人之愿。上个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开展国民新生活运动,才开始告诫大家走路靠右行。红绿灯的出现更晚,之前就是一个警察手握红白相间的指挥棒,视马路上人车流量的情况挥舞一下,那还是在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而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一些老牌的工业国家,接受道路行走规则至少也有二百年了,骨子里流淌的血都与交通秩序交织在一起。即便如此,到了今天还是有人见缝插针,冲着马路的空当而去。
  大概是刚刚打开国门的时候,有幸出国到发达地区转悠一圈回来的人,无不赞叹那里的人们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有一个出现无数次的画面,前方路口的信号灯是红色,但是没有车通过,马路上空空如也。令人感动的是站在马路边等待过马路的人,依旧静静地站在那里,直到绿灯亮了。这样的场景我见过,那是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一个近于黄昏的时候,几位老人站在红色的信号灯前,此时,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但是,老人们一直等着。当时,风还挺大,甚至吹得老人们有些站立不稳。那一刻,我很受感动,眼泪都流了下来。打那以后,我没有再闯过一次红灯,这是真的。
  需要说到的是,规章制度的推行顺利如否,还要看其合理性。已经有人指出目前我们不少交通规则的制定,过于理想化,缺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有的则是大而化之,草草应付了事;还有不是以人为本,过多考虑机动车的通行速率,愚昧和落后地以机动车的堵与不堵衡量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一味压缩人行道的空间,给机动车让路。比如,一条双向八车道的马路,给行人留出来的红色信号灯的时间只有短短的9秒钟。上了年纪的老人,腿脚不大利索的行人,不要说一个信号灯过不去,给他们两个信号灯的时间,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未必过得去。就是那些年轻力壮腿脚麻利的人,也要三步并作两步跑,使出百米冲刺的劲儿,方可安全抵达彼岸。过不来的行人就被密密麻麻的车流挡在马路中间,像一只在海上航行遇上18级飓风的小船,随时都有被吹翻的危险。那种恐惧不经过千锤百炼是无法承受的。
  在悉尼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正在步履蹒跚地过马路,还不到中间红灯就亮了。这时候,一辆小汽车冲老人而来,还按了喇叭。行动不便的老人不干了,举起手中的拐杖砸向汽车。也有路人过来给老人帮腔,指责开车人的无礼。要知道,在很多国家开车按喇叭是骂人的行为,等于挑战对方,老人当然不干。备受指责的司机只得下车,给老人道歉并扶着老人过了马路。
  据统计,运行在中国城市的小汽车喇叭最容易出毛病,因为中国司机喜欢按喇叭,大约是德国司机的80倍。确实,走在马路边会时常被叫个不停的汽车喇叭聒噪得心烦意乱,有一种要骂人甚至打人的冲动。
其他文献
国家权力不可能是绝对的、无所不在的、万能的,它只与人的一部分生活有关。还有一部分,则完全是个人的私密部分,国家机器无权干预。  (上接2014年2月号第23页)  A如果说迪特在酒吧受到了金钱效用的启蒙,那在另一家高档酒店的经历,则让他受到了更猛烈的第二波冲击。迪特在这里大开眼界,原来金钱可以让人如此醉生梦死,奢靡到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这家酒店看起来很像现在的一些高级私人会所,隐密性和私人化的
期刊
患了焦虑症,试试《红楼梦》里的好偏方  大刘到医院本意是去败火的,没想到医生却让他填了一份心理测试表。测试表明他患上了焦虑症。可不是焦虑么?自从买了房子,他就没睡过一个好觉,怕房价下降吃了暗亏,怕利率调整还款更多,怕工作出错还不上房贷……处事越来越小心,业余越来越不愿出门……这可怎么办呢?  医生给他开了张药方:龙眼(也叫桂圆)10克,配冰糖适量,炖服,或将龙眼泡茶、煮粥、泡酒服用。每日2?3次。
期刊
打我记事起,家就是一个窟窿,一个永远探不到底儿的穷窟窿。我趁着蚯蚓般细弱的洋油灯朝里望,满是窝窝头的嘲笑、碎补丁的奚落,我多想狠狠地抛弃它们啊——可它锈在我脑海里剥都剥不开。  我一直觉得“少不更事”这个词套在我身上是不合适的。我总是站在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看人们颠沛流离、憔悴困顿的样子,试图从这里打开生活的布袋角,看看里面到底都装了什么狗杂碎。我看过很多作家穿过那段时光的隧道,他们似乎都用了同
期刊
记忆是朵商机花  郭秋霞的人生有多次转变机遇,第一次的选择权在父亲手中。  郭父曾是一名飞行员。转业时,谁也没想到他会拒绝营区安排的花园洋房、高薪岗位,带着一家老小回到家乡山东菏泽。  郭秋霞记得,回来那天天寒地冻,屋里连个暖气片都找不到,姐仨冻得瑟瑟发抖。办事员好不容易弄来个炉子和煤球,晚上把门窗关紧,生上火,一心想让这远道而来的一家子睡个暖和觉。结果大半夜,郭秋霞的姐姐因严重煤气中毒被送医,差
期刊
一次,乘车回乡下老家。下车后,天色已黑,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我用力睁大眼睛,看看周围还有没有出租车。看来看去,终于看见了一辆三轮车,几个人正围在旁边,好像是讨价还价的样子。我心里想,没戏了,那开车的肯定不会拉我了,因为那是几个人,拉他们,他会挣得多。这样一想,就坚定了步行回家的念头。  走就走,不就是8里路吗?就当是竞走了。可是,就在我走了不多远时,那辆三轮车突然从我背后超过我,然后就停在我面前,
期刊
沪漂  1998年春节,王正魁一个从上海回山东苍山的发小约他去喝酒。发小在上海呆了两年,一看就知道挣了大钱:头发溜光,皮鞋铮亮,羽绒服是电视上播过广告的名牌,再看看自己,棉袄、棉裤、棉鞋都是媳妇做的,两下一比较,自己就是个土老冒。王正魁既羡慕又自卑,酒量一向不错的他那天很快就醉了。  当晚,王正魁辗转反侧睡不着,和媳妇周勤商量,靠这几亩地种不出啥出息来,不如咱也南下淘金去吧。夫妇俩兴奋得一夜没睡。
期刊
@白岩松 1+1=2,这多简单,没压力的情况下,谁都知道。但环境稍有改变,1+1=3会得到好处,就会在一瞬间,让相当多的人脸不红心不跳地脱口而出1+1=3,这就是现状。只要假话、空话、套话占据上风,我们的命运就会随时可能被逆转。  @苏岑 会哭的孩子有人哄,因为他敢用最直白的方式提要求。大家都喜欢直性子,因为简单直白的表述是表达信任的方式,拐弯抹角的话语反而刻画了距离。含蓄,也是一种疏远。别让人猜
期刊
营销总监死后  一个营销总监死后,和上帝喝茶,上帝认为他太能说了,会打扰天堂的幽静,于是就把他打入了地狱。  刚过了一个星期,阎王就满头大汗找上门来说:“上帝呀,赶紧把他弄走吧。”  上帝问:“怎么回事?”  阎王说:“地狱的小鬼们都被他激活了,天天开晨会,讲梦想,谈发展规划,跳团队舞,弄满意度。我说话都没人听,他还要我做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目标设定、薪酬设计、绩效考核,还说地下工作者也要注重形象
期刊
·写在前面·  她们,是一个群体,或许没有叱咤风云的壮举,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凭着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基层的黄土地上,开成了一朵向阳花。  她们,是基层妇女的领头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她们,更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她们的名字叫妇代会主任。  本期始,我刊和你一起品读她们的璀璨人生。  老宋其人  初见老宋的情景,就像《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站在大门口
期刊
昨晚上和王主席等一起吃饭,席间他几次出去接夫人的电话,于是勾起了关于他的那些个怕老婆的故事——  他终于买车了,是一部红色两厢尼桑,一看就是个女性车。可是你不服不行,人家总能自圆其说,给我们讲述他如何斗智斗勇,让夫人同意把他本人中意的红色尼桑开回家。席间很多人插科打诨,但是看得出,人家就是晒自己的幸福。爱真的很简单:你自己心甘情愿为爱着的人付出,而且还很幸福。  崔校长讲,当年刚刚工作的时候,王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