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工黄体期促排方案和两种克罗米芬促排卵微刺激周期体外培养(IVF)/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在卵巢功能减退患者中治疗后的临床参数(卵母细胞早排率、获卵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累计妊娠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本中心数据库中卵巢功能减退患者共180治疗周期,在月经第3天B超监测窦卵泡数目、直径,检查基础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值。当窦卵泡直径<8 mm,FSH<15 IU/L,E2<280 pmol/L时,随机选择促排卵方案,其中A组:克罗米芬(CC)早期使用5 d组60例,患者从月经第3天开始,克罗米芬50 mg/d,口服5 d,同时予以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B组:克罗米芬持续使用组60例,患者从月经第3天开始,克罗米芬50 mg/d,口服至扳机日;同时予以HMG促排卵;C组:人工黄体期组60例,患者从月经第3天开始,予以安宫黄体酮6 mg/d,口服至取卵日,同时予以HMG 150 U/d促排卵。当优势卵泡直径≥16 mm,平均每个优势卵泡E2≈1 100 pmol/L时,于当天20∶30肌注0.1 mg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α)诱发排卵,34~36 h后取卵。克罗米芬早期使用5 d组患者扳机日子宫内膜达到8 mm,予以新鲜周期移植;其中克罗米芬持续使用组、人工黄体期组因子宫内膜容受性问题,所得胚胎均予以玻璃化冷冻,待以后行解冻周期移植。
结果三组基础FSH值、窦卵泡数、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克罗米芬持续使用组、人工黄体期组卵母细胞早排风险、获卵数、优胚数、累积妊娠率与克罗米芬早期使用5 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黄体期组的获卵数,优胚数与克罗米芬持续使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控制性超排卵(COH)过程中持续使用克罗米芬+HMG促排卵或采用安宫黄体酮+HMG促排卵方案可显著减少卵母细胞早排风险,但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较大,所有患者需全胚冷冻,但能降低卵母细胞早排风险,提高优质胚胎率,从而提高累计妊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