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内控模式是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针对高效性及财务管理科学规范性的重要措施,也对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及其职能作用的发挥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简要介绍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提出一些兼具实践创新性与科学合理性的新策略来提高其控制水平。
加强内部控制是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效果及财务资金有效利用率的主要手段,也是降低事业单位管理风险、优化内部结构及加强内部监管的重要途径,因此,事业单位应在概括当前其内部控制管理难题及探究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制度、思想及手段等多种层面来提高其内控评价的有效性。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特征
(一)公共服务性较强
公共管理与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各项活动费用的主要来源,加强内部控制的本质是提高国家资产的有效利用率,有效避免国家资产的损失。另外,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其内部管理效率与公共服务水平,助推了和谐社会建设。
(二)非盈利性
事业单位管理目标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而非谋取经济利益。加强内控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也实现了资金价值最大化及财务风险的最小化。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思想上的轻视
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并没有系统专业的学习经济及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对内部控制核心内容及职能作用的认知也不全面,低估了其对事业单位管理目标的影响力,思想上的轻视及内控机制的落后也降低了其内控管理水平。还有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监督管理,造成了内部控制工作的形式化与低效性。另外,部分事业单位不断缩小内控管理部门岗位编制,减少其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总投入,将内控排除在其日常管理工作体系之外,弱化了相关人员内控意识与责任意识,持消极敷衍工作态度的内控人员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选择置之不理的处理方式,降低了各部门配合内控工作的积极性,无形之中增加了内控工作开展的阻力与风险。
(二)内控机制的不完善
许多事业单位继续使用原有内控管理机制,没有根据其规模的增大、职能的增加、体制改革的深化及相关法律的调整等来及时调整完善内控管理机制,降低了内控管理机制的先进有效性。同时,内控机制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内控管理流程的繁琐性及内控要求的不一致性也降低了内控管理水平。另外,内控监督机制也没有落实到位,监督机制执行力较弱,降低了内部管理机制的平衡有效性。
(三)内控人才紧缺
部分内控人员专业能力与工作能力有限,缺少职业规划及创新意识,无法高质量完成内控任务。同时,受现有人事制度的影响,事业单位内控人才数量不足与工作量大之间的矛盾也不断被激化,少数事业单位让其他岗位人员来兼任内控工作,但是因内控工作繁琐复杂、人员精力有限等多种原因,内控工作进展缓慢。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与优化策略
(一)转变思想
事业单位领导应积极参加内部控制、管理及财务等方面的交流研究会,经常阅读内控管理相关书籍,了解掌握内部控制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变对内控工作的轻视心理,将内控纳入其日常管理范畴,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内控工作研讨会、增加内控人员编制、更新办公软件设备等途径来强化全体员工内控意识,强化内控人员成就感,促使其端正工作态度,高标准完成内控任务。另外,内部控制涉及事业单位的预算、采购等多种业务,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传播的快速便捷性则会直接影響其信息资源共享效果及不同部门配合结果,这也促使领导在提高对内控关注度的同时,通过制定决策、运用现代化办公软件等途径来提高各部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及配合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内控环境的优化。
(二)完善内控机制
事业单位应邀请财务、内控及互联网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其内控管理机制及管理模式进行实地调研与专业分析,概括内控制度体系存在的漏洞,并在结合事业单位管理现状、性质职能等基础上来提出针对有效的解决方案,提高了内控机制的合理有效性,为扩大其对内控方向与效果的促进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应完善内控监督机制,确定内控制度执行标准与目标,提高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的独立性,负责具体执行内控监督机制,为内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另外,事业单位还应完善内部制约机制,明确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不同岗位的职责范围、工作要求,让不同岗位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约束、相互监督,通过公布绩效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方式来促使其明确工作要求与工作目标,对于考核不合格或者工作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处罚,从而给予其适当的工作压力与紧张感,增强了其工作积极性。最后,事业单位还应完善内部风险机制,根据其主要职能、管理现状及社会环境等来探究并总结其管理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危害较大或发生率较高的风险,对主要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控制措施等,并对每一次风险应对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将各种风险发生率及破坏性等都控制在极低范围之内。
(三)重视内控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内控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人员数量的增加及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两部分。事业单位应增加招聘人员数量,优化内控人员结构,避免因工作量太大而降低工作要求等情况的发生。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完善与落实内控人员培训及考核奖惩机制,定期组织内控人员参加内控管理、财务、网络等方面的培训,讲解更多工作方法与技巧,共同提升其职业素养、工作能力及网络素养。在培训结束之后,单位还应组织内部测评的方式来检测培训结果,对于测评结果较差的员工采用重新培训考核的方式来促使其掌握更多专业知识。最后,还应对在内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通过评优评选、发放奖金等方式来提高其参与培训的热情,从而实现了培训效果及员工工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四)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
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内控软件设备等维修保养力度,购买功能性能更优的设备软件,定期检查维修内控基础设施,为内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另外,内控信息化建设也意味着其对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软件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但是由于计算机系统自身系统缺陷、黑客攻击、病毒传播等多种原因,财务会计等重要信息存在被窃取泄露的风险,这也促使事业单位完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规范系统操作流程,落实追责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内控系统、安装防火墙、建立病毒数据库、更新病毒查杀软件及运用加密技术等途径来提高重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管理机制与要求来使用计算机系统,比如,不能随意使用未经病毒查杀处理的U盘等。最后,还应提高内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拓宽内控相关部门信息沟通互动途径,对内控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运用反馈,提高数据信息的时效性与有效性。
(五)合理利用内控成果
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开展内控工作总结分析会议,对当前已经取得的内控成绩进行分析,分析当前内控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探寻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总结其工作经验,并在结合事业单位管理总目标的基础上来制定针对具体性的阶段目标,提高内控对其他业务的影响力。另外,事业单位领导还应从全局出发来统筹与协调内控、财务等不同的工作,提高内控工作的持续性与整体性。
四、结语
正视原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模式的弊端与漏洞,充分认识到优化内控策略对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目标的重要意义,通过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内控队伍建设、推进内控信息化发展及更新思想观念等途径来提高内控有效性,为发挥其对事业单位及社会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奠定了基础。(作者单位:浙江新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加强内部控制是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效果及财务资金有效利用率的主要手段,也是降低事业单位管理风险、优化内部结构及加强内部监管的重要途径,因此,事业单位应在概括当前其内部控制管理难题及探究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制度、思想及手段等多种层面来提高其内控评价的有效性。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特征
(一)公共服务性较强
公共管理与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各项活动费用的主要来源,加强内部控制的本质是提高国家资产的有效利用率,有效避免国家资产的损失。另外,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其内部管理效率与公共服务水平,助推了和谐社会建设。
(二)非盈利性
事业单位管理目标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而非谋取经济利益。加强内控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也实现了资金价值最大化及财务风险的最小化。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思想上的轻视
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并没有系统专业的学习经济及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对内部控制核心内容及职能作用的认知也不全面,低估了其对事业单位管理目标的影响力,思想上的轻视及内控机制的落后也降低了其内控管理水平。还有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监督管理,造成了内部控制工作的形式化与低效性。另外,部分事业单位不断缩小内控管理部门岗位编制,减少其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总投入,将内控排除在其日常管理工作体系之外,弱化了相关人员内控意识与责任意识,持消极敷衍工作态度的内控人员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选择置之不理的处理方式,降低了各部门配合内控工作的积极性,无形之中增加了内控工作开展的阻力与风险。
(二)内控机制的不完善
许多事业单位继续使用原有内控管理机制,没有根据其规模的增大、职能的增加、体制改革的深化及相关法律的调整等来及时调整完善内控管理机制,降低了内控管理机制的先进有效性。同时,内控机制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内控管理流程的繁琐性及内控要求的不一致性也降低了内控管理水平。另外,内控监督机制也没有落实到位,监督机制执行力较弱,降低了内部管理机制的平衡有效性。
(三)内控人才紧缺
部分内控人员专业能力与工作能力有限,缺少职业规划及创新意识,无法高质量完成内控任务。同时,受现有人事制度的影响,事业单位内控人才数量不足与工作量大之间的矛盾也不断被激化,少数事业单位让其他岗位人员来兼任内控工作,但是因内控工作繁琐复杂、人员精力有限等多种原因,内控工作进展缓慢。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与优化策略
(一)转变思想
事业单位领导应积极参加内部控制、管理及财务等方面的交流研究会,经常阅读内控管理相关书籍,了解掌握内部控制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变对内控工作的轻视心理,将内控纳入其日常管理范畴,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内控工作研讨会、增加内控人员编制、更新办公软件设备等途径来强化全体员工内控意识,强化内控人员成就感,促使其端正工作态度,高标准完成内控任务。另外,内部控制涉及事业单位的预算、采购等多种业务,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传播的快速便捷性则会直接影響其信息资源共享效果及不同部门配合结果,这也促使领导在提高对内控关注度的同时,通过制定决策、运用现代化办公软件等途径来提高各部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及配合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内控环境的优化。
(二)完善内控机制
事业单位应邀请财务、内控及互联网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其内控管理机制及管理模式进行实地调研与专业分析,概括内控制度体系存在的漏洞,并在结合事业单位管理现状、性质职能等基础上来提出针对有效的解决方案,提高了内控机制的合理有效性,为扩大其对内控方向与效果的促进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应完善内控监督机制,确定内控制度执行标准与目标,提高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的独立性,负责具体执行内控监督机制,为内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另外,事业单位还应完善内部制约机制,明确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不同岗位的职责范围、工作要求,让不同岗位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约束、相互监督,通过公布绩效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方式来促使其明确工作要求与工作目标,对于考核不合格或者工作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处罚,从而给予其适当的工作压力与紧张感,增强了其工作积极性。最后,事业单位还应完善内部风险机制,根据其主要职能、管理现状及社会环境等来探究并总结其管理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危害较大或发生率较高的风险,对主要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控制措施等,并对每一次风险应对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将各种风险发生率及破坏性等都控制在极低范围之内。
(三)重视内控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内控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人员数量的增加及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两部分。事业单位应增加招聘人员数量,优化内控人员结构,避免因工作量太大而降低工作要求等情况的发生。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完善与落实内控人员培训及考核奖惩机制,定期组织内控人员参加内控管理、财务、网络等方面的培训,讲解更多工作方法与技巧,共同提升其职业素养、工作能力及网络素养。在培训结束之后,单位还应组织内部测评的方式来检测培训结果,对于测评结果较差的员工采用重新培训考核的方式来促使其掌握更多专业知识。最后,还应对在内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通过评优评选、发放奖金等方式来提高其参与培训的热情,从而实现了培训效果及员工工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四)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
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内控软件设备等维修保养力度,购买功能性能更优的设备软件,定期检查维修内控基础设施,为内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另外,内控信息化建设也意味着其对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软件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但是由于计算机系统自身系统缺陷、黑客攻击、病毒传播等多种原因,财务会计等重要信息存在被窃取泄露的风险,这也促使事业单位完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规范系统操作流程,落实追责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内控系统、安装防火墙、建立病毒数据库、更新病毒查杀软件及运用加密技术等途径来提高重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管理机制与要求来使用计算机系统,比如,不能随意使用未经病毒查杀处理的U盘等。最后,还应提高内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拓宽内控相关部门信息沟通互动途径,对内控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运用反馈,提高数据信息的时效性与有效性。
(五)合理利用内控成果
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开展内控工作总结分析会议,对当前已经取得的内控成绩进行分析,分析当前内控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探寻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总结其工作经验,并在结合事业单位管理总目标的基础上来制定针对具体性的阶段目标,提高内控对其他业务的影响力。另外,事业单位领导还应从全局出发来统筹与协调内控、财务等不同的工作,提高内控工作的持续性与整体性。
四、结语
正视原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模式的弊端与漏洞,充分认识到优化内控策略对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目标的重要意义,通过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内控队伍建设、推进内控信息化发展及更新思想观念等途径来提高内控有效性,为发挥其对事业单位及社会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奠定了基础。(作者单位:浙江新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