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金媚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有这样一段阐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在保证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从小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在我们的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存款利率、彩票中奖、个人所得税等问题.又如,让学生了解一周内工厂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了解商品的价格,计算商店的收入和支出,规划商店的发展未来,帮助商店计算赢利和亏损……这些贴近我们生活的问题,在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中经常看到,我们应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这些事例,并进行数学的思考.当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搜集素材并且自己编写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受“传道、授业、解惑”思想的影响,教师成了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使得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兴趣和激情.据调查问卷,学生认为:最枯燥、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数学列首位.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的呢?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针对此种现象,《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时,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在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一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考虑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上课时我有计划地将生活中遇到的生活问题带到课堂来,请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例如:在教学“购物中的选择方案”时,课前教师介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从2011年5月1日起商品房销售实行一套一标价,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后,可以自行降价,打折销售,但涨价必须重新申报,某市的一位开发商对一楼盘准备以每平方米4500元的均价对外销售,但由于国家新政策的出台,购房者都持币观望,为了加快资金周转,房地产开发商给予以下两种优惠方案供你选择:(1)打9折销售.(2)不打折,但送三年的物业管理费和停车费,物业管理费是每月1.2元/米,停车费每月是60元.如果你是一名无房户,准备在开发商开盘时购买一套120米的住房,请问你会选择哪一种优惠方案?教师抛出问题后,要求学生课后去查有关资料,收集有关房价变动的信息,了解目前我国房地产的现状,关注国家有关住房建设的新政,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计算,选择最佳的购房方案.通过这样的课堂情境设计,一下子拉近了数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从而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的时事政治,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不仅代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几何也与我们形影不离,在生活中几何图形的应用真是无处不在,人们利用几何图形的种种特性来方便我们生活.特别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几何图形已经成了生活中的“常客”,处处都有几何图形的身影,比如说:三角形的自行车架,圆形的窨井盖和汽车轮子,圆柱形的花盆等等,这种种说明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不可分割的.如:我在上黄金分割时,先用课件介绍黄金分割的应用,让学生从实物中感受黄金分割的存在.如五角星的各条边就是按黄金分割来划分的,还有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筑物中几乎都包含“黄金分割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帕特农神殿、中国故宫、法国巴黎圣母院等,这些著名的古代建筑,利用黄金分割原理进行设计,布局合理、风格各异,给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我在上“图形中的对称”时,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飞机、蝴蝶和天安门的实物图等,让学生观察、去欣赏、去想象,使学生知道,对称无处不在.这样的情境导入,把生活情景与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责任编辑黄桂坚)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有这样一段阐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在保证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从小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在我们的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存款利率、彩票中奖、个人所得税等问题.又如,让学生了解一周内工厂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了解商品的价格,计算商店的收入和支出,规划商店的发展未来,帮助商店计算赢利和亏损……这些贴近我们生活的问题,在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中经常看到,我们应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这些事例,并进行数学的思考.当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搜集素材并且自己编写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受“传道、授业、解惑”思想的影响,教师成了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使得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兴趣和激情.据调查问卷,学生认为:最枯燥、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数学列首位.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的呢?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针对此种现象,《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时,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在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一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考虑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上课时我有计划地将生活中遇到的生活问题带到课堂来,请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例如:在教学“购物中的选择方案”时,课前教师介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从2011年5月1日起商品房销售实行一套一标价,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后,可以自行降价,打折销售,但涨价必须重新申报,某市的一位开发商对一楼盘准备以每平方米4500元的均价对外销售,但由于国家新政策的出台,购房者都持币观望,为了加快资金周转,房地产开发商给予以下两种优惠方案供你选择:(1)打9折销售.(2)不打折,但送三年的物业管理费和停车费,物业管理费是每月1.2元/米,停车费每月是60元.如果你是一名无房户,准备在开发商开盘时购买一套120米的住房,请问你会选择哪一种优惠方案?教师抛出问题后,要求学生课后去查有关资料,收集有关房价变动的信息,了解目前我国房地产的现状,关注国家有关住房建设的新政,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计算,选择最佳的购房方案.通过这样的课堂情境设计,一下子拉近了数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从而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的时事政治,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不仅代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几何也与我们形影不离,在生活中几何图形的应用真是无处不在,人们利用几何图形的种种特性来方便我们生活.特别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几何图形已经成了生活中的“常客”,处处都有几何图形的身影,比如说:三角形的自行车架,圆形的窨井盖和汽车轮子,圆柱形的花盆等等,这种种说明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不可分割的.如:我在上黄金分割时,先用课件介绍黄金分割的应用,让学生从实物中感受黄金分割的存在.如五角星的各条边就是按黄金分割来划分的,还有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筑物中几乎都包含“黄金分割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帕特农神殿、中国故宫、法国巴黎圣母院等,这些著名的古代建筑,利用黄金分割原理进行设计,布局合理、风格各异,给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我在上“图形中的对称”时,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飞机、蝴蝶和天安门的实物图等,让学生观察、去欣赏、去想象,使学生知道,对称无处不在.这样的情境导入,把生活情景与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