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暄:情系刑法的“90后”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fPr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在人民大会堂,91岁的高铭暄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面对这至高荣誉,这位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说:“这是党和国家给我的恩典,我感到幸福和光荣。这要归功于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和一直帮助支持我的中国人民大学及师生。”
   作为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高铭暄全程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的制定,为中国刑法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1954年对于26岁的高铭暄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当年9月,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刑法的起草工作随之被提上日程。刚刚在人大法律系留校任教不久的高铭暄被抽调至刑法起草小组,和其他20多人一起开始我国第一部刑法的起草工作。
   从1954年到1979年,历经25年、38稿,在历史跌宕中,高铭暄全程参与并见证了我国第一部刑法典的诞生:刑法起草小组从国内外广泛收集资料,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刑事审判材料就有1万多份,苏联、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美國、德国、法国、日本等多国的刑法典被一一翻译,连唐律、清律都摆上了案头。“一方面借鉴,一方面还要自己总结经验,作为刑法起草的参考。”高铭暄回忆说。
   1979年7月1日,刑法草案在人民大会堂表决通过,掌声雷动。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高铭暄激动地说:“我们的劳动没有白费,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刑法典,刑事诉讼终于有法可依了!”
   此后数十年间,无论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出台,还是对刑法修正案的反复讨论,高铭暄都参与其中,付出心血。他还多年在中国法学会、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国际刑法学协会等担任重要职务,从事大量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工作。
   作为“刑法学泰斗”,高铭暄最珍视的还是那三尺讲台。他总说:“我就是一名普通教师,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就矢志不渝。”
   多年来,高铭暄为学生教授中国刑法、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刑法前沿问题等课程。“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从教半生,高铭暄获得不少荣誉,对教育事业始终钟爱如一。
   教学之余,高铭暄笔耕不辍,共主编7部有关刑法学的教材,著有8部专著,主编或参与著述100多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如今,尽管已眉发花白,“90后”的高铭暄依旧精神矍铄。他还在指导3名博士生,忙着写文章、做法律咨询和讲座,闲暇时还在微信朋友圈“打卡”学英语。“只要身体可以,我就要继续做工作、提升自己,活到老学到老。”他笑着说。
   在高铭暄看来,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规范条例不断出台,法律工作者需要加紧学习,才能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不落后于时代。特别是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极端犯罪、生态环境等新领域更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
   高铭暄也致力于中国刑法的国际化,盼望着中国刑法走向世界。他说:“我们要让外国人知道中国的刑法很系统、很完备,有不少好经验。同时也要了解其他国家的经验,促进交流。”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让人民权利得到保障,让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制裁。”回顾一生的奋斗历程,高铭暄依然充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今后我还要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和法学界同仁一道,努力推动法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为我国法学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其他文献
当选院士以后可以不用退休了,可以继续为我所热爱的生态学工作了。我无法想象如果真的从工作中退了下来将会如何?生态学是我的生命,离开工作、离开生态学,也就没有了我的生命。  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但关键的没几步,北師大的求学生涯对我来说就是个关键。  我最大的本事就是屁股坐得住,干事情认真不偷懒。  浩瀚的数据只有经过分析整理才能得出初步的结果,经过去粗取精才成为理性结论,最后才能表述为框架齐整、逻辑严
期刊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颁奖。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1月10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因为他们的到来,显得格外的星光熠熠。   他们中有滿头银发的长者,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作为科技界的杰出代表,他们站在了领奖台上,捧起了属于他们的荣誉——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
期刊
至高荣誉,实至名归。   94岁的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85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两位院士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奖章、证书时,北京人民大会堂掌声雷动。   这掌声是对两位老人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感谢,更是对他们身上闪耀的至诚报国、无怨无悔,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的感佩和赞誉。   爱国是科学
期刊
奥托·斯特恩是德国—美国核物理学家、实验物理学家。他发展了核物理研究中的分子束方法并发现了质子磁矩,获得了194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托·斯特恩1888年2月17日生于德国上西里西亚省的索劳,1892年与父母移居布累斯劳,在那里上了中学。斯特恩从1906年开始学习物理化学,1912年在布累斯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在布拉格大学结识了爱因斯坦,后来跟随他来到苏黎世大学,1913年在苏黎世的埃
期刊
1月7日,歷时3年竣工的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该博物馆是中国首个海塘遗址博物馆。   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包括遗址展示厅、海塘文化厅、临展厅和江干区非遗厅(馆),是全面展示杭州钱塘江海塘文化,集收藏、研究、体验、教育为一体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
期刊
“林科人有一种热爱林业的情怀,从他们的微信名‘林海信步’‘林海狩猎’‘林海悠然’等可以见证,于是我把自己的微信名改为‘林海一棵树’,希望自己也能感受到这种热爱和情怀。”2019年12月14日,在太原召开的山西省林业和草原科技工作会上,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樊兰英作为科技青年人才代表在会上的发言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林业人。 1 循着科技的足迹   年少时,樊兰英的内心便燃起了这样一盏灯:用所学服务科技
期刊
“人民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是推动我深入研究的很大动力”。很多同期的科学大家都是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深厚的家国情怀。对于出身贫穷,受过旁人许多照拂的曾庆存来说,这种情怀更甚。他不止一次感叹:“没有党、没有新中国,我哪能上大学!当时就一个念头,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采访那天,谈起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至高荣誉,他坦言:我很平静,只是深感国家给的荣誉太多,受之有愧。迎难而上
期刊
弗雷德里克·桑格是一位英国生物化学家,曾经在1958年及198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第四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以及唯一获得两次化学奖的人。   桑格在1955年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完整地定序出来,同时证明蛋白质具有明确构造。他利用自己新发现的桑格试剂(Sanger's reagent),将胰岛素降解成小片段,并与专门水解蛋白质的胰蛋白酶混合在一起。再将一部分混合物的样本置放于滤纸的一面,并利用一
期刊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公布了我国科技界顶级奖项,山西省参与攻关的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根据《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山西省相关单位与省外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产学研合作完成的7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山西省测绘工程院参与完成的“中国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及其推广应用”项目
期刊
1月10日~11日,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9年工作,部署2020年重点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胜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以优异成绩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作工作报告。   王志刚指出,2019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