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ycong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著名导演诺兰的新电影《敦刻尔克》正在热映,电影再现了二战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成功转移了约33万人。事实上,早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在距离欧洲万里之遥的中国,已经发生过一场影响整个二战格局的大撤退—宜昌大撤退。通过川江航道,大量人员及战时物资进入中国的大后方,从而奠定了全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胜利基础。因此,有人将宜昌大撤退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川江航道 差点儿置中国于死地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进出四川的通道就成了抗战的重要运输线。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水路交通就成为最重要的倚仗。而宜昌以上的三峡航道狭窄,滩多浪急,险象丛生,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所有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西行的大船,当时都不能直达重庆,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下船“换乘”,换上能走长江三峡的大马力小船,才能继续溯江进川。川江航道的这种特殊性,差点儿置中国于死地。
  1938年10月,战事告急,距宜昌仅300公里的华中重镇武汉沦陷,大批人员物资从华东、华中、华北地区涌向宜昌,等待被转运到大后方四川。只有10万人口的宜昌城被滚滚而来的难民挤满,各种滞留人员最多时达3万人。随着源源不断的人流涌入宜昌的,还有各种大型设备、器材、军工物资等。1938年秋天,宜昌江边数里长的空地上,已被密密匝匝的各种急待转运的货物塞得水泄不通。这数万吨战略器材是整个中华民族工业的精华,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如果不及时入川,后果不堪设想。
  而此时,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33集团军,正在汉水防线阻击日军,几十万出川增援的军队和装备,也急待通过川江航线,奔赴战场。更为严峻的是,这年10月中旬以后,长江上游还剩40天左右的中水位,较大轮船尚能航行,过后便是漫长的枯水期,大型设备根本无法入川。也就是说,所有的人和货都必须在40天内运走。宜昌,川江航线的终点,此时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生死的一道起跑线。
  日军已经开始向宜昌进发,日机也开始对宜昌进行轰炸。在40天的时间里,要把滞留在此的人员和战略物资撤退到后方,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按照当时川江航线的运输能力,要完成这场抢运,需要一年的时间。
  成功撤退 绝境中诞生奇迹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是45岁的卢作孚,他创办的民生公司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本人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抗战爆发后,他被任命为交通部次长,并被委任为国民政府运输联合办事处主任,主管水陆运输。
  1938年10月23日,卢作孚到达宜昌。就在半个多月前,他的远见和坚持已经为宜昌大撤退埋下了伏笔—他设法拒绝了国民政府军政部的命令,命令要他将民生公司所有船只一律开到武汉长江下游田家镇凿沉,用以封锁江面,阻拦日军军舰沿长江进犯武汉。卢作孚反对这种自毁家园以断敌路的做法,他要竭尽全力组织他的船队参加抗日救亡。
  正因为还有这些被保留下来的船队,宜昌大撤退最终得以实现。一抵达宜昌,卢作孚就连夜组织民生公司员工开会。会议持续了一个通宵后,一份严密、合理而又紧凑的运输计划终于出炉—将宜昌至重庆分为三段航行,宜昌至三斗坪,三斗坪至万县,万县至重庆。除大型设备、重要物资用专船直运重庆、再从重庆运送奔赴抗日前线的将士外,其他的轮船进行分段抢运。鉴于三峡航道地形复杂,不能夜航,只能抢在白天航行、晚上装卸。为此,卢作孚在三峡航线增添了数个码头和转运站,临时增加码头搬运工3000多人和大量三峡险滩段纤夫,征用木船850艘,昼夜不停地装卸运输。
  此外,卢作孚还决定,在调度策略方面,公营厂矿机器、工具、原料及公务人员一律优先运送;军工厂的设备、人员等由他们上级派人到宜昌组织办事处统一规划,避免了“谁也不让谁”的争执;各船客位除了公务员需要紧急搭乘之外,应尽量留出舱位,由轮船公司根据登记名次公开安排售票;将二等以上舱铺全改为坐票,让达官贵人与平民同舱,这样能增加一倍以上的载客量;票价降低,公教人员半费、难童免费,货物设备只收1/10。
  10月24日,第一艘滿载着物资和人员的轮船启航,开出宜昌港,几百名孤儿难童在卢作孚的亲自护送下第一批上船。在此后的30多天里,在滔滔川江上,冒着日机频繁轰炸的危险,24艘轮船、850只木船不停地在峡江来回穿梭。到1939年12月初,江水低落,喧闹的宜昌城突然安静下来。卢作孚独自一人在宜昌码头巡视了很久,码头上,剩下的就是些零碎废铁,人员已被撤运一空,宜昌大撤退结束了。
  彪炳史册 撤退孕育最终胜利
  在整个大撤退期间,民生公司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损失轮船16艘,116名公司员工牺牲,61人受伤致残,经济上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但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大撤退期间,民生公司运送部队将士、伤兵、难民等共计150万余人,货物100万余吨,仅抢运的军工设备就有兵工署的22厂、23厂、24厂、25厂、巩县分厂、汴厂和金陵兵工厂、南昌飞机厂等14个,还有大量的其他工业设备和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机构、国家文物的物资。卢作孚公司抢运的这些器材物资,很快组织起钢铁厂、兵工厂、纺织厂,从而保存了中国工业的命脉,为抗战胜利和大后方建设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1938年民生公司从宜昌抢运出的一船船重要物资,胜过了百万甲兵。
  亲身经历了宜昌大撤退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将这场撤退誉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当时的著名记者徐盈在其所著的《当代中国实业人物志》中写道:“宜昌大撤退的紧张程度,与英国在敦刻尔克的撤退并没有什么两样,或者宜昌大撤退比他们还要艰苦一些。毕竟,‘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国家的力量,由军事部门指挥完成;宜昌大撤退则仅仅依靠一支平民船队,却打通了全中国的生命通道,其过程更加艰苦卓绝。”
  选自《重庆日报》
其他文献
你知道响马是什么吗?就是古代出自于山东的路上,骑马戴铃为暗号的强盗。响马为人看上去都很侠气,穿着打扮也不俗,一般人还看不出他们的真实身份。他们除了明抢大家富户外,还擅长施用计谋,谋害你在不知不觉之中。清代《咫闻录》中便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故事。  清代山东阳谷县有一个贩布匹的商人叫李子清,他多年做布匹生意,带着本钱独自往来于阳谷、东阿、寿光一带。这天李子清又带着几百两银子出门进京販货。当他走到寿光县
期刊
老吴发现了一条沉船。他是在摇着那条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爷爷在世时使用的船,去远海打鱼时发现的。老吴的这条船可是有年头的老船了。别的不说,船身上的锔子就多得数不清。可就是这样一条快要散架子的船,老吴硬是坚持摇到了四十八岁。老吴想,再过两年就把旧船废弃了,换条机帆船。老吴的这个想法有好几年了。他还曾经去过好几次造船厂打听价钱,每打听一次价钱心里就凉一次。船是真好,可就是太贵了,足够买一辆不错的轿车。老吴
期刊
唐朝是中国古代军事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其优秀的军事将领层出不穷,早期的李靖、李、秦叔宝、尉迟恭,稍晚的薛仁贵、苏定方、刘仁轨,盛唐后的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乃至后期的李晟、李塑父子,个个都有拿得出手的战绩。  然而,军事是个科学活、技术活,不仅要看将军打得多威风,还得看单兵的装备、兵团的配合及战术的运用,这些枯燥的东西,往往能反映出战争的真实面目。  关于军队的装备,一些演义里的描述是极其粗
期刊
据《河东记》记载,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的夏天,长安城仍如往常一般燠热,大街上亮白一片,行人都恹恹的,连街边的柳树也都无精打采地垂着。  街头一处宅子里住着一个名叫段何的进士。七月的一天,段何同一班举子出去饮酒,一群人推杯换盏,纵酒欢歌,闹到半夜才散。那天气温下降,夜里的风有些凉,段何满头大汗地从酒楼里出来,风一吹,就受了寒,回家之后便病倒了。他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喝了不少汤药,才渐渐有好转的
期刊
父子被风卷走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摄影师凯西酷爱实地拍摄龙卷风,这缘于他在海军服役时,曾对海上龙卷风的壮观情景留下深刻印象。而他之所以能如此近距离地拍摄龙卷风,是因为他有一辆特制的福特汽车,这辆2007年款的F-450型的长轴距汽车经过凯西的改装后已面目全非,凯西在车身上焊接了几块厚钢板,使汽车的总重量足以保证不被龙卷风掀翻。  2014年11月25日,凯西驾车前往得克萨斯州的史密斯县境内。当地气象
期刊
抗战时期,平北抗日根据地有一股土匪,领头的叫袁水。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壮大抗日力量,平北军分区政委段苏权决定以和平方式,收服这股土匪武装。  段苏权给袁水写了一封信,两人约定在县城的一家茶楼谈判。这天上午,两人准时来到茶楼。段苏权只身前来,袁水却带着两个手下,并且全副武装。显然,袁水对段苏权心存戒意。落座之后,段苏权对袁水详细讲解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抗日主张与政策。正说着,就听见茶楼下面传来一
期刊
设虞、衡等官职保护山川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等保护山川的职位。相传我国最早的虞官产生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据《尚书》和《史记》的记载:舜帝时任命九官二十二人,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虞、衡的职责,各朝虽有差异,但大体相近。  先秦时期,虞、衡的职责,《周礼》记载得比较详细,当时有山虞、泽虞、林衡、川衡之分。山虞负责制定保护山林资源的政令,如在有山林物产的地方设藩篱为保护边界,严
期刊
康熙皇帝每次“围猎”的场面都相当壮观,他老人家注重保护生态平衡,不定时轮换围场。八旗精锐兵在皇上的统一指挥下,有序集结。只见康熙爷夹马直冲,每每搭弓射猎,必有所获,自然引起随从阵阵喝彩。岁月不饶人,康熙每射猎一阵子,就要停下来,歇息一会儿。到了晚上,围场上的宿营地篝火熊熊燃烧,一时间,烤肉飘香,人欢马鸣。  皇上出远门,不管是狩猎还是巡视,一直有午睡的习惯。长此以往,张廷玉养成了一个工作习惯:在皇
期刊
刀无刃,何以杀敌?  然而,那无刃刀客,却早已被鹰城百姓传得神乎其神。  戏园子,是鹰城最热闹之所在,达官贵人、商贾名流时有出入。园子对面,常年蹲着一位六旬老者,极瘦,着黑衣,裹蓝色围布,身侧一只修鞋箱,手中小锤、针线忙个不停。无人知其名号,只知姓梁,便唤作“老梁头”。  老梁头人好,心细,手艺堪称一流。几乎废掉的鞋子,经他里外把试一番,只一句:“修一修,还能穿。”便从小盒子里捻出数枚铁钉,手中一
期刊
有钱又有闲才做得了资深玩家  公平而论,古代人的娱乐生活不能说比现代人更丰富,但相比现代都市上班族而言,有一点优势是现代人无法企及的,那就是闲。但农村里的闲汉,城市街头帮闲的混混,都不算会玩。因为他们还缺乏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有钱。有钱又有闲,正是富贵闲人,才是今天的人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史上最会玩的人,大约当属明末的张岱。张岱晚年所写的《自为墓志铭》,就道尽了他一生中所有的娱乐活动:“少为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