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又提出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学校要抓住这一机遇,实施学科教育均衡发展。河北省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域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教育理念不清晰、教育资源不配套、教育方法不得当等原因,致使教育依然处于重大轻小,重语、数、外,轻音、体、美、劳的基本局面。而教育落后必然制约经济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这种恶性循环不能再继续下去。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科均衡发展;实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0-0008-03
在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浪潮不断兴起的今天,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战略性因素。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落实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需要中小学学校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效地实施学校学科均衡发展,以有利于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但是,笔者在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过程中发现,学校学科不均衡的现象非常严重,其形成原因非常复杂。下面我仅将以石家庄市某区六所中小学为课题调研的样本进行分析,为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学科均衡发展建言。
一、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
在“学校领导对各学科尤其是小学科的认识及重视程度”的问题调查中,虽然不同地域的学校领导对这个问题的态度略有不同,但落实在“学科与教师的专业能力”问题上的表现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除语、数、外三科外,教师代课现象普遍存在。音乐、美术、体育、思品、科学等课程的代课现象,从城市核心区到乡镇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在“近几年学校是否分配新在编教师?几名?新教师所任学科?”的问题调查中,出现了与解决上述问题相反的现象:核心区学校有两名新生力量进入学校,但是都担任语、数、外等课程和班主任的工作;城乡结合部学校有两名新生力量进入学校,一名任主课,一名任体育课;乡镇学校没有新生力量进入学校。
从城市核心区、城乡结合部、乡镇三个地域单元的小学实际教学情况的调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的实际教育水平,并以比较复杂的现象从实际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
学校编制和编制的结构关系既是学校所在地域的经济水平的晴雨表,又是学校教育认识水平的衡量器。尽管形成教育不能够均衡发展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努力却是不尽如人意的。这种不尽如人意的具体表现虽然是小学科的代课、缺课现象,而实则是对基础教育的认识水平、评价机制等重大教育本质问题的反映。
二、正确认识“学科均衡发展”
学科均衡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教育价值观”教育观念下的具体教育发展战略构思。只有具备了“小学基础教育的教育意义”、“小学基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小学基础教育的教育基本特征”等重大问题清晰的认识的基础,才可能实现本质上的“学科均衡发展”。
从调查的结果分析,现在学校对学科均衡发展概念的理解上处于较为初级和消极的水平。之所以出现小学科缺编、代课、缺课现象,表面看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教师资源配置问题,实则是对学科均衡发展概念理解不清楚的现实表现。其在国家和地方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层面上都有所反映,尽管表现各有不同,但实质却基本一致,就是都没有认识到小学科“均衡发展”新要求的深远意义。前一段时间“钱学森之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认真检讨起来,中国的教育之所以没有培养出一批钱学森期待的大科学家和大学者,根本原因不在于中国的学校教育大学科的基础不实、高度不够,恰恰在于小学科的营养不良。这种现象会随着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文化结构的不断复杂化和多元化更加强烈地凸现出来。因为小学科在培养人文品质、学术视野、思维方式和学术原动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正是基于对这种教育价值的再发现,才概括出基础教育“学科均衡发展”的教育观念。普遍认同的“德、音、体、美、劳”等小学科与“语、数、外”等大学科的教育性质和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了评价机制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我们怎样理解“学科均衡发展”概念中的“均衡”二字。对“语、数、外”等大学科的认知水平和均衡度是大体能够通过一纸考卷检测出来的,因为这些学科的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知识总量和应用能力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就是说受教育者一旦掌握了该知识的逻辑结构关系和拥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就能够较真实地体现在解决“试卷问题”的能力上。但“德、音、体、美、劳”等小学科却不具备这样的性质。受教育者的政治考卷成绩并不一定是其道德品质的真实反映;音乐的考试成绩可能很差,但他却非常喜欢唱歌,受教育者不可能或者也不愿意考取音乐学专业成为歌唱家,但他却可能在研究火箭的时候,将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倾注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之中;钟南山院士的体育素养很强,但其价值不是体现在去奥运会夺奖牌,而是体现在以其体育运动保障了科学家健康的体魄,获得了更长时间的科学研究生命。科学家与文学、美学和美术的关系更为复杂,把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当成美学来研究的大科学家比比皆是,走进中国文学和美术的历史长河,照亮这条长河的明星却很少是纯粹的文学家或画家,文章或诗词歌赋,绘画或书法不过是他们政治、军事或科学的复杂人生的“美”的感慨而已。
当我们面对这些历史伟人、文化巨人和科学巨匠的时候,往往只为他们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或多情善感的诗、词、歌、赋而感慨或震憾,只注重他们具体的功绩或某个领域的具体贡献,却很难深入到他们生命构成的内核去挖掘其人文品质与这种伟业的微妙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科教育的成败,才是人才教育成败的关键。可见,在学校教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个性教育的需要,保持、挖掘、强化受教育者的个性,从而实现社会知识构架体系中的个性价值和作用,是学科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
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单从“语、数、外”这些大学科考查,十二年就能“树”人了。高考的成与败,已经成了社会、学校、家长判定学生是否成为人才的极其重要的标准,但其所谓的人才是否真的成了社会栋梁,温总理和钱学森心知肚明。否则,钱老不会在弥留之际还担忧国家未来的科学发展,温总理也不会在日理万机的操劳之中对这种状况忧心忡忡、念念不忘。他们的忧虑不正说明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理念没有达到“百年树人”的目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均衡发展”的教育观念是对过去未能达到“百年树人”教育实践的反省、思考、改善的结果。因为,教育实践已经证明了我们过去教育追求的错误,暴露了我们教育理念的局限性,提醒我们要清醒地按照未来社会的发展确定我们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在教育评估和课题调研中发现,实施“学科均衡发展”较好的学校,也仅满足于“保证课时和完成教学大纲基本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表面看,这确实是“先进”所在,但进一步讲,这恰恰是这些学校对“学科均衡发展”的理解尚待提高的有力证明。
小学科不能纳入普通中考和高考评价机制,美术、音乐、体育等又有专业中考和高考的评价机制,实际形成了实施学科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的严重障碍。从客观上看,升入到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除职业学校和艺术特色学校的毕业生外,基本都接受了大量校外教师的指导,这很容易造成一种给基础教育学科均衡发展的统计学上的假象。如果一所中学的中考或高考成绩中,文、理、艺、体各类均有学生升学,且比例看上去很合理,怎么能够说这个学校“学科均衡发展”工作开展得不好呢?也正是因为这种貌似“均衡”现象的普遍存在,它不仅成了我们学校未能发挥小学科的人文品格教育应有作用的遮羞布,同时也成了学校和教师应付教育监督和主管部门管理的挡箭牌。
一般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对中国教育的最高水平质疑,实质却恰恰相反。它反映的是教育普遍价值观和基础教育科学性的问题。中国身高最高的人出生在改革开放前,生活在内蒙古,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改革开放前的内蒙古的生活水平比现在高。但是,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在内蒙古的人的平均身高比较,就可以作为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示性指标。对于“学科均衡发展”观念,其理解重点在于它的教学过程的正确引导性;其实施重点在于强调教学内容的美学价值对人文品质养成的基本意义及思想传播、艺术表现形式和教育行为的亲和性;其评价重点在于教学效果的普遍性和亲历性。每一个受教育者在课堂上能够聆听前辈的智慧之音,感受到高尚、优雅的人生风度,感受艺术创作或欣赏的快乐,是小学科在学科均衡发展中的真正意义所在。
小学科的教育意义在于认识生命存在的基本意义和美的存在形式,它或点燃受教育者的心灵之火,或开启受教育者的智慧之窗,或激发受教育者的追求动力。它引导受教育者展开了理想的翅膀,却不是所描绘的蓝图本身;他点燃了受教育者的心灵和理想家园的两盏明灯,却不是这两处光点间的距离。从小学科对学科均衡发展的这种重要作用不难看出,它对师资的要求有多高。然而,一门具有专业水平的任课教师都难以胜任的课程,却由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没有丰厚专业素养的教师去代课,其效果可想而知。
学科均衡发展思想要求小学科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求他们谙熟教育规律,具有能够将受教育者的艺术追求动力升华为人文品质追求的能力,转化为修筑从心灵出发点到理想家园道路的能力。只有社会和学校能够普遍认识到小学科在基础教育学科均衡发展中的这种重要作用,只有学校和教师能够身体力行地去追求小学科在基础教育学科均衡发展中的这种教育价值,中国的基础教育基础才能够孕育钱学森老人期待的科学巨匠和文化昆仑。
参考文献:
[1]瞿 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正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魏平译.中国大趋势[M].北京:吉林出版集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韩立鹏】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科均衡发展;实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0-0008-03
在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浪潮不断兴起的今天,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战略性因素。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落实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需要中小学学校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效地实施学校学科均衡发展,以有利于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但是,笔者在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过程中发现,学校学科不均衡的现象非常严重,其形成原因非常复杂。下面我仅将以石家庄市某区六所中小学为课题调研的样本进行分析,为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学科均衡发展建言。
一、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
在“学校领导对各学科尤其是小学科的认识及重视程度”的问题调查中,虽然不同地域的学校领导对这个问题的态度略有不同,但落实在“学科与教师的专业能力”问题上的表现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除语、数、外三科外,教师代课现象普遍存在。音乐、美术、体育、思品、科学等课程的代课现象,从城市核心区到乡镇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在“近几年学校是否分配新在编教师?几名?新教师所任学科?”的问题调查中,出现了与解决上述问题相反的现象:核心区学校有两名新生力量进入学校,但是都担任语、数、外等课程和班主任的工作;城乡结合部学校有两名新生力量进入学校,一名任主课,一名任体育课;乡镇学校没有新生力量进入学校。
从城市核心区、城乡结合部、乡镇三个地域单元的小学实际教学情况的调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的实际教育水平,并以比较复杂的现象从实际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
学校编制和编制的结构关系既是学校所在地域的经济水平的晴雨表,又是学校教育认识水平的衡量器。尽管形成教育不能够均衡发展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努力却是不尽如人意的。这种不尽如人意的具体表现虽然是小学科的代课、缺课现象,而实则是对基础教育的认识水平、评价机制等重大教育本质问题的反映。
二、正确认识“学科均衡发展”
学科均衡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教育价值观”教育观念下的具体教育发展战略构思。只有具备了“小学基础教育的教育意义”、“小学基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小学基础教育的教育基本特征”等重大问题清晰的认识的基础,才可能实现本质上的“学科均衡发展”。
从调查的结果分析,现在学校对学科均衡发展概念的理解上处于较为初级和消极的水平。之所以出现小学科缺编、代课、缺课现象,表面看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教师资源配置问题,实则是对学科均衡发展概念理解不清楚的现实表现。其在国家和地方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层面上都有所反映,尽管表现各有不同,但实质却基本一致,就是都没有认识到小学科“均衡发展”新要求的深远意义。前一段时间“钱学森之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认真检讨起来,中国的教育之所以没有培养出一批钱学森期待的大科学家和大学者,根本原因不在于中国的学校教育大学科的基础不实、高度不够,恰恰在于小学科的营养不良。这种现象会随着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文化结构的不断复杂化和多元化更加强烈地凸现出来。因为小学科在培养人文品质、学术视野、思维方式和学术原动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正是基于对这种教育价值的再发现,才概括出基础教育“学科均衡发展”的教育观念。普遍认同的“德、音、体、美、劳”等小学科与“语、数、外”等大学科的教育性质和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了评价机制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我们怎样理解“学科均衡发展”概念中的“均衡”二字。对“语、数、外”等大学科的认知水平和均衡度是大体能够通过一纸考卷检测出来的,因为这些学科的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知识总量和应用能力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就是说受教育者一旦掌握了该知识的逻辑结构关系和拥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就能够较真实地体现在解决“试卷问题”的能力上。但“德、音、体、美、劳”等小学科却不具备这样的性质。受教育者的政治考卷成绩并不一定是其道德品质的真实反映;音乐的考试成绩可能很差,但他却非常喜欢唱歌,受教育者不可能或者也不愿意考取音乐学专业成为歌唱家,但他却可能在研究火箭的时候,将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倾注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之中;钟南山院士的体育素养很强,但其价值不是体现在去奥运会夺奖牌,而是体现在以其体育运动保障了科学家健康的体魄,获得了更长时间的科学研究生命。科学家与文学、美学和美术的关系更为复杂,把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当成美学来研究的大科学家比比皆是,走进中国文学和美术的历史长河,照亮这条长河的明星却很少是纯粹的文学家或画家,文章或诗词歌赋,绘画或书法不过是他们政治、军事或科学的复杂人生的“美”的感慨而已。
当我们面对这些历史伟人、文化巨人和科学巨匠的时候,往往只为他们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或多情善感的诗、词、歌、赋而感慨或震憾,只注重他们具体的功绩或某个领域的具体贡献,却很难深入到他们生命构成的内核去挖掘其人文品质与这种伟业的微妙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科教育的成败,才是人才教育成败的关键。可见,在学校教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个性教育的需要,保持、挖掘、强化受教育者的个性,从而实现社会知识构架体系中的个性价值和作用,是学科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
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单从“语、数、外”这些大学科考查,十二年就能“树”人了。高考的成与败,已经成了社会、学校、家长判定学生是否成为人才的极其重要的标准,但其所谓的人才是否真的成了社会栋梁,温总理和钱学森心知肚明。否则,钱老不会在弥留之际还担忧国家未来的科学发展,温总理也不会在日理万机的操劳之中对这种状况忧心忡忡、念念不忘。他们的忧虑不正说明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理念没有达到“百年树人”的目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均衡发展”的教育观念是对过去未能达到“百年树人”教育实践的反省、思考、改善的结果。因为,教育实践已经证明了我们过去教育追求的错误,暴露了我们教育理念的局限性,提醒我们要清醒地按照未来社会的发展确定我们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在教育评估和课题调研中发现,实施“学科均衡发展”较好的学校,也仅满足于“保证课时和完成教学大纲基本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表面看,这确实是“先进”所在,但进一步讲,这恰恰是这些学校对“学科均衡发展”的理解尚待提高的有力证明。
小学科不能纳入普通中考和高考评价机制,美术、音乐、体育等又有专业中考和高考的评价机制,实际形成了实施学科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的严重障碍。从客观上看,升入到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除职业学校和艺术特色学校的毕业生外,基本都接受了大量校外教师的指导,这很容易造成一种给基础教育学科均衡发展的统计学上的假象。如果一所中学的中考或高考成绩中,文、理、艺、体各类均有学生升学,且比例看上去很合理,怎么能够说这个学校“学科均衡发展”工作开展得不好呢?也正是因为这种貌似“均衡”现象的普遍存在,它不仅成了我们学校未能发挥小学科的人文品格教育应有作用的遮羞布,同时也成了学校和教师应付教育监督和主管部门管理的挡箭牌。
一般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对中国教育的最高水平质疑,实质却恰恰相反。它反映的是教育普遍价值观和基础教育科学性的问题。中国身高最高的人出生在改革开放前,生活在内蒙古,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改革开放前的内蒙古的生活水平比现在高。但是,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在内蒙古的人的平均身高比较,就可以作为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示性指标。对于“学科均衡发展”观念,其理解重点在于它的教学过程的正确引导性;其实施重点在于强调教学内容的美学价值对人文品质养成的基本意义及思想传播、艺术表现形式和教育行为的亲和性;其评价重点在于教学效果的普遍性和亲历性。每一个受教育者在课堂上能够聆听前辈的智慧之音,感受到高尚、优雅的人生风度,感受艺术创作或欣赏的快乐,是小学科在学科均衡发展中的真正意义所在。
小学科的教育意义在于认识生命存在的基本意义和美的存在形式,它或点燃受教育者的心灵之火,或开启受教育者的智慧之窗,或激发受教育者的追求动力。它引导受教育者展开了理想的翅膀,却不是所描绘的蓝图本身;他点燃了受教育者的心灵和理想家园的两盏明灯,却不是这两处光点间的距离。从小学科对学科均衡发展的这种重要作用不难看出,它对师资的要求有多高。然而,一门具有专业水平的任课教师都难以胜任的课程,却由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没有丰厚专业素养的教师去代课,其效果可想而知。
学科均衡发展思想要求小学科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求他们谙熟教育规律,具有能够将受教育者的艺术追求动力升华为人文品质追求的能力,转化为修筑从心灵出发点到理想家园道路的能力。只有社会和学校能够普遍认识到小学科在基础教育学科均衡发展中的这种重要作用,只有学校和教师能够身体力行地去追求小学科在基础教育学科均衡发展中的这种教育价值,中国的基础教育基础才能够孕育钱学森老人期待的科学巨匠和文化昆仑。
参考文献:
[1]瞿 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正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魏平译.中国大趋势[M].北京:吉林出版集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韩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