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林海》一课讲的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我做了这样的导语;“你去过大兴安岭吗?你见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吗,那一望无际的林海,那绿间红花野果,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在就请同学们亲自去领略一番吧”,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激活了他们的求知欲以及渴望和教师交流的欲望,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去探究岭、林、花的特点,去亲身体会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 其次要以导引思。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的引导要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因此,教师的“导”应重在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着重描写了小女孩和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讲第一次擦火柴的情景,并结合四个思考题:(1)小女孩为什么要擦火柴?(2)小女孩燃烧火柴后看到了什么?(3)火柴熄灭后出现了怎样的情景?(4)这样描写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从老师的教法指导中得到启示,便可通过自读自悟到其他四次擦火柴的情景,即按照教师提示的四个方面来读课文而进行思考、释疑。
二、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多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内容
例:《浅水洼里的小鱼》,讲了许多小鱼被困在海边浅水洼里,太阳一晒,浅水洼被晒干,鱼就会干死。小男孩弯腰,捡鱼,扔回大海的行动,表现了他珍惜生命,爱护动物。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让每个学生边读边用动作表演,使其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再接着分小组,一人读书,其余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动作,根据课文语句意思,互相纠正动作;最后,推出代表上台表演,全班评价是否正确表演出了课文内容。于是让学生思考小男孩语言、行动表现了他什么?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实践多,兴趣高,人人参与都有所得,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三、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利用它自学课文
例:《窗前的气球》写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被医院隔离,感到孤独,同学们从窗户升起气球去慰问科利亚,科利亚心情好些了,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课前我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医院会对病人会用什么方法?上课之前再问:“假如你得了传染病被隔离,你有什么感受?”新授课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第一步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步自学课文理解科利亚被隔离的孤独;第三步自读理解同学用气球问候的真情。由于有了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自学结合其思考,较容易懂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让生命鲜活,从关注学生生命意义开始。在语文教育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与生成,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价值的提升。要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关注学生生命存在的意义,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要用语文丰富生命的内涵,让学生接触各种情感体验,启迪心智,形成健全人格和拥有丰富情感的内心世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把学习当成自己生命的一段历程;在活动中体验,通过参与活动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命中体验,在拓展现实生活空间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多彩的生命体验中提升生命内涵。
让生命鲜活,从提升教师生命品质开始。教师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生命。在语文课堂,要拓展教师生命的宽度,让教师的生命既有长度,更有宽度,让教师有生命的灵感和冲动,洋溢生命的激情,要锻造教师生命的厚度,让教师的生命增加分量,经得起现实的撞击与敲打;要发掘教师生命的深度,引领教师确立人生坐标,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空间,并以此实现德行的和谐共度。这样教师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体验为人师表的快乐,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让我们借助语文这一载体,通过阅读、思考、实践体验,让语文真正进入每个人的生命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林海》一课讲的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我做了这样的导语;“你去过大兴安岭吗?你见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吗,那一望无际的林海,那绿间红花野果,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在就请同学们亲自去领略一番吧”,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激活了他们的求知欲以及渴望和教师交流的欲望,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去探究岭、林、花的特点,去亲身体会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 其次要以导引思。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的引导要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因此,教师的“导”应重在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着重描写了小女孩和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讲第一次擦火柴的情景,并结合四个思考题:(1)小女孩为什么要擦火柴?(2)小女孩燃烧火柴后看到了什么?(3)火柴熄灭后出现了怎样的情景?(4)这样描写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从老师的教法指导中得到启示,便可通过自读自悟到其他四次擦火柴的情景,即按照教师提示的四个方面来读课文而进行思考、释疑。
二、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多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内容
例:《浅水洼里的小鱼》,讲了许多小鱼被困在海边浅水洼里,太阳一晒,浅水洼被晒干,鱼就会干死。小男孩弯腰,捡鱼,扔回大海的行动,表现了他珍惜生命,爱护动物。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让每个学生边读边用动作表演,使其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再接着分小组,一人读书,其余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动作,根据课文语句意思,互相纠正动作;最后,推出代表上台表演,全班评价是否正确表演出了课文内容。于是让学生思考小男孩语言、行动表现了他什么?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实践多,兴趣高,人人参与都有所得,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三、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利用它自学课文
例:《窗前的气球》写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被医院隔离,感到孤独,同学们从窗户升起气球去慰问科利亚,科利亚心情好些了,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课前我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医院会对病人会用什么方法?上课之前再问:“假如你得了传染病被隔离,你有什么感受?”新授课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第一步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步自学课文理解科利亚被隔离的孤独;第三步自读理解同学用气球问候的真情。由于有了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自学结合其思考,较容易懂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让生命鲜活,从关注学生生命意义开始。在语文教育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与生成,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价值的提升。要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关注学生生命存在的意义,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要用语文丰富生命的内涵,让学生接触各种情感体验,启迪心智,形成健全人格和拥有丰富情感的内心世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把学习当成自己生命的一段历程;在活动中体验,通过参与活动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命中体验,在拓展现实生活空间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多彩的生命体验中提升生命内涵。
让生命鲜活,从提升教师生命品质开始。教师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生命。在语文课堂,要拓展教师生命的宽度,让教师的生命既有长度,更有宽度,让教师有生命的灵感和冲动,洋溢生命的激情,要锻造教师生命的厚度,让教师的生命增加分量,经得起现实的撞击与敲打;要发掘教师生命的深度,引领教师确立人生坐标,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空间,并以此实现德行的和谐共度。这样教师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体验为人师表的快乐,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让我们借助语文这一载体,通过阅读、思考、实践体验,让语文真正进入每个人的生命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