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素质教育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称《纲要》)向教育战线首先是基础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在《纲要》中有明确的规定,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根据《纲要》的精神,中小学语文教育无疑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谓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凭借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通过教学及课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是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研究语文素质,牵涉面广,下面仅就几个主要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前提。因为如果没有认识的飞跃,是不可能产生教改行动的。而要在认识上产生飞跃,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关键是要搞清楚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1.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根本,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和谐地发展;而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的,只强调智育第一。
  2.从培养对象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成绩好的学生,差生则受到歧视,被当成包袱甩掉。
  3.从教育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让学生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良好素质;而应试教育只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就不教不学,掌握的知识极其有限,就像陶行知先生所批评的那样,学校只是“备考的储备所”。
  4.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强制性的学习。
  5.从教育方法看。素质教育强调师生合作、愉快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
  6.从学生的负担看。素质教育主张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应试教育则使学生不堪重负:巍巍书山,望而却步;茫茫题海,见之生畏。
  7.从教育效果看。素质教育能使大面积的学生合格,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富有成效,整体素质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应试教育则置大面积学生于不顾,只看重优等生。而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所谓优生也不过是高分低能的跛足人才而已,与培养21世纪人才的要义相悖。
  只有搞清了这些区别,我们才能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明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才有针对性。
  
  二、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弘扬主体精神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只有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我们在确立教学模式上,务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做到像叶圣陶所说的那样,“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然而,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基本上采取的仍旧是逐段逐句读读讲讲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讲现代文如此,讲文言文则更甚。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教师奉为圭臬”(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肢解课文已到了“碎尸万段”的地步。对此,钱梦龙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有‘言’而无‘文’”(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这种为适应考试命题特点而搞的分解式教学,正像有的老师所形容的那样,如同解牛,一篇篇有血有肉、感情丰富、跳动着生命弦律的课文如此几经分割,皮是皮,骨是骨,肉是肉,可惜一头活生生的全牛不见了。这种脱胎于陈旧教学模式的“分解式”教学,为的是适应所谓“标准化”试题,它硬将本应生动活泼并且还需要丰富感情参与其中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犹如工厂生产线似的标准化操作,实在有违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初衷。
  语文教师应毫不犹豫地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挥他们无穷的理智和永无休止的进取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提高语文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语文整体素质教育具体实施到学生身上,是多元化的完善协调。但要具体到某一位学生,我们就必须视其个体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教育。个性,是指人的一种重要因素,即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从语文的角度讲,发展个性,一是要培养思维品质,二是要培养个性言语品质。
  先说思维品质的培养。由于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所受的教育和教养也有差异,所以各人的思维特征也不相同,从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和方法也不同。记得有一次和友人探讨教学问题,当谈及教学思路时,彼此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在教某篇课文时,如果能够做到学生的思路和教师、作者甚至编者的思路完全达成一致,那才是教学的理想境界。现在看来,这种只按一种思路、一种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不切合客观实际的,它不属于语文素质教育之列,因为它缺乏个性。
  学生的言语个性也是不同的,或以描写具体生动为特征,或以论辩深刻见长。因此,语文素质教育还要注意学生个性言语品质的培养,使其言语个性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一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文学上从兴趣发展到毕生从事这种事业,并有所成;二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使它迁移到别的学科上,有所发明创造;三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对于所谓的差生,个性发展,不仅可以使他们增长才干,还可以增加勇气,增强做人或做事的信心。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素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语文教师素质的研究中,人们谈得较多的是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智力素质等。这些素质无疑是重要的,不过,作为语文教师来说,还必须具备个性素质。因为教师的个性品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而且还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发展、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个性塑造着学生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他还断言:“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可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素质,关键是要培养教师的个性素质。
  教师的个性素质还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风格。凡有突出成就的教师,他们的个性素质都是很高的。如于漪老师区别于其他名家的最突出的风格是:情、趣、美,重情、尚趣、寓美正是她集40年教学之精华而形成的教学个性。钱梦龙老师首创“三主”合一、“四式”贯通的语文导读法,其教学特色、风格集中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导读观”和“训练观”上。而培养学生的“两自”(即自学和自我教育)能力又是魏书生老师教学的鲜明特色。
其他文献
经济正义之所以构成德性的一个目录,是因为它涉及到公平、平等、自由与给予权利等诸多伦理范畴。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如果一种状态既是平等的,而又具有帕累托效率,那它就被描述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的文化形象已成为重要的竞争力,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动力,文化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文化
本文慨述了当代中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现状,并以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网络德育教育.从而避免中学生出现网络失德现象,提高青少年的德育素质
每年“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都如期而至,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积极辅导我们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挖掘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那如何才能辅导好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呢?下面笔者就以多次竞赛辅导中的经验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选拔参赛学生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比赛,要求参赛选手不仅要掌握计算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西方跨国公司会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进入中国.从长期看,跨国公司投资的扩大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风险.作为中国的一
摘要:数学教学中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要讲究科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符合认知规律。本文就如何组织好数学练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提高数学训练的实效性。  关键词:数学 练习 训练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优化练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