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人们的食物消費习惯和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对于安全食品的需求不断提高,消费支出逐渐增加。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严重打击消费者消费信心。这不仅受到国家政府监管机构的关注,促使各类机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同时也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安全食品的消费者状况,针对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一、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通过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是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意愿方面应用较多、也比较成熟的理论。理性行为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三个经典的说服模型之一,是由美国学者Martin Fishbein和Icek Ajzen于1967年提出的,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国内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食品选购的影响因素等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国际上的研究已经跨越了这个阶段,更多的转向对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等综合性因素对消费者食品选购行为的影响,并据此制定消费者教育计划。
二、影响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我国食品安全市场的现状是,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强烈的潜在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却没有完全转变为实际购买,导致供需失衡,究其经济学本质是信息不对称。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认为需要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具体体现在对《食品安全法》的了解比率低、对安全食品标志不了解等,因此导致不同文化层次人员对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看法都较悲观。不同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不同,青年消费者(18岁-30岁)中有约43%的人们会关注食品的安全,中年消费者(30岁-55岁)中有67%会关注,而老年消费者(55岁以上)的关注度为51%。家庭月月收入为3000-5000元的消费者中有32.08%的人认为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基本安全,而家庭月收入为5000-8000的消费者中有19.35%的人认为基本安全,收入8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家庭只有10%的消费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文化程度越高认为我国消费现状基本安全的人数比例更少。
总结起来,消费者心理有八种,即从众心理、求名心理、求实心理、求新心理、猎奇心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心理、待购心理、逆反心理等,不同属性和背景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类型的消费心理,这都是安全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安全食品生产企业的商誉和商业伦理道德规范,安全食品的产品属性,消费者对安全食品信息的掌握程度,消费者对安全食品及安全食品市场的了解程度都影响了消费者购买安全食品的影响因素。
三、解决消费者购买安全食品问题的对策
第一,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性化使其将关注点由产品本身扩大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完善监管体系,提高市场准入标准,提高企业违规成本,并逐步改善企业风气,让安全食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从不敢违规到不想违规。整合各种监管资源,提高监管体系的效率,完善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并实现充分互补。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社会中间层监管为主体,以市场监管为基础,合理配置权利。
第二,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中,安全食品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需要转变思维,充分尊重市场,设计和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合格、放心产品。生产和流通企业需要注重消费市场的区域性特点,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遵守法律法规要求,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不是通过牺牲产品属性来达到盈利的目的。
第三,安全食品的生产和流通企业要为消费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使潜在需求转变为实际购买,用需求刺激供给,最终使市场达到均衡。这些信息既包括宏观的市场供求信息,也包括微观的产品属性的信息,如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化学残留、添加剂使用、产地、厂商以及经销商、成分含量(如盐、糖、脂肪等含量)、是否转基因等。除此以外,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企业、媒体、政府以及非政府部门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能误导消费者。
第四,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一是加强安全食品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文化正度较低的群体,通过普及相关知识,加强消费者认知;二是增加消费者的正面信息占有量,增强消费者信心。除了安全食品的基本常识以外,还要提高消费者正规消费的意识,到正规渠道购买食品,让消费者驱动机制引导消费者行为并提高消费者监管动力。
一、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通过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是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意愿方面应用较多、也比较成熟的理论。理性行为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三个经典的说服模型之一,是由美国学者Martin Fishbein和Icek Ajzen于1967年提出的,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国内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食品选购的影响因素等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国际上的研究已经跨越了这个阶段,更多的转向对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等综合性因素对消费者食品选购行为的影响,并据此制定消费者教育计划。
二、影响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我国食品安全市场的现状是,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强烈的潜在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却没有完全转变为实际购买,导致供需失衡,究其经济学本质是信息不对称。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认为需要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具体体现在对《食品安全法》的了解比率低、对安全食品标志不了解等,因此导致不同文化层次人员对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看法都较悲观。不同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不同,青年消费者(18岁-30岁)中有约43%的人们会关注食品的安全,中年消费者(30岁-55岁)中有67%会关注,而老年消费者(55岁以上)的关注度为51%。家庭月月收入为3000-5000元的消费者中有32.08%的人认为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基本安全,而家庭月收入为5000-8000的消费者中有19.35%的人认为基本安全,收入8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家庭只有10%的消费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文化程度越高认为我国消费现状基本安全的人数比例更少。
总结起来,消费者心理有八种,即从众心理、求名心理、求实心理、求新心理、猎奇心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心理、待购心理、逆反心理等,不同属性和背景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类型的消费心理,这都是安全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安全食品生产企业的商誉和商业伦理道德规范,安全食品的产品属性,消费者对安全食品信息的掌握程度,消费者对安全食品及安全食品市场的了解程度都影响了消费者购买安全食品的影响因素。
三、解决消费者购买安全食品问题的对策
第一,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性化使其将关注点由产品本身扩大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完善监管体系,提高市场准入标准,提高企业违规成本,并逐步改善企业风气,让安全食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从不敢违规到不想违规。整合各种监管资源,提高监管体系的效率,完善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并实现充分互补。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社会中间层监管为主体,以市场监管为基础,合理配置权利。
第二,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中,安全食品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需要转变思维,充分尊重市场,设计和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合格、放心产品。生产和流通企业需要注重消费市场的区域性特点,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遵守法律法规要求,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不是通过牺牲产品属性来达到盈利的目的。
第三,安全食品的生产和流通企业要为消费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使潜在需求转变为实际购买,用需求刺激供给,最终使市场达到均衡。这些信息既包括宏观的市场供求信息,也包括微观的产品属性的信息,如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化学残留、添加剂使用、产地、厂商以及经销商、成分含量(如盐、糖、脂肪等含量)、是否转基因等。除此以外,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企业、媒体、政府以及非政府部门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能误导消费者。
第四,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一是加强安全食品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文化正度较低的群体,通过普及相关知识,加强消费者认知;二是增加消费者的正面信息占有量,增强消费者信心。除了安全食品的基本常识以外,还要提高消费者正规消费的意识,到正规渠道购买食品,让消费者驱动机制引导消费者行为并提高消费者监管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