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主阵地应该在课外。把课外阅读纳入家庭作业体系,教师主动减少机械性的作业,让出时间给学生读书。课外阅读以家庭作业的方式落实,就了解监督而言,教师鞭长莫及。这样,联动学生家长,形成课内课外一条线,家校合作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模式是首选。
关键词:课外阅读;家校合作;策略研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写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部编新教材以此为依据,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提倡“海量阅读”,鼓励“连滚带爬”地读。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最主要的困难是“没时间”。校内教学任务重活动较多,课外阅读的开展断断续续。就时间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主阵地应该在课外。把课外阅读纳入家庭作业体系,教师主动减少机械性的作业,让出时间给学生读书。课外阅读以家庭作业的方式落实,就了解监督而言,教师鞭长莫及。这样,联动学生家长,形成课内课外一条线,家校合作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模式是首选。笔者从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愿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交流。
一、 合理引导,达成共识
初中伊始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有一部家长已经认识到读书对提升孩子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家长存在以下三个误区:一是严重的分数焦虑,报各种课程辅导班,致使学生没有自由阅读时间;二是家长仍把课外阅读当作“看闲书”,成绩一旦滑落,就没收禁止;三是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成绩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支持。针对这些家长,要积极引导,转变他们的观念很重要,必须要达成共识。我们会在每届新生入校时,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题为《阅读是成长的起点》来宣传课外阅读,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做课外阅读的准备工作,比如买笔记本、布置家庭阅读角等;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动员,邀请优秀家长演讲,分享引导孩子的经验;每学期评选两位优秀家长,对积极配合教师,引导孩子阅读成效显著的家长进行表彰;家长会让家长阅读孩子的读书笔记,体味孩子的别样成长;教师对学生笔记择优展览。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让家长感受读书带给孩子的成长,奠定家校合作的思想基础。
二、 家校联动,落实阅读
在家校共识的基础上建立家校沟通机制,解决教师对课外阅读鞭长莫及的问题,便于老师每天跟进每个孩子的课外阅读进度,起到间接督促的作用,也利于家校交流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及时解决。建立沟通机制是家校联动的必要手段。沟通机制可以多种多样,因需而异。比如,为了长期跟进阅读,可以建立课外阅读家校微信群、QQ群,还可使用《课外阅读家校联系册》。要求家长在孩子完成当天的阅读计划后,在“联系册”签字确認或在群里回复“已阅读”,这样家校的联动机制就能长久运转起来了,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就能由家长处明确了解学生是否完成了当天的阅读计划,对没有完成的阅读的学生重点进行督促引导。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阶段性的阅读计划,可通过填写《课外阅读计划卡》来完成,比如要精确课外阅读的时间段,确定阅读书目等。总之,家校联动,因需而异,做法不宜繁琐,不给家长添负担。
三、 以写促读,以读促写
读写共进在语文课外阅读实践中已被广泛地认可和采纳。很多孩子读完整本书,颇有感触,但这种感悟会随着时间变淡变模糊。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你的阅读史。”怎样让阅读融入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实现阅读输入,读后输出,再通过某种方式把读后输出进行内化,形成每个学生独特的精神发育史?笔者认为最佳方式就是写作,“新课标”提到“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外阅读实践中,读写结合将读和写紧密联系起来,写是对阅读的反馈,又是对写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对阅读输出的内化与吸收。写作将学生的阅读感悟,以书面的方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思想。阅读汲取,写作表达,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阅读带动学生写作,写作促进学生阅读。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学生增长的不仅是阅读量,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了,思想也越来越成熟了。在读写结合的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的读后感内容要随着所读书目的内容不断推进,这样,写不仅体现了读的价值,也监测了读的过程。
四、 丰富活动,激发热情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家校的联动要注重资源、信息的共享,开展各种活动促进交流,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定期发放“好书推荐卡”,请家长和孩子分别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择优在班会或家长会上进行交流,好书推荐的形式可不拘一格,可以演讲,展示读书笔记,也可以用相关的电影、电视片段或者音乐作品进行推荐;建立图书角,开展拍卖旧书、交换阅读等活动,使好书流动起来;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全班、全年级的“阅读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利用自习时间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邀请读书委员会的家长参加交流。通过丰富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让书籍引领学生成长,让阅读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涂抹最初的色彩。落实“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家校合作的模式无疑是当前形势下的首选。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并不能为教师带来什么功名利禄,反之,还增加了教师批阅作业的量。但是,我们坚信,教会13岁的孩子阅读,让他们爱上阅读,甚至终生保持阅读,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大的良心和成功。
作者简介:赵红霞,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市实验中学。
关键词:课外阅读;家校合作;策略研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写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部编新教材以此为依据,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提倡“海量阅读”,鼓励“连滚带爬”地读。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最主要的困难是“没时间”。校内教学任务重活动较多,课外阅读的开展断断续续。就时间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主阵地应该在课外。把课外阅读纳入家庭作业体系,教师主动减少机械性的作业,让出时间给学生读书。课外阅读以家庭作业的方式落实,就了解监督而言,教师鞭长莫及。这样,联动学生家长,形成课内课外一条线,家校合作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模式是首选。笔者从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愿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交流。
一、 合理引导,达成共识
初中伊始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有一部家长已经认识到读书对提升孩子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家长存在以下三个误区:一是严重的分数焦虑,报各种课程辅导班,致使学生没有自由阅读时间;二是家长仍把课外阅读当作“看闲书”,成绩一旦滑落,就没收禁止;三是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成绩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支持。针对这些家长,要积极引导,转变他们的观念很重要,必须要达成共识。我们会在每届新生入校时,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题为《阅读是成长的起点》来宣传课外阅读,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做课外阅读的准备工作,比如买笔记本、布置家庭阅读角等;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动员,邀请优秀家长演讲,分享引导孩子的经验;每学期评选两位优秀家长,对积极配合教师,引导孩子阅读成效显著的家长进行表彰;家长会让家长阅读孩子的读书笔记,体味孩子的别样成长;教师对学生笔记择优展览。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让家长感受读书带给孩子的成长,奠定家校合作的思想基础。
二、 家校联动,落实阅读
在家校共识的基础上建立家校沟通机制,解决教师对课外阅读鞭长莫及的问题,便于老师每天跟进每个孩子的课外阅读进度,起到间接督促的作用,也利于家校交流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及时解决。建立沟通机制是家校联动的必要手段。沟通机制可以多种多样,因需而异。比如,为了长期跟进阅读,可以建立课外阅读家校微信群、QQ群,还可使用《课外阅读家校联系册》。要求家长在孩子完成当天的阅读计划后,在“联系册”签字确認或在群里回复“已阅读”,这样家校的联动机制就能长久运转起来了,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就能由家长处明确了解学生是否完成了当天的阅读计划,对没有完成的阅读的学生重点进行督促引导。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阶段性的阅读计划,可通过填写《课外阅读计划卡》来完成,比如要精确课外阅读的时间段,确定阅读书目等。总之,家校联动,因需而异,做法不宜繁琐,不给家长添负担。
三、 以写促读,以读促写
读写共进在语文课外阅读实践中已被广泛地认可和采纳。很多孩子读完整本书,颇有感触,但这种感悟会随着时间变淡变模糊。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你的阅读史。”怎样让阅读融入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实现阅读输入,读后输出,再通过某种方式把读后输出进行内化,形成每个学生独特的精神发育史?笔者认为最佳方式就是写作,“新课标”提到“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外阅读实践中,读写结合将读和写紧密联系起来,写是对阅读的反馈,又是对写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对阅读输出的内化与吸收。写作将学生的阅读感悟,以书面的方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思想。阅读汲取,写作表达,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阅读带动学生写作,写作促进学生阅读。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学生增长的不仅是阅读量,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了,思想也越来越成熟了。在读写结合的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的读后感内容要随着所读书目的内容不断推进,这样,写不仅体现了读的价值,也监测了读的过程。
四、 丰富活动,激发热情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家校的联动要注重资源、信息的共享,开展各种活动促进交流,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定期发放“好书推荐卡”,请家长和孩子分别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择优在班会或家长会上进行交流,好书推荐的形式可不拘一格,可以演讲,展示读书笔记,也可以用相关的电影、电视片段或者音乐作品进行推荐;建立图书角,开展拍卖旧书、交换阅读等活动,使好书流动起来;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全班、全年级的“阅读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利用自习时间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邀请读书委员会的家长参加交流。通过丰富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让书籍引领学生成长,让阅读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涂抹最初的色彩。落实“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家校合作的模式无疑是当前形势下的首选。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并不能为教师带来什么功名利禄,反之,还增加了教师批阅作业的量。但是,我们坚信,教会13岁的孩子阅读,让他们爱上阅读,甚至终生保持阅读,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大的良心和成功。
作者简介:赵红霞,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