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位,也是城镇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研究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寻求提高金融效率、优化金融支持的有效路径,对我国壮大县域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及金融支持的研究基础上,以广东阳江市县域地区为例,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1996-2012年县域经济金融指标进行计量分析,指出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当前金融体系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县域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存在不足,并提出优化县域金融服务的相关建议,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经验依据。
关键词:
金融支持;县城经济;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1-0119-04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综述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一种类型,国外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基于区域经济理论,包括区位理论、空间经济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等。缪尔达尔(Myadai,1957)提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非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具有初始优势而超前发展,并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从而使区域间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弗里德曼(Friedman)将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净转移。弗农(Vernon)引用生命循环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认为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盛衰,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产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国外学术界从区域层面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较少,这方面的研究通常涵盖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之中。近几十年经济学家基于多国视角进行研究,较为一致地认为金融发展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员更多储蓄、促进储蓄以更高的比例转化为投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从而对经济产生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逐渐向区域中观层面延伸,这些研究认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的区域差异导致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Katherine A. Samolyk(1994)研究了美国各州银行经营状况和经济绩效间的关系,结论是贷款质量较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各区域间存在差异。Sheila C. Dow(1998)通过研究发现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呈现阶段性特征,并结合地理空间理论提出金融机构发展存在空间上的转移和变化现象,造成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
1.2 国内研究成果
我国对县域经济发展及金融支持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数是基于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分析县域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阐述县域金融支持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探讨相关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袁钢明(2005)认为县域经济集中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所有难点,如生产力不发达、城乡矛盾拉大、收入分配不公平、就业率低下等,从金融方面看,县银行基本只具有收集农村资金的功能却没有使用资金的能力。李行(2008)等认为,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融资环境差、资金制约严重、财政经济运行难,民营经济发展迟缓,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技术配套能力差,特色经济发展不明显。
近年国内学者开始对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一些实证研究。如马瑞永(200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由于体制转轨、金融部门规模不经济、“门槛效应”约束等原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小,且东、中部地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均出现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则出现上升趋势。杨垂成等(2012)利用帕加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玉林县域信贷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推动县域金融制度创新、完善县域金融体系、优化外部金融环境等建议。左晓慧(2013)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投资投向率对县域经济增长率影响最大,县域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与可支配收入比重的影响次之,金融机构储蓄投资转化率的影响最小。郭艳玲(2013)以山东省91个县为例,通过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县域金融发展、金融体系效率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体系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县域金融发展规模、银行体系效率对县域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同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异。
总的来看,目前关于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研究大多是从金融深化发展的角度展开,较少将财政金融政策、人力资源、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等多种经济因素统筹考虑,分析各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力及其影响程度。本文将在分析阳江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县域经济主要发展要素的综合角度建立实证模型,研究县域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影响程度和性质,探讨如何促进县域经济要素的相互整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2 阳江市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现状
2.1 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上升,县域财政投入的拉动作用明显
1996年至2012年,阳江市县域经济总量从75.4亿元增长到456.7亿元,年均增长13.7%,比同期全市经济总量年均增速13.4%略高出0.3个百分点。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从64.2%上升到66.7%,县域经济的提速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此16年间,阳江市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长16.5倍,年均增长19.6%,比县域经济总量年均增速高出5.9个百分点,财政投入的不断扩大,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运作、县域民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2 县域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存在金融抑制现象
1996年至2012年,阳江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长8.8倍,贷款余额仅增长4.7倍,贷款年均增速10.2%,比县域经济总量年均增速低3.5个百分点。县域贷款占全市贷款的比重从43.7%下降为38.9%,县域金融供给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县域金融深化指标从488%下降为29.6%,2012年末县域存贷比为48.3%,较全市存贷比低12.8个百分点,反映县域资金外流较为严重,与城市金融发展的差距扩大,县域地区存在金融抑制现象。
2.3 县域劳动力资源呈回流趋势,但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增长落后
2012年末,阳江市县域劳动力总人口占全市的73.4%,比1996年占比68.1%上升了5.3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一系列政策,使县域地区劳动力资源回流的趋势增强。但分析按劳动力人口平均的地方生产总值,2012年阳江县域劳动力人均产值4.9万元,为全市劳动力人均产值的85.4%,与1996年的比例94.2%相比,县市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反映县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产出效率偏低,经济质量提升不足。
3 实证分析
3.1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说明
考虑到本文以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地区为研究对象,而影响该类地区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包括金融信贷资金、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四个变量进入模型,重点研究县域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县域经济发展指标(GDP):采用最能充分反映县域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的当地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考察指标。
(2)县域财政投入(FI):采用县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作为考察指标。
(3)县域信贷规模(LA):采用县域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作为考察指标。
(4)乡镇从业人员(RE):采用乡镇从业人员数量作为考察指标。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采用1996-2012年间阳江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县域各项贷款、乡镇从业人员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阳江市统计年鉴》及人民银行统计系统。为减弱序列的波动性误差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我们对原序列取自然对数(取自然对数不影响序列的变化趋势),见下表。
3.2 计量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建立县域经济总量与其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县域经济发展与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影响程度和性质。由于上述各指标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将依次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回归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阳江县域的实际情况对实证结论进行解释。应用Eviews6.0进行分析,本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LGDP=C+α×LFI+β×LLA+λ×LRE+εt(1)
其中:C为常数项,εt为随机扰动项。
3.3 变量单位根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1)平稳性检验。在进行具体的经验方程估计和相关检验之前,通常需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经济变量是否具有时间趋势,进而确定是否有必要采用协整分析方法。本文利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法检验变量LGDP、LFI、LLA、LRE的平稳性。从各统计变量原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来看,t统计值均大于t统计量的临界值,表明原序列是非平稳的。在此情形下,继续对各变量的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在对其二阶差分ADF检验得出的t统计值都比在1%、5%、10%显著性水平下t统计量的临界值小(结果如表2),表明各变量的二阶差分是平稳的,进而采用协整方法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处理。
(1.226) (7.348) (0.225) (29.472)
方程估计R2=0.998,F=1184.76,DW=2.403,此时,2 3.5 实证结论
(1)上述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阳江县域地区财政投入和金融信贷均与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者对县域经济发展均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其正向的作用力分别为0.576和0.241,即县域一般财政支出、县域贷款余额每增长一个单位,分别可以带来县域生产总值0.576个单位和0.241个单位的增长。由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更加注重发挥财政与金融支持的催化效应,从加大县域财政和金融的投入入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县域金融信贷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弱于县域财政投入,反映当前阳江县域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是财政主导型的,对财政投入的依赖度较强,而金融体系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其中既有县域经济主体的弱质性导致融资承载能力不强的原因,也有县域金融政策力度不足、与财政政策缺乏良性互动。因此,应调整县域金融政策,加强县域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发挥政策合力,增强县域金融支持的导向效果。
(3)县域人力资源因素并未能解释县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阳江市这样的县域地区而言,人力资源的增长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作用虽然为正,但并不显著。分析其原因是由于阳江县域以第一产业为主,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落后,单位劳动力的经济产出率低,单纯的人力资源数量的增长,并不能明显促进经济总量的发展变化。 4 政策建议
(1)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打造县域经济亮点,提高县域经济对金融信贷的承载能力。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制定县域经济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明确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制定,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以规模化带动市场化,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聚集区,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从而增强县域经济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和吸纳能力。
(2)完善县域金融体系建设,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县域的金融管理,综合运用窗口指导、政策评估、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等手段,建立有利于减少县域资金外流的机制,促进县域金融资源整合。鼓励金融机构合理调整授权授信制度,适当下放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权,促进信贷资金向县域倾斜,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县域工业升级等有利于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域,增加县域地区的有效信贷投入。引导县域金融机构理性确定金融产品价格,实施差别化的利率政策,提高县域产业的融资满足度。进一步促进县域金融机构改革,引导各类金融组织细分目标市场,形成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加快县域金融产品创新,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3)加强县域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政策的互补性和互动性。一方面,要统筹安排好县域财政激励政策,发挥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财政资金为县域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需扶持的经济主体提供贷款贴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调动和激发金融机构参与县域市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搭建县域政银企沟通和服务对接平台,及时、发布和反馈信息,建立重点企业、项目精品库,为金融机构择优扶持、加大信贷投入提供依据,并规范有关部门行政收费,减免评估费用,降低企业贷款成本,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县域集聚。
(4)完善县域金融服务配套,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为县域金融支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扩展县域金融基础服务,改善支付结算环境,增加各类银行服务终端在县域地区的投放率,大力发展农村自助银行和银行卡业务,提高县域金融电子化建设水平,逐步缩小城乡金融服务水平的差距。加快建立区域性的企业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扩大县域企业和农户抵押担保物的种类和范围。完善与贷款投放相关的资产评估、抵押、登记、公证、担保等规章制度,规范收费行为,降低收费标准,便利县域经济主体进行融资。完善县域金融法治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社会信用宣传,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通过提高县域企业信用等级,争取到更多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石全虎.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2).
[2]王世祥.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同心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
[3]闫丽瑞,田祥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宏观经济研究,2012,(3).
[4]杨垂成,李志华,梁才,等.县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的差异性比较分析——广西玉林市实证[J].区域金融研究,2012,(11).
[5]郭艳玲.县域金融发展、金融体系效率与县域经济增长——基于山东省91个县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14,(1).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位,也是城镇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研究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寻求提高金融效率、优化金融支持的有效路径,对我国壮大县域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及金融支持的研究基础上,以广东阳江市县域地区为例,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1996-2012年县域经济金融指标进行计量分析,指出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当前金融体系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县域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存在不足,并提出优化县域金融服务的相关建议,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经验依据。
关键词:
金融支持;县城经济;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1-0119-04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综述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一种类型,国外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基于区域经济理论,包括区位理论、空间经济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等。缪尔达尔(Myadai,1957)提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非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具有初始优势而超前发展,并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从而使区域间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弗里德曼(Friedman)将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净转移。弗农(Vernon)引用生命循环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认为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盛衰,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产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国外学术界从区域层面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较少,这方面的研究通常涵盖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之中。近几十年经济学家基于多国视角进行研究,较为一致地认为金融发展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员更多储蓄、促进储蓄以更高的比例转化为投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从而对经济产生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逐渐向区域中观层面延伸,这些研究认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的区域差异导致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Katherine A. Samolyk(1994)研究了美国各州银行经营状况和经济绩效间的关系,结论是贷款质量较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各区域间存在差异。Sheila C. Dow(1998)通过研究发现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呈现阶段性特征,并结合地理空间理论提出金融机构发展存在空间上的转移和变化现象,造成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
1.2 国内研究成果
我国对县域经济发展及金融支持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数是基于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分析县域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阐述县域金融支持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探讨相关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袁钢明(2005)认为县域经济集中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所有难点,如生产力不发达、城乡矛盾拉大、收入分配不公平、就业率低下等,从金融方面看,县银行基本只具有收集农村资金的功能却没有使用资金的能力。李行(2008)等认为,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融资环境差、资金制约严重、财政经济运行难,民营经济发展迟缓,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技术配套能力差,特色经济发展不明显。
近年国内学者开始对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一些实证研究。如马瑞永(200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由于体制转轨、金融部门规模不经济、“门槛效应”约束等原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小,且东、中部地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均出现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则出现上升趋势。杨垂成等(2012)利用帕加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玉林县域信贷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推动县域金融制度创新、完善县域金融体系、优化外部金融环境等建议。左晓慧(2013)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投资投向率对县域经济增长率影响最大,县域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与可支配收入比重的影响次之,金融机构储蓄投资转化率的影响最小。郭艳玲(2013)以山东省91个县为例,通过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县域金融发展、金融体系效率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体系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县域金融发展规模、银行体系效率对县域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同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异。
总的来看,目前关于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研究大多是从金融深化发展的角度展开,较少将财政金融政策、人力资源、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等多种经济因素统筹考虑,分析各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力及其影响程度。本文将在分析阳江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县域经济主要发展要素的综合角度建立实证模型,研究县域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影响程度和性质,探讨如何促进县域经济要素的相互整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2 阳江市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现状
2.1 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上升,县域财政投入的拉动作用明显
1996年至2012年,阳江市县域经济总量从75.4亿元增长到456.7亿元,年均增长13.7%,比同期全市经济总量年均增速13.4%略高出0.3个百分点。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从64.2%上升到66.7%,县域经济的提速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此16年间,阳江市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长16.5倍,年均增长19.6%,比县域经济总量年均增速高出5.9个百分点,财政投入的不断扩大,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运作、县域民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2 县域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存在金融抑制现象
1996年至2012年,阳江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长8.8倍,贷款余额仅增长4.7倍,贷款年均增速10.2%,比县域经济总量年均增速低3.5个百分点。县域贷款占全市贷款的比重从43.7%下降为38.9%,县域金融供给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县域金融深化指标从488%下降为29.6%,2012年末县域存贷比为48.3%,较全市存贷比低12.8个百分点,反映县域资金外流较为严重,与城市金融发展的差距扩大,县域地区存在金融抑制现象。
2.3 县域劳动力资源呈回流趋势,但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增长落后
2012年末,阳江市县域劳动力总人口占全市的73.4%,比1996年占比68.1%上升了5.3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一系列政策,使县域地区劳动力资源回流的趋势增强。但分析按劳动力人口平均的地方生产总值,2012年阳江县域劳动力人均产值4.9万元,为全市劳动力人均产值的85.4%,与1996年的比例94.2%相比,县市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反映县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产出效率偏低,经济质量提升不足。
3 实证分析
3.1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说明
考虑到本文以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地区为研究对象,而影响该类地区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包括金融信贷资金、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四个变量进入模型,重点研究县域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县域经济发展指标(GDP):采用最能充分反映县域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的当地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考察指标。
(2)县域财政投入(FI):采用县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作为考察指标。
(3)县域信贷规模(LA):采用县域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作为考察指标。
(4)乡镇从业人员(RE):采用乡镇从业人员数量作为考察指标。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采用1996-2012年间阳江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县域各项贷款、乡镇从业人员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阳江市统计年鉴》及人民银行统计系统。为减弱序列的波动性误差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我们对原序列取自然对数(取自然对数不影响序列的变化趋势),见下表。
3.2 计量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建立县域经济总量与其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县域经济发展与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影响程度和性质。由于上述各指标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将依次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回归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阳江县域的实际情况对实证结论进行解释。应用Eviews6.0进行分析,本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LGDP=C+α×LFI+β×LLA+λ×LRE+εt(1)
其中:C为常数项,εt为随机扰动项。
3.3 变量单位根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1)平稳性检验。在进行具体的经验方程估计和相关检验之前,通常需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经济变量是否具有时间趋势,进而确定是否有必要采用协整分析方法。本文利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法检验变量LGDP、LFI、LLA、LRE的平稳性。从各统计变量原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来看,t统计值均大于t统计量的临界值,表明原序列是非平稳的。在此情形下,继续对各变量的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在对其二阶差分ADF检验得出的t统计值都比在1%、5%、10%显著性水平下t统计量的临界值小(结果如表2),表明各变量的二阶差分是平稳的,进而采用协整方法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处理。
(1.226) (7.348) (0.225) (29.472)
方程估计R2=0.998,F=1184.76,DW=2.403,此时,2
(1)上述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阳江县域地区财政投入和金融信贷均与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者对县域经济发展均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其正向的作用力分别为0.576和0.241,即县域一般财政支出、县域贷款余额每增长一个单位,分别可以带来县域生产总值0.576个单位和0.241个单位的增长。由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更加注重发挥财政与金融支持的催化效应,从加大县域财政和金融的投入入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县域金融信贷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弱于县域财政投入,反映当前阳江县域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是财政主导型的,对财政投入的依赖度较强,而金融体系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其中既有县域经济主体的弱质性导致融资承载能力不强的原因,也有县域金融政策力度不足、与财政政策缺乏良性互动。因此,应调整县域金融政策,加强县域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发挥政策合力,增强县域金融支持的导向效果。
(3)县域人力资源因素并未能解释县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阳江市这样的县域地区而言,人力资源的增长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作用虽然为正,但并不显著。分析其原因是由于阳江县域以第一产业为主,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落后,单位劳动力的经济产出率低,单纯的人力资源数量的增长,并不能明显促进经济总量的发展变化。 4 政策建议
(1)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打造县域经济亮点,提高县域经济对金融信贷的承载能力。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制定县域经济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明确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制定,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以规模化带动市场化,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聚集区,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从而增强县域经济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和吸纳能力。
(2)完善县域金融体系建设,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县域的金融管理,综合运用窗口指导、政策评估、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等手段,建立有利于减少县域资金外流的机制,促进县域金融资源整合。鼓励金融机构合理调整授权授信制度,适当下放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权,促进信贷资金向县域倾斜,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县域工业升级等有利于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域,增加县域地区的有效信贷投入。引导县域金融机构理性确定金融产品价格,实施差别化的利率政策,提高县域产业的融资满足度。进一步促进县域金融机构改革,引导各类金融组织细分目标市场,形成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加快县域金融产品创新,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3)加强县域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政策的互补性和互动性。一方面,要统筹安排好县域财政激励政策,发挥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财政资金为县域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需扶持的经济主体提供贷款贴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调动和激发金融机构参与县域市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搭建县域政银企沟通和服务对接平台,及时、发布和反馈信息,建立重点企业、项目精品库,为金融机构择优扶持、加大信贷投入提供依据,并规范有关部门行政收费,减免评估费用,降低企业贷款成本,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县域集聚。
(4)完善县域金融服务配套,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为县域金融支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扩展县域金融基础服务,改善支付结算环境,增加各类银行服务终端在县域地区的投放率,大力发展农村自助银行和银行卡业务,提高县域金融电子化建设水平,逐步缩小城乡金融服务水平的差距。加快建立区域性的企业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扩大县域企业和农户抵押担保物的种类和范围。完善与贷款投放相关的资产评估、抵押、登记、公证、担保等规章制度,规范收费行为,降低收费标准,便利县域经济主体进行融资。完善县域金融法治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社会信用宣传,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通过提高县域企业信用等级,争取到更多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石全虎.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2).
[2]王世祥.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同心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
[3]闫丽瑞,田祥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宏观经济研究,2012,(3).
[4]杨垂成,李志华,梁才,等.县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的差异性比较分析——广西玉林市实证[J].区域金融研究,2012,(11).
[5]郭艳玲.县域金融发展、金融体系效率与县域经济增长——基于山东省91个县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