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时机已成熟,修订生鲜乳国标目前已列入议程,但是如何推进还有不同看法,需要谨慎考虑。
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的品质和质量心怀疑问,一方面却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生鲜乳质量已高于2010年发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作为供给端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业内人士已多次呼吁修订和提高生鲜乳安全标准,以适应民族乳业发展的新阶段,并以此提振消费端对国产奶的信心。
国标“睡大觉”
2010年3月26日,经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原卫生部颁布了修订后的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修订后的新标准提高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形成了统一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基本解决了此前乳品标准中矛盾、重复、交叉和指标设置不科学等问题。
这部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也改变了生鲜乳收购最低标准,其中将蛋白质标准由2.95%降为2.8%,将微生物菌落总数不超过50万CFU(菌落单位)/毫升降为不超过200万CFU/毫升。
当时即有声音认为,不应调低蛋白质的要求,标准应该起到引导作用,而且规模养殖的牧场可以达到2.95%的要求。但根据农业部的调查结果,夏季大约有51%的牛产的奶达不到2.95%的蛋白质要求,牛奶蛋白含量与季节及牛的品种等因素有关。
而且当时我国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仅占20%,5-10头左右的养殖户占40%左右。关于牛的品种,即使是从国外进口的好品质的牛,如果国内饲料工业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发挥其产奶性能。此外,很多小规模养殖户喂不起好饲料。
如果蛋白质设定为2.95%,则我国约有5%-10%养殖场达不到要求。因此,综合我国养殖规模、饲料成本、牛品种以及季节性等因素,有关部门建议将蛋白质设定为2.8%。而企业在收奶过程中可以设定高的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提高蛋白质的含量。
记者近两年在乳业养殖大省采访发现,随着规模化和养殖水平的提高,几乎不再有因生鲜乳不达标而被企业拒收奶的现象。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我国生鲜乳质量已远远超过现有标准,这个标准已“躺在那里睡大觉了”,所以应修订提高。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美菊说,在全球都重视食品安全的情况下,低标准会使散户奶农因跟不上行业发展而退出市场。另外,提高我国生鲜乳国标也事关民族乳业的声誉。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原来的标准太低、既不适合现状,也使消费者不相信国内的乳业,到了要调整的时候了,而且目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散养户已经很少了。
高品质与低信心
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农牧业有关主管部门均表示,随着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目前我国养殖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如果提高生鲜乳标准,不会有大量奶农因不达标而退出市场。
瑞信达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的牧场场长刘红亮给记者提供了一份日常生鲜乳化验单,其中蛋白质3.45%,脂肪4.12%,微生物菌落总数仅为2100CFU/毫升。刘红亮说,养殖企业内控的生鲜乳菌落数为1万个/毫升,高出国标近200倍。
记者在内蒙古富源牧业(赛罕)有限责任公司采访时,随机抽取了一张2016年5月4日的生鲜乳入库验收单,上面显示“蛋白质:3.27%,脂肪:3.97%,菌落总数1.1万CFU/毫升”。
富源牧业呼和浩特市区域总经理刘晓江说,富源牧业所用苜蓿多是进口的,所以生产的生鲜乳品质特别好,2016年4月份蛋白质平均水平高达3.6%,脂肪高达4.3%,菌落数在2万CFU/毫升以下。谈起国标,刘晓江说,他们的水平已远超过美国和欧盟标准,不知要高过国标多少倍。
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生鲜乳是蒙牛集团的高品质代表产品“特仑苏”的主要奶源,由第三检测方出具报告显示,蛋白质含量高于3.2%,微生物菌落数指标低于2万CFU/毫升。现代牧业董事长高丽娜说,生鲜乳国标已没有实际意义。
2016年5月,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发布了《中国农垦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标准》,这个标准多项指标与欧盟接轨,把蛋白质标准由国标的2.8%提高到3%,将菌落总数由国标的200万CFU/毫升调低至10万CFU/毫升,并首次纳入体细胞标准,定为每亳升不超过40万单位,与欧盟标准持平。
提高标准谨慎行事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认为,由于时机已成熟,修订生鲜乳国标目前已列入议程,但是如何推进还有不同看法,需要谨慎考虑。
谷继承介绍,比如现在菌落数的标准是200万CFU/毫升,如果修改后定为100万CFU/毫升,虽然已经大幅度提高,但仍不如美国和欧盟,届时可能又将引起国内舆论非议。
假如定到50万CFU/毫升,新疆、内蒙古等牧区和部分其他地区的散户有可能达不到这个指标,就可能退出市场。建议设定一个过渡期,隔一年或两年再提高一个档次,用几年时间再达到50万CFU/毫升的标准。
“如果一开始就定为100万CFU/毫升的话,要防止炒作,以免给乳业发展再次带来灾难性后果。”谷继承说。
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加启认为,我国要建设“优质乳工程”,包括优质原料奶(生鲜乳)和优质加工乳制品两个方面。其中要对核心的原料奶采取标识制度,对原料奶进行标准分级和定价。
王加启建议,按乳脂肪、乳蛋白、体细胞数和菌落总数不同指标,将原料乳分为合格级、优良级、优级和特优级四个级别。其中合格级的乳脂肪、乳蛋白、菌落总数以及体细胞数分别为3.1%、2.95%、75万CFU/毫升和100万单位。
但部分专家认为分级标准不宜太细。李胜利说,实施分级,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所以应有一个准入标准。宋亮则认为,新标准应按照菌落数和体细胞数这个安全指标来分级,至于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指标,没有太大的必要纳入新标准。
伊利集团的建议是:由农业部直接提高原奶收购标准,蛋白质提高到2.9%,脂肪提高到3.3%,菌落总数调整为50万CFU/毫升,同时体胞纳入标准,不多于60万单位。
此外,也有专家担心,门槛过高会造成人为“提高”标准的现象,出现掺杂使假现象,重演三聚氰胺悲剧,因此加强对生鲜乳的监管仍是重中之重。
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的品质和质量心怀疑问,一方面却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生鲜乳质量已高于2010年发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作为供给端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业内人士已多次呼吁修订和提高生鲜乳安全标准,以适应民族乳业发展的新阶段,并以此提振消费端对国产奶的信心。
国标“睡大觉”
2010年3月26日,经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原卫生部颁布了修订后的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修订后的新标准提高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形成了统一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基本解决了此前乳品标准中矛盾、重复、交叉和指标设置不科学等问题。
这部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也改变了生鲜乳收购最低标准,其中将蛋白质标准由2.95%降为2.8%,将微生物菌落总数不超过50万CFU(菌落单位)/毫升降为不超过200万CFU/毫升。
当时即有声音认为,不应调低蛋白质的要求,标准应该起到引导作用,而且规模养殖的牧场可以达到2.95%的要求。但根据农业部的调查结果,夏季大约有51%的牛产的奶达不到2.95%的蛋白质要求,牛奶蛋白含量与季节及牛的品种等因素有关。
而且当时我国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仅占20%,5-10头左右的养殖户占40%左右。关于牛的品种,即使是从国外进口的好品质的牛,如果国内饲料工业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发挥其产奶性能。此外,很多小规模养殖户喂不起好饲料。
如果蛋白质设定为2.95%,则我国约有5%-10%养殖场达不到要求。因此,综合我国养殖规模、饲料成本、牛品种以及季节性等因素,有关部门建议将蛋白质设定为2.8%。而企业在收奶过程中可以设定高的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提高蛋白质的含量。
记者近两年在乳业养殖大省采访发现,随着规模化和养殖水平的提高,几乎不再有因生鲜乳不达标而被企业拒收奶的现象。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我国生鲜乳质量已远远超过现有标准,这个标准已“躺在那里睡大觉了”,所以应修订提高。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美菊说,在全球都重视食品安全的情况下,低标准会使散户奶农因跟不上行业发展而退出市场。另外,提高我国生鲜乳国标也事关民族乳业的声誉。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原来的标准太低、既不适合现状,也使消费者不相信国内的乳业,到了要调整的时候了,而且目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散养户已经很少了。
高品质与低信心
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农牧业有关主管部门均表示,随着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目前我国养殖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如果提高生鲜乳标准,不会有大量奶农因不达标而退出市场。
瑞信达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的牧场场长刘红亮给记者提供了一份日常生鲜乳化验单,其中蛋白质3.45%,脂肪4.12%,微生物菌落总数仅为2100CFU/毫升。刘红亮说,养殖企业内控的生鲜乳菌落数为1万个/毫升,高出国标近200倍。
记者在内蒙古富源牧业(赛罕)有限责任公司采访时,随机抽取了一张2016年5月4日的生鲜乳入库验收单,上面显示“蛋白质:3.27%,脂肪:3.97%,菌落总数1.1万CFU/毫升”。
富源牧业呼和浩特市区域总经理刘晓江说,富源牧业所用苜蓿多是进口的,所以生产的生鲜乳品质特别好,2016年4月份蛋白质平均水平高达3.6%,脂肪高达4.3%,菌落数在2万CFU/毫升以下。谈起国标,刘晓江说,他们的水平已远超过美国和欧盟标准,不知要高过国标多少倍。
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生鲜乳是蒙牛集团的高品质代表产品“特仑苏”的主要奶源,由第三检测方出具报告显示,蛋白质含量高于3.2%,微生物菌落数指标低于2万CFU/毫升。现代牧业董事长高丽娜说,生鲜乳国标已没有实际意义。
2016年5月,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发布了《中国农垦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标准》,这个标准多项指标与欧盟接轨,把蛋白质标准由国标的2.8%提高到3%,将菌落总数由国标的200万CFU/毫升调低至10万CFU/毫升,并首次纳入体细胞标准,定为每亳升不超过40万单位,与欧盟标准持平。
提高标准谨慎行事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认为,由于时机已成熟,修订生鲜乳国标目前已列入议程,但是如何推进还有不同看法,需要谨慎考虑。
谷继承介绍,比如现在菌落数的标准是200万CFU/毫升,如果修改后定为100万CFU/毫升,虽然已经大幅度提高,但仍不如美国和欧盟,届时可能又将引起国内舆论非议。
假如定到50万CFU/毫升,新疆、内蒙古等牧区和部分其他地区的散户有可能达不到这个指标,就可能退出市场。建议设定一个过渡期,隔一年或两年再提高一个档次,用几年时间再达到50万CFU/毫升的标准。
“如果一开始就定为100万CFU/毫升的话,要防止炒作,以免给乳业发展再次带来灾难性后果。”谷继承说。
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加启认为,我国要建设“优质乳工程”,包括优质原料奶(生鲜乳)和优质加工乳制品两个方面。其中要对核心的原料奶采取标识制度,对原料奶进行标准分级和定价。
王加启建议,按乳脂肪、乳蛋白、体细胞数和菌落总数不同指标,将原料乳分为合格级、优良级、优级和特优级四个级别。其中合格级的乳脂肪、乳蛋白、菌落总数以及体细胞数分别为3.1%、2.95%、75万CFU/毫升和100万单位。
但部分专家认为分级标准不宜太细。李胜利说,实施分级,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所以应有一个准入标准。宋亮则认为,新标准应按照菌落数和体细胞数这个安全指标来分级,至于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指标,没有太大的必要纳入新标准。
伊利集团的建议是:由农业部直接提高原奶收购标准,蛋白质提高到2.9%,脂肪提高到3.3%,菌落总数调整为50万CFU/毫升,同时体胞纳入标准,不多于60万单位。
此外,也有专家担心,门槛过高会造成人为“提高”标准的现象,出现掺杂使假现象,重演三聚氰胺悲剧,因此加强对生鲜乳的监管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