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情知教学的理论的提出者冷冉在“教会学生学习”中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试试看。”在数学预习中培养学生的提问题能力,笔者觉得对教会学生学习效果更佳。
理解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即“让学生预先学习”。预习能让人有美的发现、妙的创造。课堂中,如果老师事先布置了预习、了解学情,那么,再进行新课讲授时就有了方向性——哪些知识略讲,哪些知识重点敲,哪些知识应该多关注什么层次的学生,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一堂课省时高效。但是在最初进行预习时,对学生的预知不够,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学生回家草草看书,把书中的空填完就行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提不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虽然布置了预习,实际上等同于虚设,没有什么意义。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师只好再按自己的思路上自己的课,没有把学生放学教学的首位。
该如何通过预习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呢?对预习的指导就格外重要,得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多问几个问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的。带着问题听课,有了目的性,课堂效率也会跟着提高。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对他们的学习帮助很大,才能激发他们对课前预习的积极性。
教师课前预习指导
教师先考虑一堂数学课从哪里入手预习,设计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先带着以下5个问题先预习教材:①通过预习,你学会了本课的什么知识?②这个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③这个知识用什么方法来解答?解答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④你是怎样运用这个知识来解答问题的?(也就是通过预习,学生先试着自己独立完成书上练一练的习题)⑤你在预习中还有什么疑问?有了教师示范指导,激发起了学生提问的兴趣,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就在他们的问题中。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让学生预习时在课本上圈点批注,疑难问题记录在案 学生知道了预习的大框架,我又进行了细化指导:一是读,也就是阅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阅读教材中的情境图,泡泡里的话,书中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新课中可能涉及到的旧课知识,并弄清要学的新课的重点、难点及个人的疑点所在,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理解教材。二是做标记,在预习一节数学课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疑惑,我就让学生用“?”做好标记。三是提问题,对教材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记录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强调:注意对标题、结论、看一看、试一试、练一练等内容的思考,分析对比几种算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抓住课堂随机生成的东西加以利用,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结构,那么一些有价值的想法被老师发现并鼓励,会更加促进学生爱学乐学。
小组交流合作,提炼问题 在教会学生怎样做好预习后,笔者让他们自己在组内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结果发现,学生尽管围在一起,有时根本交流不起来,有时表面上讨论得很热烈,但等大组交流时,像跟没有合作交流过一样,课堂还是一问一答,本来不懂的人还是不懂,该怎么错的还是怎么错。面对这种状况,笔者在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这种交流是无效的,学生是在空耗时间,他们是真的不会交流啊!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让学生交流呢?应该交流什么?
首先培养好小组长。公开竞选学习组长,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组长后,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然后,再进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刚开始小组合作交流时,发现每次小组里发言的总是班里最活跃的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参与度不高,对此,我们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尽量均衡。接着进行跟踪指导。前期笔者跟踪指导一个小组,把他们的问题整理归类在全班展示,老师点评,让所有小组知道怎样高效地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及发言进行点评。让学生在合作中尝到甜头,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中不理解的地方,小组交流中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会,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进行整合,在班级进行交流。
激励的作用
由于现在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很多学生面对教材几乎提不出什么问题;因此,笔者采取比赛的办法来检查预习情况。对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扬,树立榜样,并在班级加分板上给予加分。在每学期末,适当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这样做,一是自己学会了;二是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小组交流时输出给别人,使得学习后积累的能量得以释放;三是在交流时从其他人那里学到了自己没学到或没有真正领悟的知识,这便是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得以碰撞的结果。所以说,这种教育理念的彻底转变,真正转变了学生学习的理念,还原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真正身份”。
有问才有思考。正是因为老师重视了学生的问,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当学生把提出的问题与本课要解决的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我们整体的教学流程便轻松、自然、流畅。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鹏辉小学)
理解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即“让学生预先学习”。预习能让人有美的发现、妙的创造。课堂中,如果老师事先布置了预习、了解学情,那么,再进行新课讲授时就有了方向性——哪些知识略讲,哪些知识重点敲,哪些知识应该多关注什么层次的学生,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一堂课省时高效。但是在最初进行预习时,对学生的预知不够,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学生回家草草看书,把书中的空填完就行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提不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虽然布置了预习,实际上等同于虚设,没有什么意义。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师只好再按自己的思路上自己的课,没有把学生放学教学的首位。
该如何通过预习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呢?对预习的指导就格外重要,得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多问几个问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的。带着问题听课,有了目的性,课堂效率也会跟着提高。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对他们的学习帮助很大,才能激发他们对课前预习的积极性。
教师课前预习指导
教师先考虑一堂数学课从哪里入手预习,设计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先带着以下5个问题先预习教材:①通过预习,你学会了本课的什么知识?②这个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③这个知识用什么方法来解答?解答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④你是怎样运用这个知识来解答问题的?(也就是通过预习,学生先试着自己独立完成书上练一练的习题)⑤你在预习中还有什么疑问?有了教师示范指导,激发起了学生提问的兴趣,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就在他们的问题中。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让学生预习时在课本上圈点批注,疑难问题记录在案 学生知道了预习的大框架,我又进行了细化指导:一是读,也就是阅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阅读教材中的情境图,泡泡里的话,书中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新课中可能涉及到的旧课知识,并弄清要学的新课的重点、难点及个人的疑点所在,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理解教材。二是做标记,在预习一节数学课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疑惑,我就让学生用“?”做好标记。三是提问题,对教材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记录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强调:注意对标题、结论、看一看、试一试、练一练等内容的思考,分析对比几种算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抓住课堂随机生成的东西加以利用,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结构,那么一些有价值的想法被老师发现并鼓励,会更加促进学生爱学乐学。
小组交流合作,提炼问题 在教会学生怎样做好预习后,笔者让他们自己在组内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结果发现,学生尽管围在一起,有时根本交流不起来,有时表面上讨论得很热烈,但等大组交流时,像跟没有合作交流过一样,课堂还是一问一答,本来不懂的人还是不懂,该怎么错的还是怎么错。面对这种状况,笔者在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这种交流是无效的,学生是在空耗时间,他们是真的不会交流啊!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让学生交流呢?应该交流什么?
首先培养好小组长。公开竞选学习组长,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组长后,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然后,再进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刚开始小组合作交流时,发现每次小组里发言的总是班里最活跃的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参与度不高,对此,我们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尽量均衡。接着进行跟踪指导。前期笔者跟踪指导一个小组,把他们的问题整理归类在全班展示,老师点评,让所有小组知道怎样高效地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及发言进行点评。让学生在合作中尝到甜头,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中不理解的地方,小组交流中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会,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进行整合,在班级进行交流。
激励的作用
由于现在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很多学生面对教材几乎提不出什么问题;因此,笔者采取比赛的办法来检查预习情况。对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扬,树立榜样,并在班级加分板上给予加分。在每学期末,适当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这样做,一是自己学会了;二是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小组交流时输出给别人,使得学习后积累的能量得以释放;三是在交流时从其他人那里学到了自己没学到或没有真正领悟的知识,这便是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得以碰撞的结果。所以说,这种教育理念的彻底转变,真正转变了学生学习的理念,还原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真正身份”。
有问才有思考。正是因为老师重视了学生的问,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当学生把提出的问题与本课要解决的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我们整体的教学流程便轻松、自然、流畅。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鹏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