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园应激事件的出现,对校园安全与稳定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也给心理脆弱的学生带来了极大冲击。受到各种应激事件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出现不同类别的心理障碍问题,其中出现概率较高的心理障碍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这种心理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也很有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直接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需求,采取针对性方法消除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给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 学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疏导方法
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心理脆弱又敏感,特别是现代学生所面临的成长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受到这一复杂环境影响,学生出现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概率较大。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是创伤之后的常见心理症状,主要是在突发威胁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出现之后,导致学生延迟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精神障碍。如无助恐惧、持续紧张焦虑、深度绝望等。这些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有些时候是不容易被察觉的,但是却会实实在在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学校与教师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疏导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進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一、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分析
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指的是具备突发性威胁性或者是灾难性特征的生活事件发生造成的个体延迟发生或者是长时间持续存在的精神与心理障碍,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回避和创伤有关的一系列刺激,情感麻木,警觉性极高。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创伤事件导致的,主要涉及自然与人为这两个方面的事件,出现这种心理障碍的大多是创伤事件的幸存者、目击者、救援者、当事人亲属等。如今的社会,家庭、校园、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导致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和刺激有所增加。学生出现心理创伤应激源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家庭变故、校园事件等。总结起来,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应激源可分成两个大的部分,分别是人为灾难和自然灾害。对于学生而言,人为灾难出现的概率远高于自然灾害。校园与家庭是他们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事件与家庭事故也成了学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主要来源。校园创伤性事件又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前者包括急性突发性时间,如暴力事件、坠楼事件。后者则涉及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这样的压力事件虽不会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但是假如在这样的压力事件当中持续生活的话,则会加大心理负担,一旦不能有效宣泄,超出学生承受范围,就会引起自伤、他伤,引发显性校园创伤性事件。
二、学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主要特征
学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整体上进行归纳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延迟性。学生的情绪情感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在经历了创伤事件之后,出于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原因常常会压抑自己,不会把创伤带来的影响体现在情绪或行为上,但是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并不会自动消失不见,在一段时间之后,仍旧会在心理与行为上体现出来。二是事件上的叠加性。校园是一个人口比较密集的地点,每个学生在性格以及生活习惯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再加上学生存在的情感需求很多,校园当中存在的应激源多且复杂,出现创伤性事件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学生的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常常是几个事件或是几类事件叠加和共同自己造成的。三是心理上的可愈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比较容易识别和发现,所以能够及时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进行应对和处理,通过多方面的帮扶学生的心理创伤是能够疏导与复原的,是可治愈的。
三、学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疏导方法
1.基于课堂,增强危机知识储备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除了可以让学生学会大量的学科知识以及学科技能之外,还可以给学生补充大量的危机性知识,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风险规避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出现应激事件之后,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发挥自身的规避能力,尽可能减少应激事件给心理状态带来的不良影响,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能力。在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利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地震出现之时,应该躲藏在怎样的位置,在火灾事件发生之后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并顺利逃生,怎样预防他人的侵害等。这些知识储备和相关能力,可以让学生规避大量的风险,让他们学会在危机事件当中采取一定的自救与他救,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创伤性应激心理障碍,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心理素质。
2.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处理能力
第一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更多属于理论层面上的知识和方法,想要让学生对其进行内化吸收,真正转变成为自身的危机处理能力,就必须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来达到目的,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促进第一和第二课堂的整合。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参与积极性组织开展危机训练营、逃生训练、消防安全演练、地震逃生演练等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实践训练活动当中,促使学生在实战训练当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加应激技能储备,对课堂教学当中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明显提高学生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
3.给予心理咨询,加强心理疏导
学生的不良情绪情感以及压力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宣泄口,如果学生不能够把这些压力宣泄出来,很容易因为压力堆积增加创伤后应激刺激的危害性和影响力。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重要的宣泄口,尤其是要给学生必要的心理疏导,使得学生能够在和教师交流互动的过程当中,掌握正确的处理与应对方法。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专业人员担当咨询教师,筛选更适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方法,以便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让学生能够在出现问题之后及时找到专业教师得到专业帮助。当然教师自身也要有主动意识,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上的不良表现,做到早识别,早发现和早干预,消除创伤的不良影响。 4.做好生命教育,防范极端事件
生命教育是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疏导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这里所提到的生命教育有多方面的内涵,既要求学生能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要让他们认识到生死是不能避免的自然现象,要增强对生命的认知,减少在亲人死亡时的恐惧和悲伤。学生的创伤事件有很多来自家庭,而家庭变故当中的创伤是件,又有很大一部分指向了亲人生病、去世等内容。如果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了解生死,就能够在遇到相关事件之后减轻恐惧。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了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的问题,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之处,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生命,既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加强对心理危机的应对和处理能力,逐步走出心理创伤突破心理障碍,迎來一个光明未来。
5.家园携手共育,增强疏导效果
学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不过主要的刺激源来自家庭和校园,所以家庭和学校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应该携手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可以积极开设家庭辅导课程,为家长补充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使得他们能够主动给学生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让他们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家庭资源帮助学生疏导创伤后应激障碍。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可以借鉴有成功经验家长的一些做法,在经验交流当中找到最佳的问题解决思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消除心理障碍,学校与家长要保持密切沟通,利用传统手段以及现代化沟通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密切交流,传递学生在家庭与学校当中的表现信息,便于教师和家长根据信息反馈对症下药。
6.丰富疏导技巧,有效突破障碍
教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够凭借自身力量,运用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调控行为,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适合学生且能够带给学生积极影响的不良心理疏导技巧有很多,比如参与体育锻炼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够明显疏导情绪,缓解学习和生活当中的压力,帮助学生构建信心,提高意志品质,让学生能够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积极应对;与他人和谐相处,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状态调整方法。通过和他人团结协作,主动与他人沟通交往,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在面对各种刺激和事件时可以有效应对。
伴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学生的成长发展环境走向复杂多样,学生处在一个高层次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下,但是往往缺少精神上的营养,导致学生出现的身心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问题。复杂的环境本身就让学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与刺激,受到心理创伤应激源的影响,则会增加学生出现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概率,给学生的心理素质带来极大的冲击,一旦学生不能够抵御创伤冲击,有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很容易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会带来过激反应与行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教育者和引领者,必须正确认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学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特征把握问题出现的原因与影响,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身心发展特点选用科学化的干预方法,用教育指导驱散学生内心的阴霾,最终消除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杨杨.移动终端教育联合体育锻炼对适应性障碍中学生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5):776-778.
[2]李玲.体育锻炼对青少年适应性障碍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498-1500.
[3]蔡兴林,杨远波.汶川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调查及体育干预方式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5):107-110.
(责任编辑:文 宝)
[关键词] 学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疏导方法
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心理脆弱又敏感,特别是现代学生所面临的成长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受到这一复杂环境影响,学生出现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概率较大。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是创伤之后的常见心理症状,主要是在突发威胁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出现之后,导致学生延迟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精神障碍。如无助恐惧、持续紧张焦虑、深度绝望等。这些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有些时候是不容易被察觉的,但是却会实实在在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学校与教师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疏导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進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一、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分析
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指的是具备突发性威胁性或者是灾难性特征的生活事件发生造成的个体延迟发生或者是长时间持续存在的精神与心理障碍,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回避和创伤有关的一系列刺激,情感麻木,警觉性极高。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创伤事件导致的,主要涉及自然与人为这两个方面的事件,出现这种心理障碍的大多是创伤事件的幸存者、目击者、救援者、当事人亲属等。如今的社会,家庭、校园、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导致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和刺激有所增加。学生出现心理创伤应激源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家庭变故、校园事件等。总结起来,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应激源可分成两个大的部分,分别是人为灾难和自然灾害。对于学生而言,人为灾难出现的概率远高于自然灾害。校园与家庭是他们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事件与家庭事故也成了学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主要来源。校园创伤性事件又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前者包括急性突发性时间,如暴力事件、坠楼事件。后者则涉及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这样的压力事件虽不会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但是假如在这样的压力事件当中持续生活的话,则会加大心理负担,一旦不能有效宣泄,超出学生承受范围,就会引起自伤、他伤,引发显性校园创伤性事件。
二、学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主要特征
学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整体上进行归纳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延迟性。学生的情绪情感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在经历了创伤事件之后,出于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原因常常会压抑自己,不会把创伤带来的影响体现在情绪或行为上,但是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并不会自动消失不见,在一段时间之后,仍旧会在心理与行为上体现出来。二是事件上的叠加性。校园是一个人口比较密集的地点,每个学生在性格以及生活习惯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再加上学生存在的情感需求很多,校园当中存在的应激源多且复杂,出现创伤性事件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学生的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常常是几个事件或是几类事件叠加和共同自己造成的。三是心理上的可愈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比较容易识别和发现,所以能够及时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进行应对和处理,通过多方面的帮扶学生的心理创伤是能够疏导与复原的,是可治愈的。
三、学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疏导方法
1.基于课堂,增强危机知识储备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除了可以让学生学会大量的学科知识以及学科技能之外,还可以给学生补充大量的危机性知识,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风险规避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出现应激事件之后,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发挥自身的规避能力,尽可能减少应激事件给心理状态带来的不良影响,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能力。在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利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地震出现之时,应该躲藏在怎样的位置,在火灾事件发生之后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并顺利逃生,怎样预防他人的侵害等。这些知识储备和相关能力,可以让学生规避大量的风险,让他们学会在危机事件当中采取一定的自救与他救,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创伤性应激心理障碍,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心理素质。
2.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处理能力
第一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更多属于理论层面上的知识和方法,想要让学生对其进行内化吸收,真正转变成为自身的危机处理能力,就必须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来达到目的,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促进第一和第二课堂的整合。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参与积极性组织开展危机训练营、逃生训练、消防安全演练、地震逃生演练等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实践训练活动当中,促使学生在实战训练当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加应激技能储备,对课堂教学当中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明显提高学生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
3.给予心理咨询,加强心理疏导
学生的不良情绪情感以及压力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宣泄口,如果学生不能够把这些压力宣泄出来,很容易因为压力堆积增加创伤后应激刺激的危害性和影响力。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重要的宣泄口,尤其是要给学生必要的心理疏导,使得学生能够在和教师交流互动的过程当中,掌握正确的处理与应对方法。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专业人员担当咨询教师,筛选更适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方法,以便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让学生能够在出现问题之后及时找到专业教师得到专业帮助。当然教师自身也要有主动意识,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上的不良表现,做到早识别,早发现和早干预,消除创伤的不良影响。 4.做好生命教育,防范极端事件
生命教育是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疏导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这里所提到的生命教育有多方面的内涵,既要求学生能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要让他们认识到生死是不能避免的自然现象,要增强对生命的认知,减少在亲人死亡时的恐惧和悲伤。学生的创伤事件有很多来自家庭,而家庭变故当中的创伤是件,又有很大一部分指向了亲人生病、去世等内容。如果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了解生死,就能够在遇到相关事件之后减轻恐惧。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了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的问题,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之处,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生命,既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加强对心理危机的应对和处理能力,逐步走出心理创伤突破心理障碍,迎來一个光明未来。
5.家园携手共育,增强疏导效果
学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不过主要的刺激源来自家庭和校园,所以家庭和学校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应该携手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可以积极开设家庭辅导课程,为家长补充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使得他们能够主动给学生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让他们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家庭资源帮助学生疏导创伤后应激障碍。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可以借鉴有成功经验家长的一些做法,在经验交流当中找到最佳的问题解决思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消除心理障碍,学校与家长要保持密切沟通,利用传统手段以及现代化沟通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密切交流,传递学生在家庭与学校当中的表现信息,便于教师和家长根据信息反馈对症下药。
6.丰富疏导技巧,有效突破障碍
教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够凭借自身力量,运用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调控行为,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适合学生且能够带给学生积极影响的不良心理疏导技巧有很多,比如参与体育锻炼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够明显疏导情绪,缓解学习和生活当中的压力,帮助学生构建信心,提高意志品质,让学生能够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积极应对;与他人和谐相处,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状态调整方法。通过和他人团结协作,主动与他人沟通交往,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在面对各种刺激和事件时可以有效应对。
伴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学生的成长发展环境走向复杂多样,学生处在一个高层次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下,但是往往缺少精神上的营养,导致学生出现的身心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问题。复杂的环境本身就让学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与刺激,受到心理创伤应激源的影响,则会增加学生出现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概率,给学生的心理素质带来极大的冲击,一旦学生不能够抵御创伤冲击,有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很容易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会带来过激反应与行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教育者和引领者,必须正确认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学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特征把握问题出现的原因与影响,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身心发展特点选用科学化的干预方法,用教育指导驱散学生内心的阴霾,最终消除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杨杨.移动终端教育联合体育锻炼对适应性障碍中学生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5):776-778.
[2]李玲.体育锻炼对青少年适应性障碍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498-1500.
[3]蔡兴林,杨远波.汶川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调查及体育干预方式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5):107-110.
(责任编辑:文 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