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觀光,樂活新體驗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8933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來,全球城市化進程加速,人類逐漸聚集於都市區,中國大陸更是如此,除了沿海的大城市發展迅猛以外,向西延伸的二綫、三綫城市也快速發展,更何論新加坡、日本等國。而在時下的城市發展中,觀光更成為各國青睞的重要產業,關於“如何使得觀光既能帶動經濟發展,又能提升遊客幸福感與滿意度”的思考自然而然衍生出對智慧觀光的探索。
  質、量結合,提升觀光價值
  現在,當大家談論城市的智慧化時,幾乎都會提到基礎建設,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園區等,其內涵更爲豐富。而智慧觀光某種程度則是基礎建設的一個有效整合,台灣“資策會”作爲非官方組織,聚焦於資訊的研發,期待用資訊、通訊的能量幫助産業發展,更加速幫助政府與民間企業的通訊應用與普及“資策會”也是優先規劃智慧觀光並開始相關實際運用。而放眼於國際社會與台灣的實際發展,智慧觀光是城市發展的主軸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資策會數據科技與應用研究所(大數據所)也根據此現狀,定義觀光爲智慧城市開展最重要的領域。因爲,發展智慧城市,首先就需要考慮諸多面向,比如智慧交通、智慧文化創意、智慧農業、智慧醫療保健等,而這些都可以借助智慧觀光,讓來此地旅行的本國游客和外國游客都有深刻美好的體驗,通過觀光與不同領域的交集,從而打造一個友善的旅行環境。
  一個旅行的人需要有智慧生活的資源包括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如果智慧觀光能够有效開展,那麽對涉及食衣住行的各行各業的産業發展都有很大的貢獻,同樣也將提供更好的服務給觀光客,除此之外更有深度的文化旅遊與地方特色的感知。資訊工業策進會正是基於此希望用資訊把台灣觀光做好,由此對各行各業産生深刻影響,例如就醫療領域而言有觀光醫療,特別是台灣的醫療美容産業;此外現在全球生態意識、節能减碳意識高漲,應運而生的就是生態觀光,所以觀光可以切入諸多不同的領域,從而成爲智慧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台灣各個地方政府均有設置觀光局,特別是2008年對大陸開放旅遊觀光以來,數量的增加令人驚訝,從四五年前400多萬人次的大陸觀光客,到兩年多前的600多萬,再到去年的900多萬,直逼一千萬,這樣在數量上的快速增加,讓外界更加開始審視其“質”是如何?若一直有許多遊客前來,但無法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就沒有游客繼續要來台灣,因爲口碑與經驗至關重要。所以一方面我們需要吸引更多人前來觀光,即增加“量”,另一方面,要提升服務的品質,即提升“質”,只有“質”、“量”結合,這樣在推動觀光時,才會增加整體産業的價值,觀光中有“質”有“量”方才會有價值(Value)。
  對於智慧觀光,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旅行者,因而首先需要對旅行者産生價值,再對在地商業(local business)有價值,同時更能提高城市景點的價值。所以必須根據其特性來拓展價值,即智能(SMART),嘗試利用信息交流技術(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來提供高品質的服務(High Quality Service),讓企業對觀光的相關服務做得更加“聰明”,此處的“聰明”,在智能之外更有主動式的意涵。試想,一個旅行者要有出行規劃必然面臨是通過旅行團等機構開展還是自我規劃的選擇,有基於此,我們基本的理念則在於與其通過搜索網絡、打電話諮詢等被動式服務,不如借助智慧手機時代等有利因素轉爲主動式服務,讓行者在一個旅途的行前、行中、行後都可以來獲得比較主動式的服務,在搜索旅行資訊時,不僅爲其提供一套綜合全面的出行信息,免去在各大網站搜索的時間與繁瑣的程序,同時也會給旅行者適當提醒建議,可能因爲天氣等原因需要適時改變行程,借由與旅行者主動式的互動,加之爲旅行者提供自動更新的旅行日次建議,成功地實現被動變主動的服務模式,更提供較爲友善與及時的服務,有效地結合天氣因素、臨時個人因素等變化整合出個一套個人化的系統出行建議。由此一來,旅行中三方的價值就足以充分顯現。
  價值的體現中存在一個較難實施之處,即如何使得旅遊者在旅途中,透過通訊技術的幫助,使得其有深刻的旅游體驗?這樣一來,不僅讓遊客瞭解景點、感受景色更能深入到歷史來源等角度,獲得深度感知,但這樣的理念在實際實行過程中存在難度,目前來看旅遊的規劃與安排,貼心的服務、深度的體驗、旅行者個人的興趣與當地特色進行結合,必將是未來智慧觀光的重要趨勢。
  產業危機,轉型新希望
  全球化的環境中,智慧觀光更被國家視爲産業發展的重要契機,對於台灣,尤其重要。近年全球經濟持續震蕩,台灣不僅受到外圍環境影響,本土産業自身都面臨諸多挑戰。暫不論政治的影響,台灣整體産業的發展已面臨困境。30年來,從産業面看原始設計製造商(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ODM)與代工生產(OEM)都發生巨大變化。台灣從1970年代開始崛起,到2000年前風光發展,當時全球近90%的PC都是台灣生産,成功實現了20年的經濟起飛,但是當時的輝煌發展早已經過去了,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台灣幾大電子電機公司依然在做,但整體製造業已經外移到大陸,特別是最近幾年開始陸續遷往東南亞,所以台灣面臨著後續發展的困境,在本身産能與利潤變薄的情形下,台灣産業下一步要做什麽,是必須嚴肅面對的議題。因此在這種情况下,除了這些外移的電機大廠,台灣剩下的是超過90%的中、小企業(規模在20人左右)與微型企業(家庭模式或者不超過10人),當全球進入工業4.0時代後,這些企業無法掌握足夠的技術能量,所以在下一波工業產業發展浪潮中,這些小企業若僅憑自身打拼,難有發展,面對大型製造業産業外移與全球産業快速發展的雙重挑戰,又基於自身發展能量不足,此時就需將中小企業廣泛連接,形成一個系統式發展(Eco-System Development ),將小型企業聯合成一個相對大規模的形態來進行綜合服務,采用“聯合商業”(Connective Business)的模式來提供大型、系統的服務,從而與全球産業接軌。
  觀光產業更是如此,食衣住行,每一家企業的力量都是相對薄弱的,如何聯盟,如何合作,就必須依賴於智慧整合(Smart Matching),即利用信息交流系統來幫助中小企業進行平台整合,通過智能化的理念,讓相關企業提供給旅行者一個完美、綜合的服務,因為分開做必然力量分散,透過有效的整合反而更能够提供方便的服務,例如將購買旅行票券與交通、住宿、特色商品買賣等結合起來必然使得服務更加快捷方便,藉由聯合平臺更增加小企業的發展活力,輔助以文化創意的推廣與介紹,更讓遊客加深對獨立企業的瞭解。憑藉觀光表演、購物等多項服務的充分整合來服務於遊客,使得資源利用最大化。而台灣本身有著豐富的觀光特色,如果可以結合展現道地“台灣味”的特色,催生中小企業連接機制,再將APP技術與個體緊密結合,便會獲得較大的機遇支持産業發展,這也是歐美多國在實踐上的優秀方向,從軟體的角度發展觀光服務業,提升世界競爭力。   由台灣到澳門,“分流”最有力
  台灣政府的觀光局多年來致力於推行智慧觀光,不僅是交通部,許多地方政府都有積極投入,而智慧觀光的理念在台灣則是由“資策會大數據所”首先提出,現在也已經在各地廣泛開展。大數據所基於各個産業的基礎需求,推出“S3智慧系統服務平台”,適合講求系統快速建置、創新事業、以及創業育成的中小企業使用,S3系統則是採“模式驅動架構”開發,讓企業以積木重組的概念,協助業者輕鬆開發出高度客製化且可再利用的雲端IT系統。運用於實務開發領域,大數據所更看準個人化、高值化觀光服務市場,利基於S3智慧系統服務方法,於短短三個月推出“台灣智慧觀光Smart Tourism Taiwan”APP,並以近兩年的時間不斷改版,結合Big Data智慧分析技術,APP自動依照旅客喜好,推薦全台景點、美食、藝文活動等,讓國內外旅客在台灣能輕鬆使用便捷的的行程規劃工具,也陸續推出中文及英文版的App,日文版App也即將推出,以協助業者拓展商機,而這樣一個智慧觀光服務平台跟其他的觀光資訊網站或App不同的是,其能運用强大的智慧分析及社群探勘技術,協助旅游業者提出更精準的個人或群體行銷,提供給消費者快速媒合與導購服務,更有利用4G高速移動寬頻服務,讓商業與一般用戶在行動時和室內均可隨處上網;同時,探索如何結合伴手禮業者,以台灣智慧旅游行銷系統(雲端整合服務)、手機APP及線上支付為主要應用,讓業者及消費者體驗智慧觀光、聰明消費!運用資通訊(ICT)技術,不僅將爲觀光旅遊帶來便捷服務,更可望藉此提升台灣觀光産業競爭力,帶來無限旅遊商機。
  與台灣毗鄰的澳門,人口密集,無論是本土人口還是一年3200萬的游客,觀光市場潜力巨大,因而發展智慧觀光是在澳門是有其可能性與必然性的。智慧觀光本身採用通訊科技來進行,除提供一站式服務以外,就是大數據的運用。澳門現在遊客數量龐大,出現多處景點擁擠,台灣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比如日月潭、故宮同樣擠滿了人,所以分流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資策會大數據所的智慧推薦,其中一項特色就是可以從社交媒體中找到相關人流訊息,比如以打卡人數的多寡及打卡時間來預測是否擁擠。現在智慧手機的推廣相當迅速,根據原先游客要去的不同地點,則可以按需要及時調整、推薦,提供個人化的建議,上午則可以去下午較爲忙碌的參觀景點,這樣對整體區域都頗為有利,藉由提供APP進行資訊整合達到有效調節,最後强調集合整體與個體層面提出人性化出行建議,提升出行滿意度。
  環視全球,目前智慧觀光進行的相對成熟的地區,例如荷蘭,三年前用大數據(big data)機制做分流與研發市場,探討如何從市場方向吸引更多的組織去荷蘭進行會展,同樣近年來澳門也大力發展會展業,藉由這些商務人士,消費能力強勁,需求穩定的特色來提升觀光業。荷蘭在推行智慧觀光的概念以來,會展商務人士數量較之以前增加了10%,平均也多停留一天到一天半,實質提升了經濟效益,這樣的一個整合與市場機制同樣可以值得澳門借鑒。
其他文献
自習主席上周在博鼇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暢望“一帶一路”願景後,“一帶一路”便成近來最具含金量的四個字。其中提到,中國將實行更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要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區獨特優勢作用,協助“一帶一路”的建設。對於國家賦予的新任務,行政長官崔世安回應,全力配合,積極參與。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表示,著力落實中央要求和行政長官指示,思考如何發掘澳門特區包括歷史、文化、經貿、人
期刊
羅立文司長通過兩天施政辯論的表現,以其葡式粵語、坦率的回答,讓社會和眾議員了解運輸工務司的看法。羅司長在回答議員提問中表示,過三十日多九百架車,有乜辦法搞掂澳門的交通?相信全世界都冇專家可以搞得掂,政府明白需要控制車輛增長,但社會需要達成共識,共同接受限車制度。又認為,澳門行車稅19年未做過調整,養車成本較低,是導致本澳車輛連年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  對於司長所言,養車成本低,本人有不同看法。在澳
期刊
4月9日,行政長官崔世安、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與跟進處理善豐花園事件的跨部門小組成員共同檢視有關善豐花園事件的跟進工作,並商討進一步的處理方案。  新加坡建國首任總理、一代強人、政治領袖李光耀先生,於3月23日因病去世。巧合的是,同樣的日子,澳門特區第四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在立法會發表了他的2015年施政報告。澳門之於新加坡,正如《澳門月刊》四月文章《新加坡的光環,澳門應學到什麼》所指,多年來上至行政
期刊
近看貴刊219期“百日新政”一組文章,其中《柯P瘋狂“飆車”,下一站在哪裡》一文,通過對台北市市長柯文哲百日施政情況的掃描,對其言其行,文章分析點評客觀、理性,分寸拿捏得當,質疑,真相還原,所得結論均使人信服,滿是力道。條分縷析之下,柯P身上光環褪盡,露出“自以為是,行動不計後果”的任性,或“素人風格,大炮性格,率真品格”之真性情。但或許就因了此真性情,他才高票當選市長?抑或別的什麼陰差陽錯,誠如
期刊
去年年底,澳門外地僱員人數已經突破17萬,在這龐大的人群中,六成以上均為內地勞工,他們為澳門的經濟發展做出很大貢獻,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無法享受本澳的社會保障待遇,同時也沒有相關的內地社會保障制度的支持,長期處於社保繳費的空白期。這一問題眼前尚不突出,但隨著時間推移將會逐步凸顯,難以迴避。今次本刊邀請到澳門社會保障學會理事長陳建新,與他一起探討外地勞工的社會保障現狀及發展困境等相關問題。  內外僱
期刊
“新絲綢之路”的建設,帶來的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歐亞大陸的一體化和全面復興。華文媒體不僅是這一歷史進程的見證者,更應是這一歷史進程的參與者、推動者,因而,講好絲綢之路新故事,充分發揮好窗口、橋樑、紐帶三方面的作用,是責任更是媒體人應有的擔當。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期刊
資訊通信技術的發展支撐起現代醫院的運營,同時醫院的資訊化也顯著地提升了醫療服務品質與效率,代表智能化發展方向的資訊系統正在成為現代化醫院的神經系統和核心資產。未來“未出門,已診療”的便捷模式能否出現,困擾許多地區的看病難、輪候久的問題是否在智慧醫療的時代大有緩解?一切的疑問盡在“智慧”二字。  改變傳統,形成產業規模  智慧醫療(英文簡稱WIT120),是最近興起的專有醫療名詞,通過打造健康檔案區
期刊
延誤、超支,似已成本澳大型公共工程代名詞。典型的,如新城A區填海工程延誤;氹仔北安碼頭工程成“大白象”,至今依然啟用無期;作為重大交通基建工程的輕軌工程更似陷入無底深潭,連澳門段何時動工亦是未知數,遑論輕軌落成啟用時間。拖得越耐,輕軌最終造價料將天文數字。即使立下“軍令狀”的“萬九”公屋工程,部分仍有阻滯,建成的更屢現質量問題。公共工程延誤直接影響民生,超支耗費公帑,最令公眾氣結,多份審計報告均剖
期刊
■1月21日,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在澳門旅遊塔舉行年度記者招待會。旅遊局局長文綺華宣佈,初步統計,2014年訪澳遊客首次突破3000萬人次,全年澳門共接待入境旅客3152萬人次,年增長幅度達到7.5%,超過預期。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澳門一月,在特首崔世安“聚智同心建澳門”的元旦賀歲中,拉開帷幕。儘管賭收持續下跌,博彩業進入調整期,但市場仍洋溢著一股正能量,澳門人並不悲觀,去年全年破三千萬人次旅澳
期刊
交通是一個城市的成長命脈,當擁堵、混亂成為一個城市交通的代名詞時,應該怎樣科學地做到窮則思變?智慧時代裡,科技又能帶來何種突破?  優化出行,擁堵難避免  智慧交通雖然在多國積極開展,卻是普通行人最難切身感知到的。除了日常生活中紅綠燈的使用、交通路況信息的發佈、交通事件預警及救援等此類常規功能外,智慧交通其實是一套完整且精密的後台系統,無法直接訴諸民衆。而其最大的目標則在於優化整合現有基礎設施,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