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已经广为被社会人士关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再延续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该转换思维,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开放与创新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开放性阅读教学营造了开放的氛围,但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在创新性的氛围中来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开放性 创新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152-01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现状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度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关注。因为小学语文阅读的目的不仅是让小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检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先说一下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老师给小学生发几本书籍,像上自习一样的让小学生阅读。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而且烦闷,小学生本身就还是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兴趣,想去阅读,想去接触新的事物。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和统一答案。而忽略了,小学生时期正是创造性思维最活跃的时期,这样的乏味阅读会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新课标的宗旨,也违背了自然规律性,把“文章分几段”、“概括段意”这样的模式当成了必要的训练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方式上也过于单一化,比如:在阅读的“读”上,“读”在阅读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阅”只是学生接受外来知识的途径,而“读”才是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法宝。现在教师的阅读教法中,主要是老师进行泛读,试想一下,长年累月的听着老师长篇大论的读,换位思考,你作为学生,你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吗?再者考虑到,学生“听”和学生“读”,这两者产生的效应也是千差万别的。
目前在我国进行的教改活动中,推出的新课标中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反思,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着重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准确把握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定位。上面讲述的单一的,乏味的教学态度,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教师不能再向上面讲述的把阅读教学当做知识的传授,没有领会到“阅读”本身的深刻精神。知识往往是隐含在生活中,而生活是需要自己去体验才能体会的。在生活中实践活动,亲身参与和互动,才能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有深刻的体会,才能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最终建立一些情感和观念。比如:我们学习一首诗或散文,着重点不是诗或者散文本身,而是对文章分理解和对文章所表达的生活场景、思想感情的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及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方式。
二、创新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其价值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个人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也可以这样理解。
创造性阅读教学要求我们创设问难质疑的情景,塑造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对学生创造思维有利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大胆猜想,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提出疑问,对新知识,新问题始终保持一颗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思考的批判精神以及质疑态度。
创造性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从广义上说,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研究,推理,想象,运用发散的思维,激发出新的灵感,做出新的发现或论断,提出新的理论以及新方法的能力。在教学中,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其获取知识并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创造性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以及阅读方式的探究性。
(一)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答案,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自由的学习,思考,质疑,提问,这样活泼,和谐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现。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应把自身融入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和平共处,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这样心理沟通更加容易,进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提倡探究式的阅读方式
新课标重点强调“探究式阅读”,这种创新性阅读方式,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充分利用各种课外渠道,确定阅读主题,自主完成阅读的组织,途径,方法以及对阅读结果的总结和整理。“探究性阅读”也可以说是一种挑战性阅读,因为它一方面既是需要学生去探究的,一方面它本身也是未知领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很好的挑战,这种挑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究新知识领域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做基础,更重要的是其积极的情绪带来的创新的欲望。在探究阅读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入的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知识,在遇到困难时也能表现出钻研的精神。
学生的创新力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要阅读教学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能力,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创新,让它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慧英.语文教学呼唤健康的课堂教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08期
[2]张丽曼.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2011年07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开放性 创新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152-01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现状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度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关注。因为小学语文阅读的目的不仅是让小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检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先说一下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老师给小学生发几本书籍,像上自习一样的让小学生阅读。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而且烦闷,小学生本身就还是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兴趣,想去阅读,想去接触新的事物。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和统一答案。而忽略了,小学生时期正是创造性思维最活跃的时期,这样的乏味阅读会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新课标的宗旨,也违背了自然规律性,把“文章分几段”、“概括段意”这样的模式当成了必要的训练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方式上也过于单一化,比如:在阅读的“读”上,“读”在阅读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阅”只是学生接受外来知识的途径,而“读”才是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法宝。现在教师的阅读教法中,主要是老师进行泛读,试想一下,长年累月的听着老师长篇大论的读,换位思考,你作为学生,你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吗?再者考虑到,学生“听”和学生“读”,这两者产生的效应也是千差万别的。
目前在我国进行的教改活动中,推出的新课标中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反思,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着重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准确把握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定位。上面讲述的单一的,乏味的教学态度,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教师不能再向上面讲述的把阅读教学当做知识的传授,没有领会到“阅读”本身的深刻精神。知识往往是隐含在生活中,而生活是需要自己去体验才能体会的。在生活中实践活动,亲身参与和互动,才能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有深刻的体会,才能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最终建立一些情感和观念。比如:我们学习一首诗或散文,着重点不是诗或者散文本身,而是对文章分理解和对文章所表达的生活场景、思想感情的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及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方式。
二、创新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其价值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个人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也可以这样理解。
创造性阅读教学要求我们创设问难质疑的情景,塑造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对学生创造思维有利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大胆猜想,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提出疑问,对新知识,新问题始终保持一颗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思考的批判精神以及质疑态度。
创造性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从广义上说,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研究,推理,想象,运用发散的思维,激发出新的灵感,做出新的发现或论断,提出新的理论以及新方法的能力。在教学中,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其获取知识并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创造性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以及阅读方式的探究性。
(一)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答案,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自由的学习,思考,质疑,提问,这样活泼,和谐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现。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应把自身融入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和平共处,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这样心理沟通更加容易,进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提倡探究式的阅读方式
新课标重点强调“探究式阅读”,这种创新性阅读方式,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充分利用各种课外渠道,确定阅读主题,自主完成阅读的组织,途径,方法以及对阅读结果的总结和整理。“探究性阅读”也可以说是一种挑战性阅读,因为它一方面既是需要学生去探究的,一方面它本身也是未知领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很好的挑战,这种挑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究新知识领域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做基础,更重要的是其积极的情绪带来的创新的欲望。在探究阅读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入的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知识,在遇到困难时也能表现出钻研的精神。
学生的创新力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要阅读教学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能力,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创新,让它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慧英.语文教学呼唤健康的课堂教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08期
[2]张丽曼.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