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是目前中国教育事业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的稳定。本文简单分析高职院校贫困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导致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号召全社会关注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所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甚至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和校园的和谐发展。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问题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分析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贫困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成材以及学校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职院校贫困生现状
贫困大学生主要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目前全国平均状况来看,一般将学生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确定为“贫困生”,低于90元的为“特困生”。目前,贫困生比例逐年增加,贫困生队伍在迅速扩大。随着扩招的增加,贫困生的人数还将不断增加。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源分布产生了变化。原来贫困生多分布在偏远的山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下岗工人日愈增多,贫困生在城市的下岗工人家庭、单亲家庭中也屡见不鲜。
2.贫困生心理问题探析
贫困生在承受物质贫困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对学生学习、交往及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引发问题日趋严重。
2.1极度的自卑与自尊的冲突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显著心理特点,是部分存在心理困难的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自卑心理是目前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经济上的困难,物质的不足和生活水平的偏低往往对其心理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容易使贫困生形成自卑自贱心理。另外由于贫困边远山区和城市地区在经济上、教育资源上、文化上的差异,使得山区孩子在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城市生活, 在音乐、体育、英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都要逊于城市学生,特别是城乡教育差异导致学生在综合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社交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更是加深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2.2贫困现实与理想生活的冲突
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不断设定理想提升自身,另一方面又常常因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寻求不到顺利实现理想的途径而困惑。特别是贫困生存在着因为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极度落差而引发的焦虑心理。部分贫困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能挣钱的方法,便轻学习重打工,分散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也容易导致焦虑心理。[1]能否如期毕业,毕业后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能否改变目前的状况,助学贷款毕业后能不能按期还款等等问题都让贫困生焦虑不安。这些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必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工作,以致产生了对个人生存和未来生活将面临问题持续的焦虑。
3.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对于高职院校要建立和谐校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贫困大学生群体与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融合和谐。为解决好高职院校中的贫困生问题,课题组成员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简单探讨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对策。
3.1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乐观态度对待生活的困难
解决贫困生思想问题首先应注重的是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目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有把生活的困难当做是磨练、是经历、是积累、是别人不曾拥有的财富的乐观态度,要有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勇敢面对现实的精神。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身边的实例引导贫困生对未来的前景有较好的预期。如树立优秀贫困生典型,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开展经验学习、事迹报告等活动,使高职院校贫困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对自己的信心。[2]
3.2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提倡正确的消费观念,为贫困生塑造宽松的绿色消费氛围
目前大学生中相互攀比的现象很普遍,很多家庭贫困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总因为自己的家境而感到难堪,自己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大学时代本该是“寒窗苦读”之时,而这些学生却陷于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这一时期形成的消费观念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应该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合理消费, 反对攀比消费;强调节约消费,反对享乐消费;注重理性消费,反对盲目消费;倡导绿色消费,使他们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好。
3.3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建立准确、全面的贫困生档案
建立准确、全面、动态的贫困生档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人员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教育辅导工作的基础。每年新生入校后高职院校辅导员老师进行摸底调查,通过谈话、查看学生档案、查看学生家庭状况调查表、同学间的观察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 确定贫困生名单,并建立贫困生个人档案,方便贫困生工作的开展,又为做好贫困生工作提供了准确、及时、科学的依据。还可以在班内建立心理信息联络员,及时沟通贫困生心理状况,便于更好掌握其异常心理和行为。
3.4做好贫困生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应设立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中心,不定时地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服务活动。可以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点面结合,组织心理咨询人员通过集体咨询、个别面谈咨询、电话咨询等心理咨询形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给予指导,让学生了解心理发生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新生入学时可以通过学生心理健康筛查, 有针对性地帮助重点对象找出心理障碍的根源,进行行之有效的疏导,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作为一名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辅导员老师要定期和贫困生谈心交流,为他们两年的在校学习生活打造心理“绿色通道”,为更好的实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能帮助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完善个性,戰胜自我,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使贫困生能够面对现实,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对于确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也能及早现,及时治疗,避免更大问题的发生。对发现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主动进行咨询、了解、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必要时应与家庭配合,共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当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建立一支能力强、业务水平高、责任心重的心理咨询队伍。
对于高职院校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高职院校、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物质扶贫”,还要“精神扶贫”,不断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科]
【参考文献】
[1]陈阳,常薇,李斌.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2):62.
[2]杨卫平.关于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现状的理性思考及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6-78.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所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甚至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和校园的和谐发展。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问题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分析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贫困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成材以及学校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职院校贫困生现状
贫困大学生主要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目前全国平均状况来看,一般将学生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确定为“贫困生”,低于90元的为“特困生”。目前,贫困生比例逐年增加,贫困生队伍在迅速扩大。随着扩招的增加,贫困生的人数还将不断增加。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源分布产生了变化。原来贫困生多分布在偏远的山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下岗工人日愈增多,贫困生在城市的下岗工人家庭、单亲家庭中也屡见不鲜。
2.贫困生心理问题探析
贫困生在承受物质贫困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对学生学习、交往及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引发问题日趋严重。
2.1极度的自卑与自尊的冲突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显著心理特点,是部分存在心理困难的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自卑心理是目前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经济上的困难,物质的不足和生活水平的偏低往往对其心理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容易使贫困生形成自卑自贱心理。另外由于贫困边远山区和城市地区在经济上、教育资源上、文化上的差异,使得山区孩子在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城市生活, 在音乐、体育、英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都要逊于城市学生,特别是城乡教育差异导致学生在综合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社交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更是加深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2.2贫困现实与理想生活的冲突
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不断设定理想提升自身,另一方面又常常因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寻求不到顺利实现理想的途径而困惑。特别是贫困生存在着因为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极度落差而引发的焦虑心理。部分贫困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能挣钱的方法,便轻学习重打工,分散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也容易导致焦虑心理。[1]能否如期毕业,毕业后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能否改变目前的状况,助学贷款毕业后能不能按期还款等等问题都让贫困生焦虑不安。这些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必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工作,以致产生了对个人生存和未来生活将面临问题持续的焦虑。
3.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对于高职院校要建立和谐校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贫困大学生群体与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融合和谐。为解决好高职院校中的贫困生问题,课题组成员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简单探讨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对策。
3.1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乐观态度对待生活的困难
解决贫困生思想问题首先应注重的是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目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有把生活的困难当做是磨练、是经历、是积累、是别人不曾拥有的财富的乐观态度,要有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勇敢面对现实的精神。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身边的实例引导贫困生对未来的前景有较好的预期。如树立优秀贫困生典型,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开展经验学习、事迹报告等活动,使高职院校贫困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对自己的信心。[2]
3.2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提倡正确的消费观念,为贫困生塑造宽松的绿色消费氛围
目前大学生中相互攀比的现象很普遍,很多家庭贫困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总因为自己的家境而感到难堪,自己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大学时代本该是“寒窗苦读”之时,而这些学生却陷于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这一时期形成的消费观念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应该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合理消费, 反对攀比消费;强调节约消费,反对享乐消费;注重理性消费,反对盲目消费;倡导绿色消费,使他们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好。
3.3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建立准确、全面的贫困生档案
建立准确、全面、动态的贫困生档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人员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教育辅导工作的基础。每年新生入校后高职院校辅导员老师进行摸底调查,通过谈话、查看学生档案、查看学生家庭状况调查表、同学间的观察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 确定贫困生名单,并建立贫困生个人档案,方便贫困生工作的开展,又为做好贫困生工作提供了准确、及时、科学的依据。还可以在班内建立心理信息联络员,及时沟通贫困生心理状况,便于更好掌握其异常心理和行为。
3.4做好贫困生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应设立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中心,不定时地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服务活动。可以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点面结合,组织心理咨询人员通过集体咨询、个别面谈咨询、电话咨询等心理咨询形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给予指导,让学生了解心理发生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新生入学时可以通过学生心理健康筛查, 有针对性地帮助重点对象找出心理障碍的根源,进行行之有效的疏导,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作为一名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辅导员老师要定期和贫困生谈心交流,为他们两年的在校学习生活打造心理“绿色通道”,为更好的实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能帮助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完善个性,戰胜自我,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使贫困生能够面对现实,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对于确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也能及早现,及时治疗,避免更大问题的发生。对发现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主动进行咨询、了解、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必要时应与家庭配合,共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当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建立一支能力强、业务水平高、责任心重的心理咨询队伍。
对于高职院校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高职院校、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物质扶贫”,还要“精神扶贫”,不断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科]
【参考文献】
[1]陈阳,常薇,李斌.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2):62.
[2]杨卫平.关于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现状的理性思考及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