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正化群理论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ang3398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正化群理论和分形几何学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分别由威尔森和曼德尔布罗特(Wilsonand Mandelbrot)创立的。两者的目的都是在变换观测尺度的基础上研究其不变的现象。所不同的是分形几何学以几何形状作为对象,而重正化群理论则以物理量作为重点。重正化群理论的实质是通过改变粗视化程度的重正化变换来定量地获得物理量的变化。比如,在某种尺度下所测定的物理量为 P,然后用比这个尺度大2倍的尺度进行重正化变换,变换后的物理量为 P′。则有P′=f_2(P) (1)式中 f_2表示2倍的重正化变换。将(1)式一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我国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处理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已取得许多进展。本文就这些进展作了介绍,并展望了模糊地震前兆研究的发展趋势。
1992年3月13日19时18分40.3秒(当地时间)在土耳其东部埃尔津詹附近发生了 M_S=6.9地震。本文将从物理学角度介绍笔者对埃尔津詹地震进行1周调查的情况,最后,还将谈谈有关地震预报研究国际化问题的个人意见。灾害的实际情况3月26日上午,笔者考察了埃尔津詹的中心街道,街上到处都是倒塌的楼房或被破坏的痕迹,实际感觉到受灾程度的严重。尽管震后已有二周,也进行过一定的整理,但仍留有一些尚未着手
根据中国国家地震局和苏联科学院于1990年5月在北京签定的两国之间在地震研究领域内的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中国地震预报代表团参加了于1990年10月7—15日在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综合地震考察队的加尔姆地震试验场召开的首届中苏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考察了地震试验场。现将苏联中亚地区地磁学预报研究方面的工作简介如下。
基本烈度这个名词是由已故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于50年代提出的。40年来,随着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发展,基本烈度的概念未变,但其含义却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本文的目的在于,概略地介绍基本烈度的由来和发展,以求正确理会和运用之。解放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工矿企业的兴建、工业城市的布置、巨大水利工程的建筑都需要以当地地震烈度作为基础资料,供设计者使用。当重点工程场区的地震烈度超过一定
期刊
<正> 地震是一种非连续的突变现象,孕震系统是一个很繁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是非线性的,甚至是高度非线性的。系统的过程可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非线性系统不同干线性系统的特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震研究室的走廊里,有个用作帕萨迪纳 STS 地震仪监测(宽频带长周期)的滚筒。当这个滚筒记到大的远震时,大家便开始讨论是哪儿发生了地震,以及震级 M 有多大?这是过去在任何地震观测站都能见到的情景。但是,由于近年来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震后几小时就能判断出地震矩、地震机制和震源过程的复杂程度等。而且,震后半天就能讨论这一地震的大地构造意义,以几年前无法想象的速度开展地震分析工作
1.地震预报现状与减灾自1965年第1个地震预报研究计划开始实施以来,已经过了四分之一世纪。现在第6个地震预报计划正在进行中。在此期间,日本已配备了地震及地震预报研究所需的观测体制和设施,对地震现象理解之深也达到无与伦比的程度。例如,加强地震观测网之后,不仅能高精度地求出地震震源的位置,甚至还能了解促使大地震发生的破裂传播情况。但是,目前还不能说已接近地震预报实用化的最终目标。日本现在的地震预报观
一、浑沌——内在的随机性虽然至今对浑沌仍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是可以把它直观地看成是来自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内部的无规则行为,或称之为内在的随机性。浑沌的发现,打破了有序运动的一统天下,使我们能够把许多复杂的现象看作是有目的、有结构的行为,而不再是某种外来的偶然性行为。浑沌运动的最重要特征是,它对初值变化的依赖十分敏感,即在确定性系统里,只要初始条件有微小的变化,方程的解最终将完全改
大震前绝大多数地震活动在震中区突然平静,而外围地震突然活跃。震中区的突然平静是一种共维现象,它表明震中区及其周围较大范围内其介质状态、运动状态、应力状态趋向于一致。与此同时更外围地区地震活动的突然加强表明共维区内应力水平很高,是一个不稳定的地区,其共维时段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段,它意味着地震随时有可能在这个共维区内发生。共维时空域表现两个层次的共维现象。第一个层次是大震前震中区及其附近较大范围内出现平
<正> 美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减轻地震灾害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准确地鉴定、评估和准确地描述具有较高的或中等地震危险性的地区的地震灾害。美国地质调查局是负责这一目标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