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画龙需点睛。”一篇好文章,有了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如果一篇华美的文章配了一个蹩脚的结尾,会使整篇文章黯然失色,就像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却忘记了放盐。
失败的作文结尾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缺陷。
1、文章没有结尾。这类文章的结尾常常是不当止而硬止,即还没有把文章写完,文章的结构还不完整,主题还未得到充分体现。
2、文章的结尾画蛇添足。这类文章常常是文章已经写完,中心已经表达清楚,事情已经叙述完整,形象已经鲜明突出,事理已经阐释明白。文章本该结束,可是当止而未止,拖泥带水,芜杂不堪,以致冲淡甚至掩盖了主题。
3、文章的结尾与中心不一致。这类文章常常是文章的结尾未与主题照应,忽视了结尾与主旨的统一性,从而损害了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
4、文章的结尾无亮点。这类文章常常是平淡无奇,没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那么,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呢? 为了避免以上结尾中出现的问题,我觉得以下一些结尾方法可以参考。
一、 自然结尾法
不论是哪种文体的文章,主要内容写完后都应该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是刻意去设计有哲理性、象征性的语句作为文章的结尾。使用自然收束式结尾,不但可以给人一种水到渠成,宛如天成的感觉,还可以避免文章的结尾出现画蛇添足、牵强附会、无病呻吟的毛病。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的结尾“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游览完毕,文章自然而然的结束,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
但是,使用这种结尾,讲究自然并不是就意味着结尾可以随心所欲,马虎草率。相反,必须顺着文章的行文思路与结构安排,自然结束全局。
二、首尾呼应法
此法也称“点题结尾法”。使用这种方式收束全文,能产生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唤起读者心中的美感。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与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种结尾一般适合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结尾的方式虽然是文章的结尾呼应文章的开头,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切忌重复文章基本内容,或重复开头。
三、卒章显志法
这种结尾的方式又称“画龙点睛式”。就是文章结束时以主要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结尾就使用了这种方式——开篇即交代写作缘由,接着概括性地描写巴陵阴、晴时的胜景,然后详细写景抒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语句收笔,突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
四、 引人深思法
此法即结尾时或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或用看似矛盾的句子等结尾。这样的形式收尾,既给人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还能引人深思,又能进一步拓展文章的内涵。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的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张晓风的《行道树》的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恐怕读完全文后,每一位读者都会深思“该怪谁呢?”“树为什么快乐?又为什么忧愁?”
这种结尾法适合于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童话、寓言故事等。但在写作文时,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五、渲染抒情法
这种结尾的方式,常常是在文章结尾处通过描写或再现一段情景,渲染氛围,增添画意,从而更好地烘托主题,抒发情感。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的结尾就使用了这种结尾的方式。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一结尾,通过情景描写再现了儿时故乡的美好,对儿时故乡的追忆与怀念,又侧面表现了现实故乡的萧索让人心悲凉。
这种结尾法适合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但写作时要注意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不要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六、匠心独具法
就是文章的结尾独具匠心,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如莫泊桑的《项链》的结尾“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来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法郎!……”就使用了这一结尾方式。这样的结尾是人们以常规思维思考根本想不到的,不仅出人意料,使叙事曲折有致,还往往意味深长,起到深化主题,丰富内涵的作用。这样的结尾使用的最成功的当属欧亨利。不过,这样的结尾必须是深思熟虑后所得,否则就会 “画虎不成反类狗”。
人们常称好文章的结尾为“豹尾”, 这实际上是说文章的结尾应该追求简练、生动与传神。明代学者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确,结尾就是文章这台大戏的压轴部分,必须唱得精彩:大音余响,荡气回肠,韵味十足。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让读者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之中,久久回味,不能自拔。
失败的作文结尾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缺陷。
1、文章没有结尾。这类文章的结尾常常是不当止而硬止,即还没有把文章写完,文章的结构还不完整,主题还未得到充分体现。
2、文章的结尾画蛇添足。这类文章常常是文章已经写完,中心已经表达清楚,事情已经叙述完整,形象已经鲜明突出,事理已经阐释明白。文章本该结束,可是当止而未止,拖泥带水,芜杂不堪,以致冲淡甚至掩盖了主题。
3、文章的结尾与中心不一致。这类文章常常是文章的结尾未与主题照应,忽视了结尾与主旨的统一性,从而损害了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
4、文章的结尾无亮点。这类文章常常是平淡无奇,没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那么,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呢? 为了避免以上结尾中出现的问题,我觉得以下一些结尾方法可以参考。
一、 自然结尾法
不论是哪种文体的文章,主要内容写完后都应该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是刻意去设计有哲理性、象征性的语句作为文章的结尾。使用自然收束式结尾,不但可以给人一种水到渠成,宛如天成的感觉,还可以避免文章的结尾出现画蛇添足、牵强附会、无病呻吟的毛病。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的结尾“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游览完毕,文章自然而然的结束,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
但是,使用这种结尾,讲究自然并不是就意味着结尾可以随心所欲,马虎草率。相反,必须顺着文章的行文思路与结构安排,自然结束全局。
二、首尾呼应法
此法也称“点题结尾法”。使用这种方式收束全文,能产生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唤起读者心中的美感。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与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种结尾一般适合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结尾的方式虽然是文章的结尾呼应文章的开头,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切忌重复文章基本内容,或重复开头。
三、卒章显志法
这种结尾的方式又称“画龙点睛式”。就是文章结束时以主要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结尾就使用了这种方式——开篇即交代写作缘由,接着概括性地描写巴陵阴、晴时的胜景,然后详细写景抒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语句收笔,突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
四、 引人深思法
此法即结尾时或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或用看似矛盾的句子等结尾。这样的形式收尾,既给人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还能引人深思,又能进一步拓展文章的内涵。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的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张晓风的《行道树》的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恐怕读完全文后,每一位读者都会深思“该怪谁呢?”“树为什么快乐?又为什么忧愁?”
这种结尾法适合于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童话、寓言故事等。但在写作文时,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五、渲染抒情法
这种结尾的方式,常常是在文章结尾处通过描写或再现一段情景,渲染氛围,增添画意,从而更好地烘托主题,抒发情感。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的结尾就使用了这种结尾的方式。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一结尾,通过情景描写再现了儿时故乡的美好,对儿时故乡的追忆与怀念,又侧面表现了现实故乡的萧索让人心悲凉。
这种结尾法适合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但写作时要注意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不要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六、匠心独具法
就是文章的结尾独具匠心,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如莫泊桑的《项链》的结尾“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来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法郎!……”就使用了这一结尾方式。这样的结尾是人们以常规思维思考根本想不到的,不仅出人意料,使叙事曲折有致,还往往意味深长,起到深化主题,丰富内涵的作用。这样的结尾使用的最成功的当属欧亨利。不过,这样的结尾必须是深思熟虑后所得,否则就会 “画虎不成反类狗”。
人们常称好文章的结尾为“豹尾”, 这实际上是说文章的结尾应该追求简练、生动与传神。明代学者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确,结尾就是文章这台大戏的压轴部分,必须唱得精彩:大音余响,荡气回肠,韵味十足。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让读者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之中,久久回味,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