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 梅
按理说,初中都念到第三年了,住集体宿舍早就习惯了,可美美最近很烦。
美美住下铺,上铺是李雨。美美是个小心眼儿的女孩,凡事就爱较真儿;李雨呢,也挺事儿的,遇事就爱和美美顶牛。以前,大班长妞妞和她们一个宿舍,有点儿小事她能镇得住,谁也不敢怎么样。如今,妞妞搬到另一个房问,美美她们这间宿舍里,就是非不断了。
就这会儿,晚上11点了。李雨在上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美美在下面打着手电写日记。其实,李雨是成心不睡的。她知道美美睡觉极轻,有一点儿动静就睡不好。此刻,李雨拼命克制自己的瞌睡,恨不能把眼皮支起来,干啥?翻身!学校这床,只要上铺翻个身,整个床就配合默契,咯吱咯吱的动静挺大。李雨心想,谁让你整天摆谱,耍小姐脾气……原来,美美前些天惹了李雨的好朋友王珊珊,李雨是在为朋友出气——就不让你睡觉!这都别扭好几天了。
下铺,美美的电筒还亮着,钢笔画在纸上沙沙响。日记的内容?骂李雨呗!
“下午,同寝室的同学说要去食品店买零食。我们开开心心地出门,没想到李雨竟笑我们是傻冒。她说.只有我们这样的傻冒才去那种地方买东西,还说我们支持假冒伪劣商品。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觉得自己精明吗?你精明考试没我成绩好!我也骂你——笨蛋!笨蛋!笨蛋!”美美觉得还不够解气,又在本子上画了一个胖女孩,还写上了“李雨是一条大胖鲤鱼”。在“大胖”下面,美美画上了加重号。
其实,除了李雨,王珊珊也处处针对美美。周末放学后,小静要去市区,问美美怎么坐车。美美一直是妈妈用私家车送来上学的,她哪里知道如何坐公车呀!美美老实地说了声不知道,没想到王珊珊大呼小叫地说:“别问她,人家美美是大小姐,哪儿知道怎么坐公车呀!”美美当时就被气哭了。
美美娇气胆小,她不敢直接和李雨、王珊珊“斗”,只能靠写日记发泄心中的不满。近来,李雨、王珊珊一直是美美日记中的主角,她们真“挨了不少的骂”!美美想不通啊,为什么这两个人总是处处针对自己?
被别人针对,可能是很多人的经历。被针对,是一种不舒服、不好过的感觉——如芒在背。但实际上,在被针对的背后,是不是都是恶意的敌对与攻击呢?反过来想,更容易理解一些。我们自己会花费多少精力和时间,去专门针对某一个人,只是为了达到让他生气、痛苦的目的?
在同学当中,彼此仇恨和恶意竞争的概率是很低的。生活中,A感觉到B处处针对自己,实际上不是因为B的某些言行在针对你,而仅仅是因为B的存在。其实,引发你有被针对感的那个人,很像是一面特殊的镜子。镜子本身并不会让人产生伤害,镜子反映的是照镜子的这个人身上的缺陷与伤痕。原来那些被我们自己藏得严严实实的缺陷,因为那个人的出现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弱点、不足、劣势……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面貌,很不舒服的。无法对这些视而不见,又不愿意接受与改变。于是,便想当然把看到自己缺陷的不快,全部归因于那个“针对”我们的人。是啊,他没有出现之前,我们的生活不是很好吗?
比如美美,她原本就看不起李雨和王珊珊,认为她们是小市民,没品位。居于这样的心态,美美到了“镜子”(李雨、王珊珊)面前,能有什么好脸色吗?“镜子”一定是尖刻地反映出美美的不足。
在针对的问题上,很多时候双方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会对那些针对我们的人充满敌意,戴着有色眼镜过滤着他们发出的各种信息。此时,我们很容易歪曲他们的用意。可见,很多时候我们的被针对感。来源于自己的假想。如果我们将假想变成行动,相互的对抗就会不断升级,人际关系恶化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如果美美换一种思维方式:感觉到李雨和王珊珊是在针对自己,不要轻易认定她们就是满怀敌意。保持一份理性,也保持一些自信,先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她的话就是为了让我难堪吗?美美如能借此及时检索自己:行为是否得当;言语是否伤人,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切记:认定自己被针对的起因往往是——自己神经过敏:对号入座;自卑情结作祟!
按理说,初中都念到第三年了,住集体宿舍早就习惯了,可美美最近很烦。
美美住下铺,上铺是李雨。美美是个小心眼儿的女孩,凡事就爱较真儿;李雨呢,也挺事儿的,遇事就爱和美美顶牛。以前,大班长妞妞和她们一个宿舍,有点儿小事她能镇得住,谁也不敢怎么样。如今,妞妞搬到另一个房问,美美她们这间宿舍里,就是非不断了。
就这会儿,晚上11点了。李雨在上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美美在下面打着手电写日记。其实,李雨是成心不睡的。她知道美美睡觉极轻,有一点儿动静就睡不好。此刻,李雨拼命克制自己的瞌睡,恨不能把眼皮支起来,干啥?翻身!学校这床,只要上铺翻个身,整个床就配合默契,咯吱咯吱的动静挺大。李雨心想,谁让你整天摆谱,耍小姐脾气……原来,美美前些天惹了李雨的好朋友王珊珊,李雨是在为朋友出气——就不让你睡觉!这都别扭好几天了。
下铺,美美的电筒还亮着,钢笔画在纸上沙沙响。日记的内容?骂李雨呗!
“下午,同寝室的同学说要去食品店买零食。我们开开心心地出门,没想到李雨竟笑我们是傻冒。她说.只有我们这样的傻冒才去那种地方买东西,还说我们支持假冒伪劣商品。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觉得自己精明吗?你精明考试没我成绩好!我也骂你——笨蛋!笨蛋!笨蛋!”美美觉得还不够解气,又在本子上画了一个胖女孩,还写上了“李雨是一条大胖鲤鱼”。在“大胖”下面,美美画上了加重号。
其实,除了李雨,王珊珊也处处针对美美。周末放学后,小静要去市区,问美美怎么坐车。美美一直是妈妈用私家车送来上学的,她哪里知道如何坐公车呀!美美老实地说了声不知道,没想到王珊珊大呼小叫地说:“别问她,人家美美是大小姐,哪儿知道怎么坐公车呀!”美美当时就被气哭了。
美美娇气胆小,她不敢直接和李雨、王珊珊“斗”,只能靠写日记发泄心中的不满。近来,李雨、王珊珊一直是美美日记中的主角,她们真“挨了不少的骂”!美美想不通啊,为什么这两个人总是处处针对自己?
被别人针对,可能是很多人的经历。被针对,是一种不舒服、不好过的感觉——如芒在背。但实际上,在被针对的背后,是不是都是恶意的敌对与攻击呢?反过来想,更容易理解一些。我们自己会花费多少精力和时间,去专门针对某一个人,只是为了达到让他生气、痛苦的目的?
在同学当中,彼此仇恨和恶意竞争的概率是很低的。生活中,A感觉到B处处针对自己,实际上不是因为B的某些言行在针对你,而仅仅是因为B的存在。其实,引发你有被针对感的那个人,很像是一面特殊的镜子。镜子本身并不会让人产生伤害,镜子反映的是照镜子的这个人身上的缺陷与伤痕。原来那些被我们自己藏得严严实实的缺陷,因为那个人的出现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弱点、不足、劣势……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面貌,很不舒服的。无法对这些视而不见,又不愿意接受与改变。于是,便想当然把看到自己缺陷的不快,全部归因于那个“针对”我们的人。是啊,他没有出现之前,我们的生活不是很好吗?
比如美美,她原本就看不起李雨和王珊珊,认为她们是小市民,没品位。居于这样的心态,美美到了“镜子”(李雨、王珊珊)面前,能有什么好脸色吗?“镜子”一定是尖刻地反映出美美的不足。
在针对的问题上,很多时候双方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会对那些针对我们的人充满敌意,戴着有色眼镜过滤着他们发出的各种信息。此时,我们很容易歪曲他们的用意。可见,很多时候我们的被针对感。来源于自己的假想。如果我们将假想变成行动,相互的对抗就会不断升级,人际关系恶化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如果美美换一种思维方式:感觉到李雨和王珊珊是在针对自己,不要轻易认定她们就是满怀敌意。保持一份理性,也保持一些自信,先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她的话就是为了让我难堪吗?美美如能借此及时检索自己:行为是否得当;言语是否伤人,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切记:认定自己被针对的起因往往是——自己神经过敏:对号入座;自卑情结作祟!